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36章 佳色

大宋河山 第136章 佳色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到得冬月下旬,东京已落了好几场雪。

中原地区雨雪天并不多,既不似江南那般潮湿,又不像北方那般干燥,但一入冬却也寒意刺骨。这于前世今生都生活在江南的王棣便算是一种**上的打磨了。好在他这些年从无间断过锻炼,身子骨可远非寻常文弱书生可比,倒也无惧这寒意。

前世年少时倒是没少遇见雪天,孩童贪玩,风雪无阻,竟是赤着脚在雪地上奔跑嬉闹,堆几个四不像的雪人,打几场敌我不分的雪仗,肆无忌惮的叫喊着、笑闹着,小伙伴们个个脸蛋通红,鼻涕成了最尴尬的装饰品。但心是暖和的,感觉是愉悦的。这样的场景数十年后仍清晰记得,仿若昨日。

但雪这玩意儿逐年减少,渐行渐远渐无息,乃至于到了后来,稀稀落落的飘了些雪花,非止孩童们兴高采烈,大人们也变得大惊小怪。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平台上各种“XⅩ的第一场雪”。嗯,遇到啥事别惊慌,拿出手机拍照发发朋友圈。更有那些个网红,各种角度,各种P图,来和纯洁无瑕的雪来一张合影。雪自是无辜的,雪崩的时候没有ⅩⅩ是无辜的。

推开窗,抬眼望去,但见积雪未消,青砖黛瓦皆披素妆,那松梅竹柳上,一簇簇的雪,白的晃眼。

偷得浮生半日闲,枣家子巷位置稍偏,却也正是闹市当中难觅的宁谧之处。

搓了搓手,拿温水研墨,蘸了蘸墨在纸上落笔,几个浑圆小楷跃然纸上:大学章句。

这月余连轴转,抽不出时间“写”书,如今士林间都噤声不语,算是默许了自己的狂妄之举,既如此,便当趁热打铁。

好在工作量不是很大,《论语集注》共十册,会在年前推出,十四册的《孟子集注》早已完稿付梓,但暂不面世。

他接着写了一段序言曰:“四书者,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原本,是应推出《大学章句》的,但他早决定从衍圣公府着手,自然得先拿出《论语集注》。现在可谓是打响了头炮,那便再接再厉、一鼓作气。

那个时空,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而这个时空的发展轨迹稍稍提前,理学大盛,二程力主将《孟子》、《中庸》、《大学》与《论语》并重,并尝试了做与朱熹同样的事情,即将儒学着作掰开揉碎再整合成一整套的学术,以此夹带私货,将理学观念注入其中。只是,这项工程太过浩大,得倾注人力物力精力方能显效,只能暂时搁置。

王棣在这个节点推出《四书章句集注》,恰恰是最适当的时机,早几十年定会被打入万丈深渊,晚几十年……便是朱夫子大放异彩了。

倒是毋需着急,《论语集注》才刚刚出到第二卷呢,《大学章句》总共才两千一百余字,不用两个时辰便可默写完毕,明日便可交与许五先了。

这许五先办事效率还真是快,到汴京十天便在城西选址定下了“染墨坊”京城分店,之后一通忙乎,印刷设备和工人都是从江宁带来的,有条不紊的做好了一应开铺事宜,再选了黄道吉日开张大吉。

王棣未向外界透露过自己是“染墨轩”股东身份一事,却每拜见名儒便会说《论语集注》后面几卷将会在“染墨坊”独家首发。

免费的广告啊,而且效果极佳,这不,《论语集注》第二卷共五千册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幸好许五先早有准备,一面将预留的五千册摆上书架,另一面让工人们加班加点,一直印了足足三万册方罢休。

这还是仅限汴京呢,且仍有拓展空间,若是加上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南京应天以及江南文风鼎盛之地,乖乖,至少也得十万册吧。

再算算纯利,一册赚二百钱,便是近三万贯,偶滴个天,仅《论语集注》便可获利三十万贯。

宋代是中国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各类技术飞速提升,印刷业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活字印刷。宋代的大城市经济十分活跃,书籍的商品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册书大抵卖钱六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碧纸二幅,赁版钱一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六十文足。而一部《杜工部集》,十册二十卷,书价才一千文。《汉隽》两册一百六十页,价格六百文。

许五先给《论语集注》定价为四百钱一册,这个价格比寻常书籍略贵,但因是经义释注,算是科举工具书,价格高一些也在情理之中。而“染墨坊”本身就有一整套印刷器具,工人也都是熟手,是以即便成书用纸是较为名贵的澄心纸,一册书也有五成纯利。幸福来的太突然啊,许五先这些日子脸上的笑就没断过,在王棣面前也愈发恭顺了。

术业有专攻,王棣并没有插足刊印事宜,只交待许五先切莫在上世之前泄露了稿件。

许五先自是拍着胸脯保证,大有“稿在人在,稿丢人亡”的慷慨激昂。他又请示说,下一步会在各地分店同步开售,尽可能地抢在盗版出现之前争取尽量利益最大化。

对于营销术,王棣在前世可没少见,便思忖着提了几点建议。许五先略一思索便品咂出了其中的奥妙,当然又是奉上一通彩虹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了与“染墨轩”合作,且成了股东,王棣相信许氏兄弟的营商手段,只负责提供书稿,绝不参与发行。

如此,双方合作的极是愉快,互惠互利,大家发财。

写了一会儿,他又险些用上标点符号。入乡随俗,为免太过特立独行,他一直让自己按现今的书写习惯作文写字,句与句之间稍稍空开些方便句读。初来乍到时可是吃尽了句读的苦头,“发明”标点符号是早晚的事情啊。

有道是心动不如行动,他扯过一张纸,将标点符号的用法一一列举出来,准备放在《大学章句》卷首。至于书写习惯……慢慢来吧。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王棣停笔静静的听着,听这歌声应是蔡云英,那么抚琴的是聂胜琼了。

嗯,唱的是老苏同志的《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后面还有一句“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这阕词是苏轼今年重阳节所作,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明朗而高昂的调子。

纵观此词,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典故,均是为了突出开篇两句中“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

老苏同学可真够豁达的,否则也写不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的词句来。

大文豪便是大文豪,随随便便写一阕词便能广为传唱,这才是大宋最闪亮的明星呢。

他名声之盛非止只在大宋,在辽国也是备受推崇。

自从辽国建国后,契丹贵族百官们,就极其热爱汉家诗歌。

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在辽国圈粉无数。辽圣宗还曾亲自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作品,分发给官员们认真读写。

但诗文惊艳天下的苏东坡,却不知不觉抢了白居易在辽国的“偶像”地位。宋使张芸叟出使辽国,竟发现辽国馆驿的墙壁上,都刻着苏东坡的诗,辽国“粉丝”们搜集编纂的苏东坡诗集,更是火热畅销多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也体会了苏东坡在辽国的强大知名度,以至于写诗发出感慨:“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这,是国际偶像,比后世那些所谓的顶流小鲜肉可牛叉多了,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这辽国,现在的皇帝耶律洪基可是亲宋派,坚持持对宋通好,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与臣下有“诗友”之交,常作诗赐于外戚、大臣。诗作风格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

苏辙评曰:“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这般喜好汉唐文化,辽国臣民自然不乏熟谙汉文化之人,如那个讲一口流利大宋官话、成语运用自如的萧羽飞。

对了,那萧丫头还说要来拜访呢,呵呵。

他正兀自放飞思绪,便听屋外王小丫禀告道:“三郎,外面有个叫萧羽飞的小娘子求见,说是与三郎约好的。”

萧羽飞?约好?

王棣不由愣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