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17章 招潮

大宋河山 第117章 招潮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说起王岩叟,这绝对是个牛人。

嘉佑六年,仁宗患词赋浸淫,经术不明,初置明经科;嘉佑六年三月,赐进士、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王岩叟当时十八岁,州举、省试、御前皆第一。

什么意思呢?是说十八岁的王岩叟连中三元,就问你牛不牛?

不过,当年辛丑科试进士科状元是莱州王俊民,榜眼是莆田陈睦,“连中三元”的王岩叟反倒是关注度不足。无它,盖因其考的是明经科。

彼时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明经科等。进士科考诗歌词赋,明经科考儒家经典。王岩叟参加科举考试时,进士科与明经科并举,当时他参加的是明经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明经就很容易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就算年轻的了,可见,明经科的难度比不上进士科。而进士科则比不过制科。

而在嘉佑六年,还有一位大人物也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制科考试是为了选拔“非常之才”,考试程序比科举还要严格。制科成绩分为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为虚设,第三等为最高级别。宋朝制科考试,三百多年只录取了四十一人。而中第三等的仅有二人,苏轼是中第三等的第一人,所以才会有“百年第一”的称号。

话说这王岩叟首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在泾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弃官回乡赡养父母。熙宁年间,韩琦留守北京。以岩叟为贤,推举管理国子监。再任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搏、炼盐务,其后任定州知府。又任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

其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着,建树颇丰。且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着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评价。

王岩叟任枢密都承旨兼任开封府知府,时开封历来以推官、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其事体大同小异,府吏疲于请示汇报,因扯皮又迟迟不能结案。岩叟为此制定诸官分治之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了治事效率。

他常说,天下苛税,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标准很难把握,公私费扰,效率极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为催法,由此,朝廷制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同时,其工书法,正书遒劲浑厚。着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皆为传世墨迹。

另外,他是坚定的新法反对者,是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项新法废罢斗争的参与者,大力弹劾抨击章惇、安焘、张璪等新法派官员,且是朔党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谓“朔党”,新旧党争中旧党之一。其时,旧党有“元佑三党”之分:洛党,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为羽翼;蜀党,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刘挚为领袖,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为羽翼。

刘挚主张渐变,反对暴变,他认为新法推行太快,民众不能迅速适应。王岩叟深以为然。

不过,王岩叟只是反对新法用之太急,对王安石并无多少恶感,反倒是敬服其学问文采。且其与小自己一岁的王雱颇有往来,在王雱撰写《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等经书时亦是提出见解。

是以,王棣口称“长辈”确是不假。他此趟进京,携带新刻《论语集注》数百册用以呈奉先贤前辈,王岩叟便在此列。

锦衣人怔了怔,王棣之言不似作伪,可适才主子发了话要好生整治这阁子里的人,总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吧。

他正犹疑不定,门外有人喝道:“住手!”

几个人众星捧月般的簇拥着一个少年走进阁子。

这数人除却那个少年,余者皆二、三十岁,皆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正儿八经的文人装扮。那少年大抵十来岁,穿一身明黄色燕居服,模样俊美,顾盼生姿。

朱邛等人顿时便醒了酒,仅从对方穿着打扮,大致能晓得其身份。

本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从隋代开始,帝王统用明黄色制衣,官臣不得乱用。据文献记载,由于朝廷内赐佩金银鱼袋的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级官吏不得乱用,而只可服用黑白两种颜色。

这少年身着明黄色常服,显然是位皇子。当今官家尚未成亲,自无子嗣,那这少年定是神宗皇帝之子无疑了。长子赵佾、次子赵仅、三子赵俊、四子赵伸、五子赵僩、七子赵价、八子赵倜、十子赵伟皆早殇,六子赵佣即位,十一子赵佶、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皆未满十岁。除却年仅六岁的赵偲,赵佶、赵俣、赵似年龄相仿,均与这少年相符。但不管是哪个皇子,又岂是区区举子能得罪的?

王旁几个终究是出身巨宦之家,倒未如何紧张,只是暗暗猜测那少年的身份。

王棣却是忍不住想要拊额长叹:历史毕竟是有惯性的,不可能面目全非。

跟随那明黄裳少年、亦步亦趋的几个人中,有一人是王棣相熟的——正是数月未见的高俅高文恭。

见得高俅恭恭敬敬的跟随左右,王棣大概已经猜出那少年的身份,嘴角扯了扯,心情复杂。

“哪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王棣王三郎?”少年一进阁子,眼珠子滴溜溜的在众人身上一转,最后望向了王棣。

王棣收敛心神,拱手道:“某便是。”

少年面露喜色,快步上前:“久仰大名,今日总算是见着正主了。”春风般的笑容令人心生亲近,只觉此子心性率真洒脱,全无皇亲贵胄的骄横睥睨之气。

他又冲那锦衣人摆摆手:“杨戬,这位可是天下才气独占八斗的王三郎,嗯,你读书少,不懂这些事也就罢了,都散了散了。”

卧艹啊,说咱家读书少?好吧,你是主子你说了算……杨戬低眉顺眼地答应一声,挥手让那些扈卫离开。

少年仔细打量了王棣一番,赞叹道:“高俅以‘无双公子’赞誉王三郎,某是将信将疑的。文采如此出众,若是人才再为翘楚,岂非是上天不公?叫芸芸众生情何以堪呐?今日一见,果是见面更胜闻名。”

高俅陪笑道:“俅焉敢欺骗殿下?所言无一丝伪讹也。”

直到这会儿,他方对王棣等人一揖:“一别数月,三郎愈发风姿勃发了。”

“高大哥也是愈发精神了。”王棣还了一礼,心中暗道:难不成与自己在杭州并肩作战的高某人还是要走上佞臣之道么?

事实上,杭州一行,让他对这个“大奸臣”有了新认知,眼见为实嘛,这人本性不坏,也是真有心做事的。他还期盼着其能走上“正道”呢。只不过,孰正孰斜,此时是无法下断论的。毕竟,还没到昏君佞臣祸国殃民的“北宋末年”。

那少年,王棣已然明确是何人。

果然,高俅介绍道:“此乃十一殿下遂宁郡王,喜爱三郎的字文,特来垂见。”

王旁等人皆是心下一凛,神宗皇帝子息众多,共育有十四子、十女,可惜早殇者多,是以殡天后方由在世最长的皇六子承继大宝。其余几位皇子除了双目失明的九皇子赵佖,最长的便是这十一皇子赵佶了。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农历五月五日,后因五月生人不祥改为农历十月十日,是神宗第十一子。次年正月,神宗正式赐名,十月,赵佶被授为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

其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后,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

其身份之尊,已是超过当今官家的胞弟赵佖,毕竟后者是盲人,混吃等死、享尽尊荣罢了。

不过,对王旁等人而言,这遂宁郡王固然尊贵,也毋需阿谀逢迎,只恭谨地行礼:“见过遂宁郡王。”

王棣也默默行礼,心下叹道:这位可是要做皇帝的,没想到甫到京城便见过这位文学大拿,可以说不是缘份么?

嗯,赵佶做皇帝不行,书、画却是自成一家,“瘦金体”与“院体”便是其所创,也算是皇帝中的异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