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25章 文风盛(2)

大宋河山 第125章 文风盛(2)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说是“过府拜会”,李格非的寓所却当不得“府”字。

前文说过开封物价高扬,房价更是节节攀升,逾五成的人都无力购买而选择租房寓居。

历下李氏虽是大家族,名下颇多资产,却也无法资助李格非在京城买房,唯有在北城租了一处略显逼仄的小院,一家子居住尚可,若有客人来访却是无法留宿的。

王棣虽未表现出异样,李格非却是晓得其心思,豁达的笑笑,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某无颜子之贤,唯甘之如饴也。”

王棣恭声道:“小子受教了。”

他晓得这绝非是李格非怀有酸葡萄心理,此人虽不擅政务,但是个实实在在的文人,一心治学,并无过多物质追求。

郓城被劫为人质、全家险遭不测,并未让李格非“痛定思痛”,治学时一丝不苟,待人时谦逊有礼,这样的人即便稍显木讷,亦可为良师益友。

“哒哒哒”,随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渐近,李清照从后面小院奔了过来,甜甜地唤了声“棣哥哥”,乖巧地站在王棣身前,眼巴巴地仰望着对方。

郓城得王棣相救,她对救命恩人的称呼便从“三哥哥”换作了“棣哥哥”,其中缘由无从得知。

王棣宠溺地给小度娘来了招摸头杀,想着昨日的“应是绿肥红瘦”,便又让“宠溺”多了一分。

正处于换牙期的小度娘满意的笑了,大概想到刚掉了颗门牙,“有碍观瞻”,又赶紧抿嘴。

王棣笑道:“早看到了呢,嗯,掉了三颗牙,说话漏风了。”

小丫头不乐意了,嘟着嘴,脚尖划着圈圈。

王棣又揉揉她的头发,和声细语:“换牙是好事啊,是成长的标记。乳牙不换,何以成人?小度娘就快长大了呢。”

“真的么……”小姑娘眯着眼,又雀跃起来。

快快长大,是孩童最大的愿望。

李格非默默看着二人的互动,居然有了老怀甚慰的自得,他显然是乐见其成的。

他膝下唯有一子一女,为前后二任妻子所出。原配乃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王氏,在生产女儿时因为难产,元气大伤,身体状况一直虚弱不振,固恙缠身,在李清照年幼时便去世了。之后,李格非在晁补之的牵线搭桥下,再娶了王拱辰的孙女王氏,又生儿子王迒。

因为父亲辗转在外做官,李清照则在明水老家接受“新母亲”的教诲与熏陶,从此开启了她对学问浓厚的兴趣。李清照从小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孩,新妈妈虽然疼爱有加,但感多愁的少女多了些独立个性。

女儿幼年丧母,自己又不曾悉心照顾,李格非心怀愧疚,自是对度娘宠爱有加。至于男女之防,他非迂腐之人,何至于自寻烦恼?况且,王棣“才貌无双”,他是极为欣赏看重的,正所谓丈母娘看女婿……呃,顺其自然就好。

客厅不大,但窗明几净,收拾的整洁清爽,李家只有一个仆从,李夫人便亲自动手烧水泡茶。

王棣早前便见过这位李王氏,温婉内秀、知书达礼,不愧是家学渊源的大家闺秀。

刚拿起茶盏,便听得屋外传来清朗的声音:“文叔兄,某不请自来,还不出来迎候?”

李格非面露喜色:“是正夫兄……”起身出厅去迎。

王棣不敢托大,自是一并前去。

仆从方拔开门栓开了门,一五旬上下的帽衫男人便迈过门槛进得屋来,身后跟着一男童。

帽衫是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正夫兄”算是步入老年了,却是精神矍铄,加之相貌堂堂,气度优雅,着实不凡。

他身后的男童十来岁的样子,眉眼间依稀与“正夫兄”有几分相似,唇红齿白的很是俊俏。

正夫兄显然与李格非关系亲近,径自往里走,嘴里说着:“好你个李文叔,既已到京城,也不先去见某,却让某巴巴地上门……”忽而见到王棣这个“外人”,愣了愣,后面的话便收了回去,向那个清新俊逸、品貌非凡的翩翩少年微微颔首示意。

汴京王公贵族如过江之鲫不知凡几,自也不乏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但时下多有敷粉簪花之举,似王棣这等英气内敛的阳光少年实在是难得一见,这也难怪正夫兄多看王棣几眼了。

李格非呛声道:“某这数月四处奔走,可谓是颠沛流离、渡尽劫波,哪像某人在国子监逍遥自在、风采犹胜?”

