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35章 大有

大宋河山 第135章 大有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王棣很忙,进京一月,全无闲暇温书写字,时间尽用在走亲访友拉人脉上,可谓痛并快乐着。

这些日子,他拜访了在京的新党人员、王安石的故旧子弟、王安礼的同僚挚交、苏轼的好友门生,李格非也领他去了太学混个脸熟。

不多时,即便是朝中大佬对王棣其名也有所耳闻。关于王三郎的种种也渐渐传开,譬如说他善词能文,文章不多却尽为精品,苏轼、周邦彦、秦观皆多赞誉,言“后生可畏也”;他的书法自成一派,便连苏学士、米蒂、蔡京几个书法大家也是惊叹不已,皆以为“字有新意,开一家之宗也”,“三郎体”之说愈来愈广;他的经义文章不拘一格、别出机杼,却能发人深省,一篇《少年中国说》震聋发聩,读之则热血沸腾、壮志激昂;他的《论语集注》得到衍圣公府的首肯认可并大力广荐,在京城暗潮涌动,眼见着将引发儒学的大变故。

凡此种种,都将王棣推向了同辈第一人之位,来年春闱夺魁风声最高,盖过了“太学四俊”。

王棣倒是秉持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宗旨,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一干文会诗社概不参与。京城大儒名人云集,他分身乏术,尚且只拜访了一小半,哪还有时间去参加那些青年学子举办的联谊会?

衍圣公府在京城有衍圣公宅邸,性质相当于后世的“驻京办”,稍早些时候,孔端友也到了京城,次日便邀了王棣过府叙谈。座间有伊川先生程正叔、清逸居士潘延之、司封郎中周元翁同席。

伊川先生即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嘉佑四年,程颐廷试落第,遂不参加复试。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其与胞兄程灏创“洛学”,乃是当世大儒。

潘兴嗣,字延之,南昌新建人。幼承庭训,通经史,工诗文,为世所重。与王安石、曾巩相友善。其筑室豫章城南,日读书其间,自号清逸居士,名其楼为“闲云楼”。公卿交荐,章数十上。神宗熙宁元年召为筠州推官,辞而不就。隐居多年,手植木皆十围,手不释卷,至老勿倦。手抄书达数百卷,时人称贤。

周寿,字季老,一字元翁,周敦颐的长子。元丰五年黄裳榜登第,初仕吉州司户,改秀州知录,司封郎中。与黄庭坚为同僚,彼此友善。黄庭坚称周寿“纯粹动金石,清节不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言语文章,发明妙慧。

这三人的关系较为复杂。程颐为“洛学”创始人,虽也属旧党,但在教育、农田水利、赋役等方面与王安石等新党保持着一致的看法。

今上即位,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着、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元佑元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现于西京洛阳讲学。

如今,程伊川又成了布衣,但在士林间名望甚隆,学生门人无数。

清逸居士潘兴嗣以荫授将作监主簿。调德化尉,以不愿俯仰上官,弃官归。筑室豫章城南,着书吟诗自娱。神宗熙宁初召为筠州推官,辞不就。

其与周敦颐亦为好友,嘉佑六年,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熙宁五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潘兴颐又数度去往庐山与其唱和,引为士林佳话。

周敦颐提倡要认识天下之势。天下形势极严重,则不可挽回。认识形势严重,要靠力量挽回。认识不早,力量不积,则无力与人竞争,是天意。不早认识,不积蓄力量,不用力挽回形势,则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故政治上倾向改革,称赞新政。

潘兴颐赞同好友观点,是以虽不在新党之列,但仍是赞同新政的。

至于周寿,嘉佑元年生于合州不到一岁,妻子母亲陆氏病故。其言语文章,发明妙慧,但宦途不显,继父亲衣钵,为新党中人。

王棣倒是知晓此人,周寿子嗣旺盛,共生有六子,从官居吴中,成为江浙一带周姓始祖之一支。周恩来、鲁迅等均为其后裔。

无人知晓衍圣公宅邸的此次谈话内容,但之后叱骂王棣狂悖的声音又小了许多,有一些人改弦更张,转而称赞起王三郎“卓尔不绝”来。甚至还有“可为万世师”的声音传出,至于是真心折服还是存心捧杀那便不得而知了。其实是日,王棣在数位大儒面前并未放肆,不卑不亢的以后辈自居,但又略略抛出了五十年后方会现世的朱熹哲学理念。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王棣只简单说了几条,如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等。他又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称“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这便是后世所谓的“程朱理学”了,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门学说本就源于二程学说,但又更进一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的东西,但凡在融会贯通的前提下稍稍有些更为新颖的、符合时代背景的新观点,那便是发扬光大。

王棣简略的阐述让程颐震动之余,也欣慰于后继有人。不管怎样,王棣的这番观点言论是极符合理学中心宗旨的,他又怎么可能不为其撑腰说好话?

如此一来,王棣居然在短时间便趋避了新旧党争这个大旋涡,几乎获得了各方面的好感,殊为难能可贵。

首先,不管他承不承认,王安石之孙的身份无法抹却,再加上朝野之间都知道王半山生前最宠爱这个孙子,常与人言“此乃吾王家宝树也”,这便让他获取了新党的一票。

其次,他与蜀党领袖苏轼是为忘年交,东坡居士毫不掩饰对他的看重。而且,他与蜀党中坚成员黄庭坚、秦观等皆有往来,在蜀党中印象分极佳。

如今他又赢得了伊川先生的器重,有党魁为其张目,洛党自是不会再针对打压他。

再说说朔党,其领袖人物是中书侍郎兼门下侍郎刘挚。

刘挚初任冀州南宫县令时,因政绩卓着,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后任江陵府观察推官,由韩琦推荐为馆阁校勘,升迁为着作郎。当时王安石刚开始执掌政权,对刘挚非常器重,提拔刘挚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之后刘挚又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

虽然之后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挚主张渐变,反对暴变,他认为新法推行太快,民众不能迅速适应),他被贬官外放,但王安石于他是有知遇之恩的,纵然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却是无法抹杀当初,又怎会将党争之祸转嫁予王棣?

朔党另一位大佬刘安世与苏轼、苏辙兄弟是好友,经常以文相会,以诗唱和。其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时任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以敢于直谏闻名,被称为“殿上虎”,奏疏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读之感慨,时人云“诹访审订,咸有根据,严而恕,简而不苛,气平守固,辞直事核,皇皇乎仁义之说也”、“乃言官之模楷,辅弼之龟鉴,卿士大夫之药石”……这样一个刚直之人自也不会去为难一个弱冠少年。

少年人嘛,轻狂些也是有的,允许犯点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给多点时间。

王棣倒没想过会有如此好的形势,暗呼“侥幸”之余,还是决定再低调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