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39章 悟妙法意在破执,解俗事迷局见心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39章 悟妙法意在破执,解俗事迷局见心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话说女王冯妙元回去以后,妙成龙和盛施圆还会照常来到鹿泉寺,学习《佛法西域记》,今天他们学了第四记第四记的内容如下:

我如是问上师:何为寂灭真常,又何为寂乐净妙?

上师回答说:我先反问你,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看到眼前的各种事物,那“见”与“色”(即所见之物)该如何区分呢?

我思索后答道:如果“见”纯粹只是主观的视觉感知,那就不能等同于客观的“色”;可要是说“见”就是“色”,那脱离了“见”的感知,又怎么能知晓它是“色”呢?而且一旦确定是“色”,那“见”又从哪里去寻找呢?所以,我实在不清楚,这“见者”究竟是“见”还是“色” ?若“见”就是“色”,那么“见者”既是“见”也是“色”,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

上师回答道:没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这六种感知。那你不妨想想,要是离开了这六种感知能力去辨别,世界还能存在吗?

我疑惑道:就算我离世,没了我的六种感知,但其他人依然可以凭借这六种感知能力,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呀?

上师回答道:其实,即便离开了你的视觉,所谓他人的“看见”,本质上也是和你并无差异的菩提妙明自性,依照业力而觉知显现的结果。那永恒自在的,难道不正是菩提妙明自性本身吗?在这其中,又怎么会有“我的”与“他的”分别呢?

我继续问道:既然如此,那我死后,当六根停止活动,菩提自性又会依照业力再塑造六根,重新显现世间万象,这样一来,我何时才能脱离这轮回之苦呢?

上师回答说: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菩提妙心、妙觉如来,在发挥作用时就显现存在,这就是众生产生心念、六尘之相显现的根源;当不启用它时,就意味着众生心念熄灭,六尘亦不再显现,也可以说世界不存在。在这“有”与“无”之间,道体妙心本身是没有**生灭的,是众生自己选择了“用”或者“不用” 。这个过程,道平等的赐予了每一个众生,当用当有,毫不吝啬。所以,只要不生起执的心,包括执无的心,这就叫做佛菩萨真正的三昧正定,也叫做“寂灭”。正所谓“狂性顿歇,歇即菩提”,这“寂灭”就是我们妙明本性道体的真实本体了,妙明的观照明知之性永远不会消亡。

我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理解这“寂灭真常”呢?

上师回答:就像前面所说,“寂灭真常”就是我们放下执的心念后的状态。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越一切表象,却又能清晰明了一切的自在体,不依赖任何条件,它具备妙觉如来的特质,还能随时发挥作用。这种如来妙觉明性,其本性的觉知必然是澄明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本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辨别事物,形成各种认知和表象。

无论是你所见,还是他人所见,这“见者”本质上与“色”、与“见”、与如来寂灭明体都是一体的,永恒真实且唯一。你现在区分你、我、他,以及物体、世界等种种现象,都不过是在迷惑中产生的虚妄认知。寂照如来,看似虚无却蕴含着万有,消除认知障碍就能洞察真相。世人陷入迷妄,就会认为所见是“我”的;而消除障碍后,才能明白无论是“他”还是“物”,本质都是无上菩提性觉妙明,妙觉如来。当我们把一切所见所识当作某种固定的定义时,这种认知在意识中就形成了分别心,烦恼也随之产生。但实际上,这些认知障碍与妙明本性并无差别。这就好比有人住大房子,有人住小房子,房子里的空间和外界的空间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人的分别心区分出了大小,而空间本身并无大小之分。

我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去除这些根深蒂固的虚妄分别呢?

上师回答说:所有有实体的事物,不过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功能而被我们妄加认知定义的;而像光、声音、冷热等没有实体、看似虚无的能量现象,同样也是经由六根被我们认定。所以,在领悟妙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不区分“能量的空”与“物质的有”;其次,不区分“空有”和见闻觉知;最后,不区分见闻觉知这些感知能力和“真正我的定义”。做到这样,就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也就是“寂灭现前” 。

我继续问道:我发现只要心念一动,烦恼就随之而来,贪念、嗔怒、愚痴等行为也会出现。即便明了了如来见地圆满,可似乎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我该如何真正领悟并践行呢?