正夫兄哈哈一笑,连连摆手:“嗐,某是混吃等死、死水一潭,文叔兄所经历者波澜壮阔,某可是心神向往呢。”

二人揶揄几句,相视而笑。

李格非看看那眼神清澈的男童,道:“明诚长高不少,这五官样貌愈发肖父了。”

男童乖巧地长揖:“见过李叔父。”

正夫兄点头道:“存诚、思诚肖母,明诚与二娘确是肖某的。”

李格非打趣道:“正夫兄有宋玉之称,嫂夫人亦是端庄贤淑,汝好福气,娶得良妻。郭曹州好眼力,慧眼挑贵婿。”正夫兄眨了眨眼,苦笑道:“文叔兄好一张利嘴,某竟是无言以对了。”

王棣也是暗暗惊讶,在他的印象中,李格非是不苟言笑、不善言辞的,在这位正夫兄面前却显得“肆无忌惮”的,真是奇哉怪也。

不过,“慧眼挑贵婿”好生熟悉。再联系“郭曹州”,有印象。

前世他姓“郭”,对同姓者会“高看一眼”。

仔细回忆片刻,恍然大悟。

“定陶等县置广济军,熙宁四年废广济军复置曹州,州治在定陶县西左城,其间郭概来曹任知州,曾于州城建披云楼……”

因郭概知曹州,故世称“郭曹州”。

那段粗略的记载还有一小段是:“陈师道为郭概门婿,家贫,常携家口,随岳父任所而居……”

陈师道,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

而郭概的二女婿叫赵挺之,就是那个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的北宋丞相赵挺之。

看看,人家郭概为两个女儿挑的夫婿,啧啧,什么叫“慧眼挑贵婿”?这便是了。

对了,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赵挺之的季子叫赵明诚,娶妻名叫李清照……

啊,嗯,呃,王棣眼角跳了几跳,难怪……

果然,李格非引介道:“三郎,这位是国子监司业赵挺之正夫先生,最擅文赋。”

王棣不失礼数地一揖:“末学后进见过前辈。”

他心下并无太大波澜,所谓的历史名人见过不少,曾经沧海了,倒是对赵挺之身边“肖父”的小正大多瞧了两眼,若无意外,这小子会是李清照的良人——也算不上良人,在那个时空,此人可是没少被口诛笔伐的。

当然,人生当中的意外无处不在嘛,历史的惯性也未见得能一直保持。

又听李格非道:“正夫兄,这位乃是王大丞相的孙儿王棣王三郎,才华横溢,不逊乃父祖。”

赵挺之眼睛一亮,喜形于色:“原来是王家三郎,某道谁家儿郎有此丰姿呢。早前听闻大丞相孙侄五人齐中举,以为天下雅事,想想近日也该入京了,不想在此得见,好好好,大丞相得孙如此,当含笑九泉也。”

说着说着,他湿润了眼眶,赶紧以袖拭之,涩笑道:“某失礼了。”

李格非叹道:“正夫兄真性情也。”

王棣却似吞了苍蝇般难受,人生如戏全凭演技?你一个老男人动辄动情落泪,如此感性,好嘛?

在那个时空,赵挺之是拥护王安石的变法派,与苏轼、黄庭坚等保守派结怨极深。苏轼及其拥护者作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深兼才学,与变法派有着非常激烈的冲突,赵挺之作为变法派的马前卒,在其做监察御史时数次弹劾苏东坡。

赵明诚作为赵挺之之子,却极喜欢收集当世名士,尤其是苏轼的字画,为赵挺之不喜,但赵挺之却支持儿子向李格非求亲。

何以至此?盖因李格非“上面有人”也。

李格非父子皆出韩公门下。“韩公”,便是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北宋名臣韩琦,其子韩忠彦是徽宗朝丞相。

赵挺之为人八面玲珑,惯擅两方押注,交好与韩家颇有渊源的李格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以,方有元朝人伊世珍《琅环记》中的记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当然,同为山东人,一个是太学正,一个是国子监司业,李格非与赵挺之的交情倒不是假的。

王棣转瞬间生起种种念头,却也未表露出分毫。

赵挺之却是对王棣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停的问这问那,唏嘘中满是欣慰,仿若长辈之于后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