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0章 妙心见性悟真谛,业力轮回探本元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40章 妙心见性悟真谛,业力轮回探本元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今天,妙成龙和盛施圆学习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五记,记录如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如是问上师:修行中有一个说法,说要成就菩提,先要“明心见性”,可我到底怎么理解这个“心”呢?

上师回答说:简单来说,“心”就像是一种奇妙的、处处明了的、无形无相的本质。平时想的执心,大脑里的各种念头,六尘的种种相状,都是它的功性体现,但它是不受这些束缚、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念头的自在体,就像广阔无垠的虚空,包容万物却又不被任何东西束缚 。正应它的虚妙觉明,它又能被任意捏造成种种识障,比如大小,善恶,生灭等等,于世间成就了不同物质和不同生命个体以及种种变化,但实质都是此妙心性一切心成一切法以及色尘。

我继续问道:那这个“心”在哪里呢?

上师答言:它遍虚无的一切处!因为这个处为人知见虚设,故说虚无。从见性虚设的浩瀚宇宙星空到我们生活中六根虚设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识障虚设的种种细微感受,包括情痴愤怒等,都是它的作用。所以,本元妙心的这个“在”,并不是像物品在某个固定地方那样,因为它本身没有具体固定的形态,它只能在它自己觉明虚设的各种处那里体现出来,但体现出来的,已经不是它的本来样子了。所以说,这里的“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超越了我们常规对位置和形态认知的一种圆满自在体。

我又问道:这个精妙觉明的心和我们平常说的心(比如各种想法、念头,知道)有区别吗?

上师回答说:本质上是一样的。打个比方,“本妙元心”就像无边无际的空间,而我们平常的想法、念头、知道等,就像是在这个空间里盖起来的房子。不管有没有房子,空间始终在那里,不会变大变小,也不会消失。我们的那些念头、想法,只是本妙元心在不同情境下的一种表现。

我又问道:这么说,我平常的这些想法、念头,也和那个无处不在的“心”是一体的?

上师答道:是的!虽然我们的想法念头看起来很真实,好像是独立存在的,但从更本质的层面看,它们都源于那个“妙心”,就像大海上的波浪,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是大海的一部分 。为何有这样的浪花?这是业力如风吹拂的原因。

我又问道:我如何理解业力?听起来,我现在的身体和种种想心就是业力的结果吧?

上师回答道:你的身体和想念的心实为无上菩提本元妙心性觉妙明,是你累劫无明颠倒的妄认才成了你的身心。这样即迷为身心者,就是业力,尘劳也就不可出了。这样迷认的力量如果没有佛道等善知识,凡人是没办法抗争的,所以一生又造下种种业,使得业种相续轮转,也就是障蔽自己妙心的种种身心活动相续不断,这种相续不断和身体死不死没有关系,身体坏了可以循业再造,是名轮回。

上师说完,顿了顿继续说道:世人不能理解身心非我,你想想看,我们用身体上的眼睛看,感觉天空在眼睛之外,可实际上能见别天空的那种能力非是眼睛;用身体上的耳朵听,感觉声音在耳朵外面,可实际上能见别声音的能力也是本妙元心的作用。就算抛开见闻觉知不讲,从身体的本质构成来说,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也都是本妙元心觉明而有的名者,包含在“心”这个大整体里,怎么会是“你的”或者“他的”呢 。

我又问道:如是这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身体便成了遍一切处的虚无,可世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它的真实呢?并且每天还要吃饭呢?

上师回答道:说身体“虚无”,也不是说身体不存在,而是说身体和本质的本妙元心一如,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才会经历生老病死,不可执取,更何况杀生取肉养身,最不应该了。尽管世间一切诸行无常,但本妙元心的妙性和觉明之性,常住不灭,也就是人们的智光,表现为我们感知世界以及取舍的能力,像看、听、闻、尝、触摸、思考这些能力。虽然不同人看到、听到、思考的东西不一样,但这种感知的“功能”是一样的。脱离了色尘,妙心的这种感知功能大家也就找不到了,妙心也就如同不存在一般寂灭了,但它当用当有,唯妙自在。至于你说吃饭,那只是身体这个物质形态维持运作的需要,和身体的本质有触感觉明之性是两回事 。

我又如是问道:照这么说,没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寿命这些具体的概念,那所有生命都可以看作是“我”吗?

上师回答:可以这么理解!从本妙元心的本质角度看,所有生命都是一如的,就像不同的河流最终都汇入大海,大海不会区分这条河、那条河,它们都是大海的一部分。

我又问道:明白了这个“元心”,怎么就算“见性”了呢?

上师回答:“性”就是“心”的本质特性。当你真正明白了“心”那精妙觉明的本质,就不会再对世界产生迷执的认知和理解。不是说普通人没有这种“本质”,而是普通人常常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当成真实的,产生了迷执的妄认。比如,我们以为看到颜色是因为颜色本身存在,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即说“见性”,就是不再有这些颠倒迷执的认知,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觉元。我又问道:我觉得我们的感知能力,像看、听、闻这些,都是因为有外界的东西(比如颜色、声音、气味)才产生的,如果没有这些外界的东西,这些感知能力不就不存在了吗?这种想法为什么名颠倒呢?

