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9章 悟佛法断欲修心,循教诲笃行证道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49章 悟佛法断欲修心,循教诲笃行证道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妙成龙和盛施圆今天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十一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即说众生的真心佛性是唯妙觉明的本性,不是靠**产生万物的。可现实是,好像众生靠**创造了世间万物。比如就看见山河大地而言,也是见性中有那细微的想念,念念流发而成就的,就如同流动的水看起来静止一样。那这些欲想心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上师回答:我之前说过,**其实就是我们心里的念想,而这些念想的本质和佛性没什么区别。一切都是被业力推着走,如果没有业力,大家也不会生出这些念想。佛性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念头的,就像大海如果没有风吹,就不会起浪,这里的大海就是佛性,风就是业力,浪就是念头。

我继续问道:那为什么众生没办法掌控自己的业力呢?像六根带来的业障,从很久很久以前就莫名其妙形成了,人一出生就带着这些问题。

上师回答:确实是这样。除非不出生,只要生下来,六根就存在,感觉自己做不了主。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不出生,不就没有这些烦恼了吗?

我又问道:我观人还是动物都要繁衍后代,就是因为有**的念想才这样,断了这个根本念头众生也就不生了,是不是这样?

上师回答:没错,所有众生都被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不好的念想困住,妄设六根,世界一直轮转相续,众生也就在这样的世界里轮转受苦了。你问为什么人不能掌控业力,其实不是不能。要是有人能立刻放下这三种行为,而后就能逐渐断掉这三种念想,不好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出现,也就是说种种狂乱的相想停歇了,菩提的本觉正定也就被还原了。

我继续问:这么说,我只要持守戒律就能修入如来的三摩地,何必辛苦去证悟呢?

上师回问道:就算有人在行为上不再犯这三种错,他心里还会有这些欲想吗?

我回答说:这不好说,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要是他控制不了业力,心里肯定还有**,说明持戒的功夫还不够。

上师回答:对!**就是业力,业力就是**。所以,**不除,就消除不了业力。同样的道理,如果能控制**,那也就能控制业想发力的方向。这样,就算这个人这辈子还有一些想念追求,因为业向的可控会导致他受到的伤害是可控的。如果任其**泛滥,业力的牵引还会使来生投生成人或者动物,或者三恶道。所以,真正证悟菩提,让六根本觉不再散乱,得先减弱、或者彻底断掉这三种欲想的心,就要彻底明了如来真如实相、无上菩提。

我问道:要是有人说自己证悟了菩提,却还是断不了这三种**呢?比如这个时代,有很多师父自称开悟了证了,但作为居士,过夫妻生活、吃肉都很正常,这该怎么理解?

上师回答:从前面说的就能明白,持戒关键是要摄入六根,于一心不乱。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这些**,那夫妻生活只是个行为,吃肉也只是吃东西而已。但对于一般凡人,我没见过行为上都戒不掉,心里却能戒掉而不乱想的人。所以,就是随顺菩提妙明觉性,游戏三昧,行为上也得先守好戒律。至于你说的那些师父,对你来说,他们行为上做不到,也不能代表他们完全没资格证悟三昧,给你说法,你用平等心观法平等即可,不应别人的行为而给自己设立善恶好坏等障碍。

我回答道:我懂了,我不用管别人怎么做,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最好断除一切产生业力的原因,包括选择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上师回答:对!你得用追求证悟菩提的念想,就是发菩提心,替换掉那些不好的**,慢慢把淫欲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业力,慢慢达到圆融无碍,于一切处不起知见。这样,淫欲和随便的身触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我们在公园散步,看到花就知道是花,听到别人喊就能辨别声音,这些感知都和淫欲、贪吃、执爱,本质上都是心里产生的念头。只有明白这个道理而不起知见贪求,也就不会觉得淫欲和看花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能像看待天空飘过的一片云一样,任它来去,我性如天空,岿然不动。

我感悟道:我明白了!普通人随缘即变,修行人随缘不变,随顺因缘而不沾染红尘。证一切法平等,即证如来本觉。不取一法,亦不舍一法,修行与入世无碍无别。

上师回答:对!看花、听声、贪吃、有淫欲、执着爱情,这些念头来来去去,众生把这种本觉妙明的自然行为加上个人知见,就变成了欲求。如果若有人如镜一般,欲来则应,欲去不贪,怎么会产生贪婪而无限放大**呢?如果能达到这样,哪怕是生气这些情绪也就不会有了。人们把这些本就无上菩提圆满映照显现的如是功德,错误地当成只属于自己的欲取能力追求,才会造下各种不好的业,所以说,道本无欲,众生有情。如果有一众生不迷惑,**就是佛性,不舍一法,亦不取一法,任念头来走,任缘分聚散,不用执着,不起嗔恨。但如果迷惑了,佛性就变成了**。一旦迷为**者,就会认为这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合理的表达,然后贪执就会被无限放大,业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苦难几乎无有出期。我继续问道:我观人们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控制,反而认为**是成功的原动力,这如何解释?

上师回答:这都是因为太在意“我”了。要是没有“我”这个概念,哪来的得到或失去?没有得失的定义,成功的标准又如何衡量?人们之所以把正确的感知变成错误的**,就是因为总想着得失啊。同样也是大家太执着于“我”这个概念,所以没办法看到真正的自己而证悟菩提。

我继续问道:我现在已经有了身体,身体饿了就吃,身体疼了就休息,没钱了就直接找工作,时机成熟了就结婚,……等等,这样做那就是合道的吗?

上师回答:没错!当你明白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人的身体无非是六根的合作表达,你于六根处随顺不执,就能见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脱离六根,你和与你有关的一切,并无实际意义。比如说,一个看不到摸不到、甚至想不起来的东西你说是你的,这不是无稽之谈嘛。

妙成龙放下书,微微皱眉,看向盛施圆说道:“施圆,这书中上师讲的虽明白,可真要做到断除那些欲想心,谈何容易啊。就像我平日里,不经意间就会冒出各种贪念、嗔念,自己都很难及时察觉。”

盛施圆轻轻点头,目光思索:“是啊,我也有同感。不过上师不是说了嘛,要发菩提心去替换那些不好的**。咱们或许可以从日常的起心动念开始,时刻警醒自己。比如每生起一个欲念,就想想菩提心的广大和清净。”

妙成龙叹了口气:“话是这样说,可有时候当下明白了,过一会儿又忘了。你说上师讲的那个‘如镜一般,欲来则应,欲去不贪’,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盛施圆托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我想,这得经过长期的修行和观照吧。就像我们学习这本书里的道理,不断地去理解、去实践,慢慢地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清明。而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当作是修行的契机,用书中的智慧去应对。”

妙成龙眼睛一亮:“对!就像上师说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而是关注自己的心。那我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先静下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是不是被**牵着走了。”

盛施圆微笑着说:“没错,而且我们还可以互相提醒。要是谁发现对方有被**左右的迹象,就及时指出来。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能慢慢减弱那些欲想心,掌控自己的业力呢。”

妙成龙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不过还有一点,上师说对于那些自称证悟却又断不了**的人,要用平等心观法平等。可这平等心,感觉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总会不自觉地评判别人。”

盛施圆缓缓说道:“这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够,内心还有分别心。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证悟的程度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做好自己的修行,不去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行为,专注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慢慢地,平等心或许就能生起了。”

妙成龙若有所思:“嗯,有道理。看来这修行之路,真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啊。咱们继续研读这本书,说不定还能有新的感悟。”

说完,两人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书本,沉浸在对佛法智慧的思索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