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69章 悟三心不可得,明见性恒常自在

迷雾星球的曙光 第69章 悟三心不可得,明见性恒常自在

作者:卢世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4:18:28 来源:书海阁

我们把文字再来到鹿泉县,过完元宵节以后,盛施圆又来到了鹿泉山,这会他带着妹妹盛施柔。今天,他俩和妙成龙,魏子涵一起学习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二十二记,这是关于“分别性”和“分别心”的论述,记录如下:

我问上师:《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该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昨日你于某处见一树,这是记忆,对此忆想的明了是在当下。所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并非有昨天的心见到某物。何以故?你要是忘记了一切,那也就没有这样那样的明了了,但此能明了觉知一切的根本却不增不减。对于你说“未来你会长大”,那也是当下依据某种道理虚妄相想的明了,但当下的明了本身没有固定的所明,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故说过去和未来的虚妄心不可得,此两个,皆是想阴遮蔽本觉明妙而产生的错觉。

我问上师:那当下这明明了了的心应该可得呀,为何说现在心亦不可得呢?

上师反问道:当下你明白了什么?无常不住,离开了这所明,那此明白也就找不到了,拿你什么印证你是有心的?并且依此“你有”认为是得呢?

我回答说:虽然种种变化无常不住,但眼根见处,耳根听处,思维想处,身体受处,鼻根嗅处,舌根尝处,六性转圆,皆可印证我是有心的呀,即说此“我有”就是得。

上师回答道:照你这么说,那这样的心它就不会动,唯妙明为然了,要不然,你说的六处也就不能确定了。而且这种心离一切相法,(要不然的话,六辨互相渗透影响,你的见与尝就不能具体明析了),这样它就不是具体实相的存在。一个不动的、唯妙明为然的、非实相的东西,怎么可得呢?就如同你想抓住虚空一样,怎么能如愿呢?

我回答道:我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不会颠倒。只要不颠倒,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妙明觉照,此觉照的“见”性圆满遍虚无的一切所。

上师回答:是的,此“见”本自恒常,从未生灭,何谈“可得”呢?且此见性不受身体局限,心识影响,前后无别,恒定不动。故说“三心不可得”,而此觉照之“见”没有增减,从未失却。

我问上师:此“妙明精见”,若身体消亡,它是否依然不动不毁?

上师问我:你认为何种事物会消亡?

我回答道:渐次变化之物,如身体。这样想来,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不渐次变化的。所以,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会不销亡,除非“不存在”本身才会不销亡,毕竟“不存在”外面再说不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上师回答说:是哒,你的明悟妙赞,此“见”体就是这样的名为“不存在”,用时显性,当用当有,即名存在。

我感悟说:如此这般,那真正的“我”也就不存在了,但又能随着我的执取显用而存在。我如果彻底不执不取,那也就归于寂灭了,我已经明白这样的境界就是涅盘,回归“见体”本身,能照破一切虚妄。

上师答言:由此可知,此“见体”觉照圆满,即你真性,觉了分明,于众变化中恒古不迁。而“心”是对境生起的分别知见,依此“见体”觉明妄立,故说“不可得”,非指本性觉明精见。

我问上师:这觉明精见的“分别性”与对境升起的“分别心”,我如何透彻的理解呢?我已了知,见树即见“见”,见“见”即见我;见花亦复如是,见万法即见我,离诸万物,“我”亦不可见。若不见“我”,那究竟是谁在分辨这“不见的我”?

上师回答:你说见树、见花,见绿、见红,你能明了是你在见,毕竟花树等印衬你是存在的,若离诸相,没有什么东西能印衬你是存在的,那又是谁在知道这“没有的我”?这个问题我以前就回答过你,无上菩提的这妙明性,常住不灭,觉照圆满。它是能够明了定义“不存在”的,它永远在不存在的前面。你以“我”妄立知见,故有此问。实际上,觉照之性,自知之明,皆“见”唯一,无有差别,这就叫以己见己。对于人们于万法而言,就是自心取自心。菩提能觉照显化“不存在”,亦能明白“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皆是它“觉照圆满的体现”,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或者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皆是它自知之明的分明,这就是觉明精见的“分别性”。

我问上师:那对境升起的“分别心”呢?

