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3章 柔砚研儒彰礼韵,琴书论道显风华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43章 柔砚研儒彰礼韵,琴书论道显风华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话说盛施圆西去学佛道圆法以后,这年十六岁的盛施柔平时只能和同学们一起玩了。作为公主,她在王殿学堂和贵族子弟一起学习,学习主要以儒家典籍,治国理政为要,因为蚕盛国和妙赞国道法治国不一样,主要以儒家立国。但施柔是女儿身,她主要学儒家思想和宫廷礼仪规范以及琴棋书画。

盛施柔将羊毫笔搁在青瓷笔架旁,望着宣纸上尚未完成的簪花小楷微微出神。窗外春阳斜照,将王殿学堂的朱漆窗棂裁成细碎金箔,洒在案头摊开的《论语》竹简上。"不学礼,无以立。"夫子今日讲解的这句训诫,像一枚石子投进她的心湖,涟漪层层荡开。

作为公主,她每日清晨要向母后行四拜礼,就连茶盏的执握角度都要符合宫规。此刻指尖还残留着晨课时行礼的酸痛,可当她看到竹简上记载的"克己复礼为仁",突然意识到这些繁复仪轨或许正是修身的阶梯。她轻轻摩挲着刻字的青竹,想起《大学》里"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教诲,忽然觉得那些曾令她厌烦的宫廷礼仪,竟与儒家治世之道暗合。

"公主可是倦了?"同窗楚公子的问询打断了她的思绪。盛施柔回过神来,瞥见对方案头的《礼记》,灵机一动道:"楚公子可愿与我共研《曲礼》?昨日夫子说'礼尚往来',我却不解其中深意。"两人展开竹简,就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展开讨论。盛施柔逐渐领悟,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更是治国安邦的智慧——就像王室与藩邦的关系,馈赠朝贡间暗藏着维系天下太平的密码。

暮色渐浓时,盛施柔独自来到御花园。她特意按《礼记》记载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规矩,沿着回廊右侧缓步而行。晚风送来玉兰花的香气,她忽然想起《大学》"格物致知"的训诫,意识到自己从前将礼仪视作束缚,不过是未穷其理。当她真正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仁德深意,竟生出几分虔诚的向往。

回到寝殿,盛施柔在烛火下翻开新抄的《论语》。跳动的烛影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字句熠熠生辉。她提笔在旁批注:礼仪非刻板之规,乃仁德之外显,治国之根本。这一刻,十六岁的公主终于明白,那些曾令她苦恼的繁文缛节,实则是通往儒家理想境界的必经之路。

次日晨课,夫子以《论语》中“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为题,令众人各抒己见。盛施柔凝视着殿外斑驳的影壁,忽然想起上月城郊之行,流民聚集的破庙在风雨中摇摇欲坠,随行侍卫曾反复劝阻她靠近。那时只当是恪守皇家安危之礼,此刻却恍然惊觉,这与儒家所言“明哲保身”之道不谋而合。

“君子之不立危墙,非惧祸也,乃存仁心、担大义。”她起身行礼,发间步摇轻晃,“若明知危而不惧,鲁莽行事,是弃亲者之念;若见危而不救,袖手旁观,则失仁者之本。唯有审时度势,既保自身周全,方能积蓄力量解危济困。”夫子抚须颔首,同窗们投来的目光中,既有惊讶亦有钦佩。

午后习字时,楚公子忽将一方绢帕递来。盛施柔垂眸,见其上抄录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迹未干。“前日公主与我辩礼,令在下豁然开朗。”楚公子神色郑重,“今读此句,方知治国如治家,若强令百姓行己所恶之事,与暴政何异?”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盛施柔想起宫廷宴席上,御膳房总将她不喜的腥鲜菜肴撤换,转而呈上香甜点心。若将这份体贴推及万民,不正是“恕道”的践行?她搁下狼毫,取出《大学》抄本,在“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处重重圈点。

暮色四合时,盛施柔带着侍婢悄然来到内务府。前日听闻宫女们因新制宫鞋不合脚,行走艰难,她便命人按各人脚型重新缝制。当接过绣着并蒂莲的软缎绣鞋,宫女们跪地谢恩的模样,让她真切体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分量。

夜阑人静,盛施柔在《论语》批注中写道:“‘危墙’之训,教会我权衡责任与智慧;‘恕道’之言,则让我懂得将心比心的治国真谛。所谓君子之道,不在高谈阔论,而在躬身践行。”案头烛火摇曳,映得竹简上的文字愈发清晰,那些曾遥不可及的儒家箴言,正化作她心中照亮前路的明灯。

这年秋闱放榜次日,盛施柔正随女官研习《内则》,忽闻王后冯妙如召见。踏入椒房殿时,案头整齐码放着数十卷朱批考卷,王后指尖轻叩其中一卷,凤目含笑道:"柔儿且看,这篇《论仁政与礼治》,可有当年你夫子讲学之风?"

