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137章 曲玉管

大宋河山 第137章 曲玉管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问:有史以来跑的最快的人是谁?

答:曹操。

问:为什么?

答:因为——说曹操曹操到。

莫人前说鬼背后说人,瞧瞧,刚念及萧羽飞,正主就到了。

想了想,王棣让王小丫去请王末一并迎客,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终究不好。

萧羽飞上身着了揉蓝袄,下身穿了杏黄百褶裙,不施粉黛,素面朝天。

有道是“揉蓝衫子杏黄裙”、“莺黄衫子退红裙”,上袄下裙是大宋女子的标配服饰。彼时女子的装束,除了仁宗朝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女子服装的主要特征。

此时朝廷禁止多色印染,工人便另辟蹊径,使在衣物加金的技术得到极大发展,有销金、贴金、间金、戭金等等十数种加金工艺装着衣服。所做的黄罗银泥裙、织金短衫、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不一而足,还有金鞋、金袜等等……不仅普通百姓穿着加金的服饰,贵族妇女还会裰上珍珠、销金为饰,甚是土豪。另外,现下女服禁奢令有一半是关于禁金的,可见当时服饰饰金之风靡。

不同于唐朝的宝相花、对鸟、对兽等纹样。宋代绣纹受当时画作的影响,多为写实的折枝花、缠枝花以及大量的花鸟题材。

宋代女子不论贫富,多爱戴冠。除了装饰有金、玉、珠、宝、花卉的普通冠,还有材质珍贵稀缺,以金银、玳瑁、白角等制作的各种冠。

宋朝女子追求服饰新颖奢华,然终宋一代三百年间,即使女服禁奢令从未间断,成效还是并不大。

“民间习俗日渐奢靡,糜金以饰服器者不可胜数,重禁莫能止焉”。

萧羽飞却穿的极为“朴素”,亦不戴冠,用一枚玉簪子绾了一头青丝,简简单单的,甚是素净。

素颜啊,绝对能经得起号称“照妖镜”的某电视台的高清摄像头……呃,王棣最不喜女子化妆,便是聂胜琼与蔡云英二女亦是与美妆用品say goodbye了。

面对这个北人南相的小娘子,王棣不知该说些什么。

萍水相逢呀,还真找上门来了。当然,王三郎大小算是个名人,萧羽飞定是有能力的,并不难找到他的住址。

那个吹唢呐……萧索那也跟着来了,见了王棣眼睛瞪的大大的,看来对先前对方啄自己肘关节仍耿耿于怀。

这边厢宗沐不甘示弱,也狠狠地瞪了回去,手缩进袖里摩挲着刻刀,暗暗思忖该射对方何处才能令第一时间丧失战斗力。好大一坨……这么大块头瞄都不用瞄,活靶子呐。

话说到了汴京,木头同学感觉自己快失业了,说好的“书童”呢,三郎不读书写字啊,叠被子、烧水倒水这些活又都让王小丫抢着做了,一不留神就成了多余的摆设。郁闷憋屈哪,一口恶气没地儿出,战意无穷,正恨不得大杀四方呢。

他又怎知道王棣心中所想?不看僧面看佛面嘛,这根木头大概率与宗泽有渊源,好意思使唤与民族大英雄有关系的人?好生供养着才对。

呵呵,玩笑玩笑,主要是王忠祖孙三代以王府家奴自居,宅邸里洗洗涮涮、挑水做饭这些事全被包圆了。另外,小红、小青二婢虽也落了良籍,却因都是孤儿无家可归,即便与昔日的小姐以姐妹相称,仍是守着婢女的本份,伺候起人来委实有一套。这就难怪宗沐徒呼奈何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萧羽飞身上的贵族气质纵然再内敛也无法掩盖,言谈之间自有一种雍容华贵,惹得王末频频注目。

“王三郎,今日吾冒昧登门,不会打扰你吧?”萧羽飞很是落落大方,言语客气,举止却似亲近熟人。

我能说打扰我写书听曲乐逍遥了么?王棣口中说道:“贵客登门,寒舍蓬荜生辉,荣幸之极。”

“寒舍?天寒舍不寒吧。”萧羽飞环顾屋内清雅的布置,指了指墙上挂的字画及简单的屏风桌椅:“这会客厅看着简单,但怎么着也得花费万八千贯吧。”

知道天寒还穿这么单薄,难道每个女子都是强耐寒生物么?就像后世大冬天穿丝袜上街的美眉们?王棣倒是佩服萧羽飞的眼力,厅里的装饰布置貌似简单,但挂的字画是王维的《千岩万壑图》和虞世南的《摹兰亭序》,家具则用的是上好檀香木,拢共花了八千五百多贯,可谓是大手笔了。

