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68章 观本心妙有妙无,悟万法空有一体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68章 观本心妙有妙无,悟万法空有一体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就在诸夏国家准备对云梦国用武之际,云中月也被祖父云鹤老将军安排收购做船的木头,妙成凤也就这样跟着她忙里忙外了。闲暇之余,她俩也不会拉下学习,今天她俩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二十一记,记录如下:

我问上师:什么是佛学的如来藏?与道家的“道”有什么区别呢?

上师回答:佛学中的如来藏即是东方智慧的道,此二名在显用处同指一个根本,那就是于我们六根门头随缘起用的本心。此心具“有”与“无”两种状态:以相显用时说“有”,离相显用时说“无”,“有无”即是名词说义,那它就并无实义。菩提自性并非是有或者是无,但众生借此明了而能定义“有”和“无”,把菩提妙明记作“有”和“无”。此本妙之心具自知之明、觉照之性,精妙觉明。起念即觉,觉明即现。虚空因它而显现,万物因它而成形。它恒居一切轮回变化之中,如如不动,于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中圆满自在——存在之相皆是它的名字,“不存在”亦因其明了性把自己定义成不存在。众生把如是道妙记作有,把如是道妙记作无,但它并不是存在一个本体就是“无”,然后无中生出有。然它妙有妙无,明了觉知的自性常住不灭,故此性体名为净妙明体。

我问上师:如此说来,妙有是心,妙无也是心,是道或者如来藏的根本体现。这种如来功用如何在“无”中体现的呢?“无”毕竟什么都没有啊,如同不存在一般。

上师回答:不管有和无,皆是因明了觉知而起的名字,如果一个人于无处而失明,那他是怎么知道这是“无”的呢?故此佛性道妙,常住不灭,即如来藏性常住不失,于众人六根用处,含裹一切。所以,众生于六根处,循业就能发现种种障。又以障妄界立所,妄说世界,所妄即立,觉照的圆满明了之性也就颠倒了,把山河大地,酸甜苦辣,疼痛舒痒,痴怨憎爱等循所而认本有,然后驱念奔逸。殊不知这一切皆为本妙元心自照妙明,了不可得。

我问上师:如此妙幻一切的大道,我的本心,运行天下及生命,我如何做才能合于道本妙心呢?

上师回答:心往往循障而无有定准,但有圣人言“上善若水”,水之德便近于道心的特质。你观水:水润万物而不竭,此为道;无欲而为、任物成形,此为德;善处低下、循沟渠而行,此为义;破湖而出、奔流向渊,此为勇;高低上下、自能平正,此为法;映物如镜、清晰明了,此为明;洗涤万物、去垢留净,此为善;万里奔海、矢志不移,此为志。水的此般有为法,便接近于道了。合道行事,大事作于小,难事做于易,持之以恒,如此做事,便合于道了。

我问上师:我当立何种志、发何种愿而行小步?

上师回答:上至达官、下至平民,皆以“合道”为究竟之志,于生活中觉察并修正累劫宿习,以“返璞归真”为究竟之愿,此谓“成佛”。佛性虽觉照圆明,人人本具,若不修行,终难被众生察觉还原,脱离生死之苦。

我问上师:我诚信圣人所言察觉成佛合道之事,但每日被家庭生活琐事缠缚,当如何修行?

上师回答:世间众生,包括一切生命,凡事生存皆源于一念。观照自心念头,理清缠缚,便如水循沟渠而行,岂会不清晰?世人多被**裹挟,实则是被人为的概念包装所骗,若不随此迷惑,何来诸多缠缚?如来藏性照圆明,妙觉如来,以“关注自心”为根本,皆具此如来藏自知之明的如是功德,便会走向解脱。

我问上师:我当如何自观?

上师回答:先观身体,知其为如来藏中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聚合之觉明妄想,非是“我身”;再观心所,知其为如来藏中觉明真识,性识明知,非是“我心”;次观“我见”,此为如来藏中性照圆明,因明发觉,觉明妄成。观此七大(地、水、火、风、空、识、见),皆于如来藏中性圆周遍。

问:既然如此真相于六根起用而显种种相,那直接命名为“本心”就可以啦,为什么要还要用脱离众生的“道”或者“如来藏”的名字呢?