素白宣纸展开,开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八字力透纸背。盛施柔逐行读去,文中以《大学》"明德亲民"为纲,引《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目,将儒家治世之道与当下民生弊病结合,见解犀利却不失温厚。读到"礼者,天地之序;仁者,生民之愿"时,她心中一动——这等将典籍化用自如的笔力,竟不逊于王殿中的饱学夫子。"此乃静宁候楚真的幼子楚砚之卷。"王后摩挲着卷尾的朱砂批语,"行文既有经世之志,又存赤子之心,倒让本宫想起二十年前,你父王初见你外祖时的文章风骨。"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盛施柔望着"楚砚"二字,恍惚又见那日学堂里与她辩礼的少年,此刻笔下锋芒,竟比言语交锋时更显卓绝。

三日后的御花园茶宴,盛施柔隔着紫藤花架,终于见到了伏案疾书的楚砚。青年身着月白襕衫,正往《礼记》笺注上增补批注,阳光穿过他垂落的额发,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字句间投下细碎光影。当他抬头向王后行礼时,盛施柔注意到他袖口补丁工整,腰间却悬着一枚刻有《大学》首章的青玉佩——清寒中自有贵气,简朴里暗藏乾坤。

"臣闻公主精研典籍,"楚砚行礼毕,目光坦荡,"前日读公主《礼治十策》,其中'礼以修身,仁以安邦'之说,令臣茅塞顿开。"盛施柔指尖轻颤,她未曾想自己在课业中随手写下的见解,竟得人如此郑重对待。王后看着二人相谈渐入佳境,含笑抿了口茶,凤钗上的东珠在暮色中流转光华。

当夜,盛施柔在批注本上写道:"楚生之文,如古镜照道,烛照本心。今方知儒家之道,非一人独修之业,乃天下共参之学。"窗外月色如水,她望着案头新得的《楚砚文集》,忽觉那些日夜诵读的典籍,正化作千万星火,照亮这巍巍宫墙内外的万千山河。

转眼中秋节到,王殿学堂的琉璃灯盏映得金桂流香。楚砚握着青瓷酒盏坐在中暑宴的中桌,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落在表演台的梨木琴案上。盛施柔今日未着华服,一袭月白襦裙绣着银丝缠枝莲,腰间只系着枚刻有《诗经》章句的白玉环,如云乌发挽成简单的朝云髻,倒比往日少了几分皇家贵气,多了些书卷清雅。

鼓乐声歇时,她缓步上前,广袖轻扬间带起若有若无的沉水香。楚砚注意到她行礼时脊背挺直如修竹,下颌微收的角度恰合《礼记》中"立容德,揖容肃"的规范,举手投足间浑然天成的仪度,让周遭贵族子弟的刻意矜持都显得笨拙起来。

当她指尖触上冰弦的刹那,月光恰好掠过她的侧脸。楚砚望着那道被月色勾勒出的柔和弧线,忽然想起《卫风》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却又觉得这般形容太过轻佻。她低垂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凝在琴弦上的眸光清冽如寒潭映月,倒像是从《论语》里走出的"文质彬彬"的具象。

《高山流水》的旋律倾泻而出,盛施柔的身姿随着曲调起伏。抚挑勾剔间,广袖时而如流云舒展,时而似惊鸿掠影,连鬓边偶然滑落的一缕青丝都仿佛是为了配合节奏而生。楚砚从未见过有人能将琴艺与礼仪如此完美地融合——按弦时腕骨微扬的弧度,推揉时腰身扭转的分寸,分明是将《乐记》中"礼辨异,乐和同"的精髓化作了指尖流淌的清音。

一曲终了,满堂寂静。楚砚看着她起身谢礼,裙裾扫过青砖的轨迹都带着韵律,恍惚间竟觉得那不是凡间女子,而是《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化身。直到身旁有人重重拍他肩膀,才惊觉自己掌心已沁出薄汗,而盛施柔已款步退回主座,发间的银步摇随着动作轻晃,如寒星坠落在银河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