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2章 缘起性空之妙理,思索实践之真义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42章 缘起性空之妙理,思索实践之真义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故事来到这里,妙成凤和妙成龙分开已经有半年了,话说妙成龙和盛有亮想着赶紧学完《妙法西域记》,也想去象成国去逛逛,希望女王和何坛主能同意。所以,他们加快了学习进度,并且更加认真了,今天是学习第六记:

我问上师:我如何理解缘起性空?

上师回答:一个池子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它自身有个固定不变的“池子实体”。它的特点是空的,所以才起名叫池子。这种空性圆满周遍,正因如此,池子的大小、形态才能千变万化。人也是如此,众生的本质并非是一个个与色空等孤立的、固定的个体,其实质是菩提妙明觉性,这种觉性遍布一切生命,以根器显性而用,使生命与色空等相,圆满合一。但实际上性觉是空的,唯妙明为然。所以,世间的变化、事物的有无轮替,无不是此六根觉明感知的轮替变化。

我又问:生命的身体一掐就痛,我能理解,那物体,声音,光子等的觉性又如何体现?

上师答言:你要知道一切六根器作、尘相也是六根性体,根尘同源,同为无上菩提妙觉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物体吧,组成它的每一个要素,本质上还是能明者。就好比物体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如果这些分子原子不是菩提那个能明体,我们根本就无法明白他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世间一切事物,从微观粒子到宏观世界,其相体也是菩提清净妙明的性体,就如同芦苇,表面有相无性,实质内空无相,这里的“空”就如同万物的性体,是此“空无”性体的觉明本质才能让我们知见了别他们是什么。正是这种定义万物的根本,其本身无形无相、空无一物的空性,才能使一切因定义而存在并且千变万化,就如同虚空不辞诸相发挥,这就是“缘起性空”。

我继续问道:物相变化是缘起,本质为菩提性体本空是性空,那是谁决定着池子的大小、一切的变化?缘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上师答言:这一切都源于众生内心的贪求和执着。当我们心里执认大池子,那么看见的就是大池子,空间怎么会有大小呢?我们的心先有了对前尘的执着,才产生了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定义了各种事物,才引发出各种行为和现象,这些行为和现象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缘起”。就像心里有爱恋,就认为自己遇到相爱的人了;心里有怨恨,就以为自己碰到讨厌的人了,然后把这种自己心里的知见妄说成外界因缘变化。世间的各种关系,本质上都是因人们定义而有的因果报应,都是我们内心念头和行为的结果。比如前面的关于心里有爱的例子,依此就会引发父亲,父子,母子,亲戚等等的定义关系。

我又问道:如此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是众生执心定义造就的缘起,其本质还是众生的明了性,恒真空寂明湛,那现在人把它当真理花一生去学去求,岂不是徒劳?学习还有用吗?

上师回答:世间的变化是无量众生共同定义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能决定的,这种共同作用也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对个人而言,不必执着于改变外在的一切,只要坚守内心的清明,不要被别人无明定义的一切给骗了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万物的本质皆是无上菩提,缘起性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迷惑,就能获得自在。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要以符合“道”为根本,不盲目追求,不陷入别人定义的偏执(pua)。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安顿内心。

我继续问:那我如何教育孩子,到底学不学这些所谓的知识呢?

上师回答: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事习惯。任何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做起,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我们可以观察时代的特点,引导孩子从当下能做的小事、容易的事做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不仅能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成家立业也不成问题。

我继续问道:圣人常言“性净妙明”“菩提妙明觉性”“性觉必明”,这“觉”和“明”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明”就像我们内心的“明白之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明白”,我们才能正常生活、工作。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具备这种“明白之性”。它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不分你我,不受生死的影响。“觉”和“明”是菩提自性的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觉”是内在的本质,是驱动我们认知的力量;“明”是外在的表现,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常常以识性展现。没有“明”,菩提自性就无法显现出世间万物;而没有“觉”,“明”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觉”和“明”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说法不同。

我继续问道:“念起性觉,性觉必明”应当何解?

上师回答:当我们产生任何一个念头时,“觉性”就已经开始作用了。比如有人公园等人,看花明花,突然想起等人,开始忆思,紧接着听有人喊,又循声而去,这每一次心念的转变,都是先有“觉”,后有“明”。我们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事,就是因为“觉性”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当下“明白”的对象也是唯一的。这就是“性觉必明”的体现。虽然念念流发,万物万物流转不息,但本觉妙明不动,众生明识而变,得道者随缘不变。如果众生本觉摇动,那也就不能正常生活工作了。我最后问道:那觉与不觉,依何驱动?

上师回答:“觉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它于有无圆满自在,超越一切有形的相状,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就是无的状态也是“在”,既不能简单说它是“觉”,也不能说它是“不觉”。这种“觉性”就像寂静、空明的湖水,当念头产生时,就如同有风吹过,“觉性”会立刻感知到而起涟漪,并由此产生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形成世间的一切现象 。

他们读完合上《妙法西域记》泛黄的书页,烛火突然爆开一朵灯花,在宣纸上投下细碎的暗影。“”你说...”妙成龙忽然开口,声音惊破凝滞的空气,“上师讲缘起性空,可这书中每句话,感觉清净是清净了,一切无常不住,唯妙明本空,那么这样的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盛有亮正将竹简规整入匣,闻言动作一顿。月光从窗棂斜斜切进来,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镀上银边:“师弟是觉得,既然一切皆空,我们这般苦读反倒成了执念?”

“你觉得呢?”妙成龙猛地起身,袍角扫落案头毛笔,“就像这池子,大小形态不过是人心定义。那我们日夜苦学,想求个通透,这难道不是因定义而有的执求吗”,他踱步时带起的风,将烛火吹得明明灭灭,映得满室经文忽隐忽现。

盛有亮沉默良久,忽然拾起地上毛笔,蘸墨在残纸上画出个圆:“师弟看,这圆圈可算池子?若无人定义,它不过是团墨迹嘛”。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又添上几笔水波和几条鱼,“但当我们赋予它'池子'之名,它便能盛水养鱼,成为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便是缘起。”

妙成龙盯着纸上的简笔画,目光逐渐锐利:"所以你是说,空性并非虚无,而是万物得以显现的根基?就像..."他突然伸手覆住画纸,"这张纸若不是空无一物,又怎能承载万千笔墨?"

"正是如此!"盛有亮眼中泛起光亮,"我们学经求道,不是要否定世界,而是要认清本质。好比旅人赶路,明知终点是虚明空无,却能在行走中感受山川风月,这过程本身便是意义。"

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沉沉夜色里,妙成龙缓缓坐下,指尖抚过画中"池子":"那去象成国一事..."

"或许就是我们当下的'池子'。"盛有亮将竹简轻轻推到他面前,"带着菩提性空的觉明性知前行,所见所闻皆成明镜,照见的既是异域风光,更是自心执想。"

烛火重新稳定下来,暖黄的光晕中,两人相视而笑。那些曾如乱麻的困惑,在这一刻化作墨香,融进了窗外渐白的天光里。盛施圆心里也想起了阿母和妹妹,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