答:本心这个名词,是人们“我相坚固”而说道或者如来藏为本心,脱离了“我”,那本心也就没有命名的依据了。再者,于道或者如来藏的法流中体现的种种变化,这个如理的本质始终不会变,即唯变不变。或者说促成变化的根本,或者本因始终不会变。众生说“本心”时,他的理解就是“本心是道”显化了一切,那这样的显化,本心就具有了被显化的样貌,要不然怎么显化一切?这样它就脱离了道或者如来藏这个不动摇变化的根本了,也就是脱离了道或者如来藏的“空”性。世间概念根尘不会有脱离此根本而缘起变化的。故缘起是由性空支撑的,这种支撑就是一切的本因(也就是说一切皆因明了觉知而定义的,然后在定义中妄说因缘),而不是说任何缘起就能脱离这个支撑它的根本就是空。问:我也常听人说“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这空性的如来藏难道没有种种样貌?那它怎么在众生循业的用处含裹一切呢?

答:你想一想,你要做饭,找到了木材,透镜,对准阳光,“火”就产生了。这火在没有产生前你说它是镜子的样貌,还是木头的样貌,或者太阳的样貌呢?随众生心循业发现的东西,样貌就随众生心。也就是说是众生定义了“火”,并不是“火”有固定的样貌才能定义。这就如同冰变成水,水变成汽,虽然名字不一样,那个本质一样。故世间万物皆此如来藏空性的名者。就是不空如来藏,这种能明了定义一切的能力,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虽然此如来藏性照圆明,但决定它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是众生心。所以它在根本显用处就立为心了,也说一心三藏,心“妙空势有,真空妙有”,皆是为了让众生弄明白的阶梯语言。

她俩读完以后,云中月合上书页,目光忽然落在窗外摇曳的竹影上:"原来这竹影婆娑,不是风动也不是竹动,是本心在起用呢。就像昨夜编筐时,竹条在手中弯曲成形,看似我在编织,实则是如来藏借着我的手在显妙有啊。"

妙成凤托腮望着案头茶盏腾起的雾气,忽然轻笑出声:"怪不得上师说水德近道,你看这茶汤,刚煮沸时翻涌如瀑是勇,注入杯中静映窗棂是明,待冷却后饮之解渴是善。我们每日浣衣煮饭,不也像水一样在低处行义吗?昨日帮王婶修补漏雨的屋檐,那瓦片错落间,竟觉得每一片都在显如来藏的妙用呢。"

云中月将晒干的竹简码齐,指尖拂过竹节的纹路:"今早磨墨时突然明白,墨汁未蘸笔时是'无',落纸成字时是'有',可这'无'并非真的空无,就像磨墨时手腕的觉知,明明朗朗从未间断。原来修行不是抛开柴米油盐,而是在捣药、造船这些琐事里,观照这能觉知的本心啊。"

妙成凤忽然指着窗外掠过的飞鸟:"你看那燕子筑巢,衔泥时不知道自己在'筑巢',就像我们每日收购木材,若不执着于'造船'的概念,每一块木头的纹理、每一次斧凿的声响,何尝不是如来藏在显相?昨晚缝补你的披风,针脚起落间忽然觉得,这线穿过布料的'有'与未穿时的'无',原是一体两面呢。"

两人相视而笑,妙成凤往炉中添了块炭,看火星明灭间说道:"难怪上师说要观七大元素,今早梳头时我忽然留意到,梳子是地大,梳齿间的空隙是空大,梳头的动作是风大,发丝的光泽是火大,这一切聚合又离散,却始终有个能觉察的'见大'在。就像我们现在说话,声音是'识大',可这能听、能懂的,不正是如来藏的圆明性吗?"

云中月望着墙上祖父的剑穗随风轻摆,忽然伸手握住妙成凤的手:"你记不记得去年,我们在桂花树下分食甜饼?那时月光落在饼上是'有',落在空盘处是'无',可不管有没有饼,月光始终皎洁。我们的本心就像这月光,照见'有'时不贪,照见'无'时不怖,这或许就是上师说的'妙空势有,真空妙有'吧。"

妙成凤低头看着茶盏中渐渐平息的涟漪,指尖轻轻划过杯沿:"刚学《妙法西域记》时,总觉得'如来藏'是很高深的道理,如今才明白,原来就在我们递茶、接木、补衣的每个当下。就像这茶汤,热时知热,凉时知凉,这能知能觉的,不就是最亲切的道吗?"

窗外暮色渐浓,云中月点亮烛火,见妙成凤在烛光中整理书卷的侧影,忽然轻声道:"你说造船是为了渡人,可或许每一块木头、每一道榫卯,本身就在渡我们呢。就像上师说的,循业发现种种相,我们在造船的业里,不也在发现本心的妙相吗?"

妙成凤将最后一卷书放入竹箱,转身时烛火映得眼眸清亮:"明天去码头看新到的木材,我要仔细瞧瞧那些木纹里的'空'与'有'。说不定啊,每一道年轮都是如来藏写在木头上的经卷呢。"两人笑着吹灭烛火,月光透过窗纸,在案头投下一片空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