上师回答:其实我们的这些感知能力,都来自于那个精妙觉明的本质特性。当我们去区分颜色、声音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一些迷执的认知。就算没有外界的这些东西,“元心”的本质特性依然自在,本无来去,它就像一个永远明亮的光源,不会因为有没有东西反射光而消失。只是普通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变化上,迷执颠倒地认为这些感知能力是由外界决定的,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

我继续问道:既然说“心”的本质是精妙觉明之性,那为什么不说“性”无处不在呢?

上师回答:“心”在各种外在事物中体现,所以可以说“元心”遍虚无的一切处。而“性”更像是“心”的一种功能,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显现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见性”就体现出来了;但如果没有树,“见性”好像就不明显了。见性不能尝,尝性当然也不能看,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性”像“心”那样遍虚无的一切处,而是“心”的那个精妙觉明的本质、也就是妙性无处不在,才能用时显性。

我继续问道:这么说,“妙性”就是“本妙元心”吧?

上师回答:是的!“妙性”和“本妙元心”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菩提自性”(也就是“妙性”)充满了整个世界。

我继续问道:那为什么还是不能直接说“性”遍一切处呢?

上师回答:“菩提妙明自性”是非常圆满、含裹一切的,它能以一显万。但单独说“性”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工具的作用,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不用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比如一把剪刀,只有在剪纸的时候,我们才看到它“剪”的作用,不剪东西的时候,它就是一把剪刀。所以是“妙性”遍虚无的一切处,才能让各种“性用”随时显现 。

我继续问道: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性”就像工具的功能,这个功能不能像物品一样到处摆放,但只要有需要,它就能发挥作用。而“妙性”是说,这个功能是没有缺陷的、非常圆满的,什么都能用,一以贯之于一切在,所以道德经里称万物为众妙,此元心的觉明之性就是众妙之门。所以“妙性”就是“本妙元心”,单一说性的时候,那就不圆满了。

上师回答道:这个比喻很形象!“心”的觉明本质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妙不可言,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情况,它的妙性功能都能发挥作用,这就是它的圆满之处。

我继续说道: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只有明白“菩提妙明本心”,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这就是“见性”;如果不明白,就会产生颠倒迷执的认知,也就是“无明”。有人说开悟就是“见性”,那我现在算开悟了吗?

上师回答:“开悟”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产生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明白了,那对你来说,就算是开悟了。

我继续问道:那这么说,开悟没有标准了?我可以随便说自己是普通人还是圣人?

上师回答:可以这么说!当你真正明白了“心”的精妙觉明真性,你就是自己内心的主人。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于“开悟”这个概念,也不会在意自己是凡夫还是圣人这些名号了 。

我继续问道:那如何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精妙觉明的“真性”呢?

上师答言:“真性”就是“元心”发挥作用的本处。它既能产生六尘烦恼,也能化解六尘烦恼,让我们自由自在。六尘烦恼就像白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虽然始终离不开天空,但我们的“心”如同晴空无挂无碍,始终空虚清明。世间种种也是如此,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色尘,想法、感受,都离不开晴空这个“真性” 。

我继续问道:是“本妙元心”是佛,还是“我的真性”是佛?

上师回答:其实说“妙心”是佛,和说“真性”是佛,意思是一样的。“妙心”能创造出各种看似真实的现象,这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真性”。不过要知道,佛没有固定的样子,不管呈现出什么形态,它的本质都是清净、觉明的。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就是顺应了“清净觉性” 。

我继续问道:我这个精妙觉明会不会消失呢?

上师回答:不会!说一个本来就没有具体形态的东西会消失,本身就是一种迷执的想法。这个“菩提妙心”,因为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形象,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既然没有具体的存在,又怎么会消失呢?所以说它是圆满、清净的 。

我继续问道:既然“心”好像不存在,那为什么它又能随时发挥作用呢?

上师回答:“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我们的本心因觉明而立的法意,为了方便解释自己本妙觉元的妙性。一切存在的法意可以用不存在灭尽,不存在又作为法意又可以用不存在灭尽,然最终不灭立者,即名妙明元心于有无中圆满自在,所以我才说它“好像不存在”。实际上,能产生“存在”和“不存在”这两种法意的那个本妙元心,是圆满自在体,即佛体真实不虚,它既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但又包含了这两种状态。当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好像什么都有了,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 。合上书卷,妙成龙与盛施圆久久沉浸在思索之中。妙成龙望向窗外摇曳的枝叶,喃喃道:“原以为‘明心见性’是遥不可及的境界,今日读罢才知,它竟藏在这对日常心念与感知的追问里。就像那清风无形,却能拂动万物,我们平日里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感知,都是‘妙心’的涟漪啊!”

盛施圆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是啊!以前总觉得身体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现在想来,不过是‘妙心’幻化的一场梦。那些执着的‘我相’‘人相’,恰似云雾遮蔽了晴空。若能时时以‘妙心’观照,或许就能少些烦恼,多些自在。”

妙成龙若有所思地补充道:“可这‘见性’之路,怕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像上师说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颠倒迷执,要真正摆脱这些,还得在生活里不断体悟。以后吃饭、走路、待人接物,都得带着这份觉知,让‘妙心’的智光穿透日常的迷雾。”

“没错!”盛施圆握紧拳头,“若能将‘妙心’的妙性融入生活,那每一个当下都是修行。不再执着于开悟与否、凡圣之别,而是以清净觉性去面对世间万物,这或许才是‘明心见性’的真意。” 两人相视而笑,心中满是对后续修行的期待,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生活点滴中印证今日所学,探寻那妙明元心的究竟自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