要知道,苏辙在龙川用五十贯钱就买了一套民居,大小共有十间房;苏轼在常州买一宅,为钱五百缗;而汴京的平均房价是一百七十三贯,购买一座豪华宅院大约需要一万两银子,一座较高档宅院约需五千两银子,一座小型高档宅院约五万两白银。而此时银价一般是一两值铜钱一贯或更低。也就是说,王棣单就客厅的布置耗费几乎就可以购得一处豪华宅院。

低调的奢华啊,潜水的土豪。

又听那萧羽飞浅笑着说:“这幅虞世南的《摹兰亭序》少说也得要价三千贯,‘三郎体’开一派之宗,假以时日定不逊虞世南,何不手书一幅,既可装点门面,又可为传家墨宝?没得浪费了钱两。”王棣笑笑,不语,心里暗道:物以稀为贵,可知?区区在下可是有焚烧手稿的良好习惯的,何以?就是为了防止字帖外传,哼哼,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又说笑两句,萧羽飞抿了口茶水,貌似漫不经心的说道:“王三郎如何看待当今天下形势?”

王棣微微一怔,失笑道:“天下形势岂是吾能胡言乱语的?吾才十六岁呢。”

萧羽飞轻轻放下茶盅,陡然换了个话题:“《论语集注》该出第三卷了吧?”

对呀,十六岁都注解经义了,又何须以此为借口?不见兔子不撒鹰么?

萧羽飞见王棣仍不吭声,干脆单刀直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三郎以为现今可比三国否?”

王棣默然,如今辽、宋、夏与东汉三国时期何其相似也。大宋可当西蜀,是为中原正朔;辽国视作曹魏,实力最强;西夏恰似东吴,左右摇摆,夹缝里求生存。三国互相牵制,时战时和。

“品涩居士在《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形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谓是道尽历史变迁,不出世之睿者也。”

王棣又是一惊。他用“品涩居士”这个马甲号发了几本书,《飞龙全传》和《隋唐演义》太俗,《三国演义》却是可登堂入室的,难道这小丫头片子能瞧出端倪?

又听对方往下说:“分分合合,原便是人生常态,只在于分与合的时日长短罢了。”

萧羽飞盯着王棣,似乎想从对方的眼睛里窥探什么:“三郎以为最后孰能一统天下?”

美眉的目光清澈无邪,黑白分明,双眸明亮如星,王棣瞬间居然有被击中的感觉,不敢直视,反问道:“萧姑娘以为呢?”

见对方目光闪躲,萧羽飞很是满意,悠悠地说道:“其实,保持现状、相安无事不是更好吗?若真有三方混战那一日,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定必是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那方是人间惨剧。”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越是惧怕战争,战争往往会更快来临,越是敢于应战,越能保持长久的和平。”王棣还是决定说些什么,干脆说的透彻些,固然是答非所问,却正表明了态度:“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萧羽飞沉吟片刻,凝视着王棣:“三郎是说辽宋之间必有一战么?”

王棣想了想,认真的回答:“那倒也未必。”

“就是啊。”萧羽飞顿时开心起来,声音也轻快了些,道:“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从此两朝和好已近百年。”

稍顿,她又说道:“贵国仁宗皇帝驾崩时,吾大辽皇帝悲痛不已,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真宗崩逝时,圣宗皇帝也曾集蕃汉大臣共同哀悼,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兄弟友邦,礼尚往来,求同存异,携手并进,何乐如不为?”

“庆历二年正月,趁宋夏战争后宋国内外交困之际,贵国兴宗皇帝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和刘六符于来吾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吾朝派富弼与贵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兴宗皇帝还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王棣指节轻叩桌面,轻声说道:“和平,大多时候是侵略强掠与忍让屈辱的代名词。”

萧羽飞盯着王棣,半晌,幽幽的说道:“难道非得用战争的手段方能弭消过往的是非得失么?”

王棣心平气和的说:“宋辽之间的恩怨不知道那么容易清除的。况且,两国之间未必会有战争发生。”

萧羽飞追问:“那不正好延续和平?”

王棣忽而转移了话题,慢慢的说:“贵国在养虎为患。”

萧羽飞轻蹙眉头,不解:“此话何意?”

王棣笑道:“此等军国大事自有朝堂大人们操持,你我在此喋喋不休又有何用?”

萧羽飞想了想,轻轻笑道:“少年强则国强,吾是想认识认识写此文章的少年,果是不负此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