上师回答:此“见精”本自妙空妙有,一体无别。但此分明有觉知,依此觉知,妄立种种色,归于知道,名“心里知道”。然后依此“知道”了知诸境而显差别相,名为“心在认识”,这种认识就称为“分别心”。不难理解,这种“分别心”分别的就是那觉明妄立的诸幻。这种觉明的妄立就是“识”最根本的原因。

我感悟说:我明白了!种种“心”相皆由“见”性显现,所谓“分别心”,实为对境生起的种种心,是名者,亦包括分别“无”的分别心。这样非有自体的名者,那就更别提有本质的分别性这样的功能了。这样的分别心,色尘消失了,种种分别心也就消失了,如此连分别的功能都没有了,那万法又如何呈现?现在才知道,平日所谓“心”,并非单一实体,而是诸多分别心的集合。上师回答说:是的,此真如妙明精见,妙觉如来,觉照圆满,了障分明,即说“分别性”。正因其自知之明,方能觉知“是什么”“不是什么”。众生迷于境相,误以为自己有灵魂之性,把它从诸般境相中虚妄抽离了出来。

我问上师:此唯一恒真之妙心,与诸分别心是否为一体?

上师答我:你见东西,是菩提妙明之心在见,还是你的“心”在见?见体即一,何有二别?故知,有“我”以及有“我的心”,皆是众生颠倒的妄见。世人所言“我”,已非菩提性然本觉,是言“身心”之我。所以,只能把此无上本觉当成“我的心”如何如何。此心识反过来又加固“我”的概念,其见闻觉知等性也就颠倒妄生了,身体也就造出来了。有了身体,见闻觉知等六根也就加固了种种妄见。如此这般,犹如梦魇之人觉知分明却不得醒,错认境相为实。今若觉悟,即名“醒来”。

我问上师:此“觉知之性”若被我察觉还原,我是不是见性了呢?

上师回答:见境即见心,见心即见性,见性了我真,了真即菩提。然真妄分别想,真妄同二妄。

读完书他们来到山坡游玩,快到清明的北方大地,草刚探出头来,暖意盎然。妙成龙思考着说道:“方才读到“见性了我真”,忽然想起去年在鹿泉寺看僧人扫落叶——扫帚起落间,黄叶纷飞又聚散,可那扫落叶的人,究竟是“扫落叶的我”,还是“见落叶在扫的见性”?

魏子涵拨弄着案头经卷轻笑:这倒像我学琴时的困惑——指尖按弦弹出宫商角徵,是“我的手指在弹”,还是“琴音自见性流出”?若说琴音有自性,离了手指与琴弦又何处寻?若说手指是主宰,可曲子弹完后,指尖的触感早随音符散了。

盛施柔望着山间流云接过话:就像这云,风动时它飘移,雨落时它聚散,可水质本身何曾变过?处处可见。我们总把“见云动”的分别心当作“我”,却忘了能观云动的“见性”才是本觉。昨日帮师兄抄经,墨字落在纸上分明是“现在心不可得”,可我握着笔的手明明在写——这不可得的“现在心”,到底是笔尖的墨痕,还是能运笔的觉知?

盛施圆轻轻叩击石桌:诸位可曾留意,方才讨论时,“过去心”是回忆中的鹿泉寺、琴曲、抄经事,“未来心”是对见性的揣度,而“现在心”不过是当下对话里的言语执念。就像这石桌上的茶盏,我们说“这是茶盏”时,早忘了“能知是茶盏”的觉性——若离了见性,连“不可得”三个字也无从说起呢。

妙成龙忽然展颜:原来“三心不可得”不是否定存在,而是说我们错把波浪当大海!就像这山间溪水流过石头,浪花翻涌是“分别心”,可溪水本身何曾被石头阻碍?见性如溪水,分别心如浪花,浪花虽幻,溪水常流。

魏子涵抚掌赞叹:此喻甚妙!若能在浪花里见溪水,便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摒弃浪花,而是不执浪花为实。就像我弹琴时,不执着于某个音符的高低,反而能让琴音自然流淌,这或许就是“离相而见性”?

盛施柔低头凝视杯中茶汤:你们看这茶,茶叶浮浮沉沉是“三心”,可茶水清浊自在是“见性”。方才我执着于“握笔写字的现在心”,却忘了握笔的手、写下的字、观字的心,皆是见性显化的妙用。就像上师说的“用时显性,当用当有”,原来“不可得”不是“没有”,而是“不固着”。

盛施圆望向远山落日,余晖在众人衣袂上流动:落日熔金时,我们说“太阳在落”,可太阳何曾真的落下?就像“三心”看似生灭,实则见性如虚空,包容昼夜更替却从未增减。若能在此刻的暮色里,不追过去落日、不盼明日朝阳,只观照这“见暮色的觉性”,或许就是“了真即菩提”的当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