上师回答:如果有人能够常常在心中领悟妙法,不被各种事物所阻碍,那么如来圆满的德行就能修成,是非之念都会消失,内心清净无染,寂静安定的状态就会显现。如此一来,便能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自己清净无漏的觉知所见,见到即是领悟真相,这就是顺应妙明觉性,不再去思考一切是从虚无中来,还是从实有中转换。我们的本真就是如此,这种状态也就是明了寂灭道体真相了。所以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执着于任何一法一相,这就是寂定的自在解脱。我继续问道:照这么说,这似乎只是内心的修行功夫,难道这就是成就正等正觉、证得佛果吗?

上师回答道:要知道,如来菩提自性的道果佛体,是超脱一切表象的,但又不排斥一切表象。是世人因为各种认知障碍而在世间轮回,深陷情感**之中,才形成了种种业果与身体。如果一个人能够摆脱情感上的怨恨、喜爱、憎恶,内心没有挂碍地正常生活,这就叫做“寂乐净妙”。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与如来妙本中的诸佛相比,已经相差不远了。然而,正是因为世人执着于分别心,贪恋执着于各种表象,错误地启用六根,才导致世间轮回不断,苦难相随。

他俩读完以后,妙成龙轻轻合上《妙法西域记》,目光望向鹿泉寺外随风摇曳的翠竹,沉吟道:“原来我们平日里对人、事、物的种种分别,皆是自缚的枷锁。可这分别心已如盘根错节的老树,即便知晓其虚妄,想要连根拔除,谈何容易?”

盛施圆摩挲着书页,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师兄所言极是。方才文中说‘狂性顿歇,歇即菩提’,但我等凡夫俗子,每日被俗事缠绕,心念如风中烛火,摇摆不定,又该如何寻得那‘顿歇’的契机?”

“或许答案就在日常之中。”妙成龙指了指案头的茶盏,“你看这盏茶,水沸时茶叶翻滚,恰似我们躁动的心念;而待茶汤静置,茶叶沉淀,水色清明,这不正是‘寂灭现前’的写照?我们若能在待人接物时,不生评判,不执取舍,或许就能窥见一丝真常。”

盛施圆若有所思地点头,忽然皱眉道:“可当面对他人误解或利益纷争时,又怎能无动于衷?若一味忍耐,岂不是懦弱?”

“这并非忍耐,而是不陷入分别的泥潭。”妙成龙起身踱步,衣袂扫过佛龛前的檀香,“就像明镜照物,物来则映,物去不留。他人的言语如过眼云烟,若我们执着于对错,便是将虚幻当作真实。真正的‘寂乐净妙’,是内心有定,却非冷漠,而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话音未落,忽有小沙弥推门而入,捧着一封书信道:“二位施主,山下有位商队首领听闻鹿泉寺藏有奇书,愿以百金求借《妙法西域记》一观。”

盛施圆下意识握紧书页,正要拒绝,妙成龙抬手示意,转而问小沙弥:“这位首领为何想要此书?”

“说是家中老父久病不愈,听闻书中佛法能解心魔,故想抄录研读。”小沙弥答道。

盛施圆一怔,与妙成龙对视片刻。妙成龙微笑着将书递给小沙弥:“告诉他,书在这里也不是独本,不影响我们学习,可以送你,但无需金银。若真能借此书化解心魔,便是胜过千金的善缘,要好好收藏,莫可轻视。”

待小沙弥离去,盛施圆感叹:“师兄这一举动,倒暗合了‘不执一法一相’的教义。若方才执着于书的珍贵,反倒成了分别。”

妙成龙望向天际渐散的晚霞,轻声道:“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起心动念间。或许那位商队首领,正是佛祖送来点化我们的机缘。”暮色渐浓,鹿泉寺的钟声悠悠响起,二人的身影在佛殿光影中,与经文里的智慧渐渐融为一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