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30章 花魁盛会(十)

大宋河山 第30章 花魁盛会(十)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这算是约战吗?

王棣默默的想着,太不公平了。

的确不公平,对方虽然是词坛大拿,但他有自此时往后的“词库”,要说上元词吧,有那么一首绝对吊打其他任何一首上元词。

他交给聂胜琼两首词,自然是选了震烁古今的名篇佳作,只要她不出现太大的失误,大概率能夺魁。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元佑五年上元节的金陵城份外热闹,十里秦淮河商贩游人摩肩接踵,灯船画舫挤满河道,千奇百怪的花灯绚丽多彩,将整座城市妆点的如梦似幻般瑰丽壮观。

若是从天空俯瞰拍摄,但见人头攒动,杂乱无章;河道两岸布满了摊位,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河面上横跨着数十座大小不一的桥,将整座城串联畅通;桥头处有卖茶水的,有卖花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将镜头徐徐拉开,楼台、屋宇、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一览无遗。而秦淮河十里长街上灯光辉煌,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从空中望去,那一盏盏花灯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缀点出一幅盛世画卷。

这时节,昔日高门大族云集之处的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也与民同乐,彩灯高悬,炮竹轰鸣。

最热闹的当然是夫子庙这一片区域。

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夜幕下的“寒烟阁”比以往任何一天都热闹几分。

这等高大上的楼子原本就是销金窟,今儿个又是上元节花魁大会的主赛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饶是最低消费翻了几番,也是一票难求。

没有门路进楼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楼前河中泊着的灯船呼朋唤友,好第一时间得晓消息。这不仅是附庸风雅,还关系到钱袋子——花榜揭晓,尘埃落定之时,买扑者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赚的盆满钵满,自然有人输的捶胸顿足。

“今次花魁之比一波三折,早前以为聂胜琼胜算大些,昨日她已处于落后之势,隔了一夜又冲到赔率榜首,当真是一日一变,倒是扑朔迷离了。”

“原本,聂大家才艺双绝,若无外力介入,她九成能夺魁。不过,周美成和秦淮海悍然出手、横插一杠,聂大家不敌这二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啧啧,这样的词作抛将出来,便是二位词宗也力有不逮啊。”

“这样的词……可遇不可得也,某是望尘莫及的。只是,这王棣早年虽有‘半山小神童’之誉,但依某看来,怕还是因其祖父之故多些。自王相公仙逝,王三郎不就销声匿迹了嘛。时隔经年,重新站在世人面前,轻飘飘的甩出这么一首必定留传千古的词作来,这其中……或另有别情也是有可能的……”

“正是,想这王三郎过了年才十六岁,怎写得出这等文字来?据闻他是读书有感而作,这样的理由……除非他是天才。”

“天才嘛……倒有可能,不过,一个弱冠少年能有此等文字功力……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用妖孽形容也不过分……也有人说,上元节唱七夕词是落了下乘,这才是天大的笑话。明显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嘛,某不屑为之。”

“有趣的是,清真居士是‘词中老杜’,淮海先生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昨日让那阙《鹊桥仙》杀了个措手不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说自古文章无定式,同样两篇文章各有千秋,难以取舍之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是《鹊桥仙》这等词,便是周、秦二人也不敢说轻易能压之一头。”

“Ⅹ兄所言正是。不过,昨日王棣是偷袭,难免有趁人不备、胜之不武之嫌。周、秦二位一旦有所准备,潜下心来与王棣正面对决,怕王三郎是难以招架的。”

“若如此大妙,至少我等能见到绝妙好词问世,某倒是希望王棣给二位前辈施加的压力再大些。你我也算是坐收渔翁之利了。”

“X兄这比喻……倒是太恰当不过了……我等拭目以待吧。”

这种谈话自然是文人士子之间的议论,显而易见的是,王棣为聂胜琼站台,正面与二位词坛大家一比高下,在大部分看来是自不量力之举。可以预见的是,此次花魁大会,聂胜琼想凭借王棣的词作夺魁,不啻于痴人说梦。虽然不少人为聂胜琼婉惜,但也不会和钱作对,就便是各大扑场、赌坊将聂胜琼夺魁的赔率升到了一赔五,仍是没多少人下注。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王棣。

他问宗沐:“木头,想不想赚点零用钱?”

宗沐:“?”

王棣:“你身上有多少钱?”

宗沐七摸八掏了一番:“三两银子,八百钱。”

王棣:“去买聂胜琼赢。”

宗沐:“啊,买多少?”

王棣:“你想赢多少?”

同样的对话与王桐等人重复了数次,众人虽然将信将疑,但还真的都去买聂胜琼夺魁。宗沐对钱财之事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有可无的将兜里所有的钱都拿去下了注。

出手最狠的居然是王末,她拿出足足五百两银子按照王棣的嘱咐分几家扑场下注,妥妥的小富婆啊。

王家在宦途经营多年,虽说积攒了偌大家业,但这么一个大家族,开销用度也不是小数目,平日里一般后辈的零用钱并不多,低调的王末竟然不显山露水的存了这么一大笔私房钱,实在让王棣刮目相看。他甚至怀疑这五百两并非王末的全部家当,很有守财奴本色,却又有大魄力,也算是异类了。

盛会最后一日,“寒烟阁”座无虚席,比赛到了这会儿,十六位参赛者囊括了本行业的翘楚,自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最佳状态全力一搏,若是能跻身一甲,身价上涨数倍是必然的。这个行当啊,吃的是青春饭,匆匆数年也便人老珠黄了,更新代谢太快,想让往后余生活的舒心些,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戌时正,一人手持竹竿拂尘登上舞台,口齿伶俐的说了一大通致辞,大抵是一些赞颂言语。尔后,他又介绍了到场嘉宾,皆是些非富即贵的大人物,江宁知府王安礼、通判李节等地方官及乡绅豪门还有如周邦彦、秦观这等既有才名又有官身的外乡客人,每报一个名字便停上一停,以便大家鼓掌。

节目主持人古已有之,彼时的演艺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名字——“竹竿子”,那是因为他们在主持节目时手里拿着一支“竹竿拂尘”。

“竹竿子”多由教坊内的“参军”担任。一个节目将上场,先由“竹竿子”上前致语,“勾”出节目,相当于今天的报幕。表演结束时,“竹竿子”还要再上台,念七言诗一首,然后就以“歌舞既阑,相将好去”之类的话语送别观众。

也有不用“竹竿子”的,由演员自己来报幕,叫做“自勾”。“竹竿子”有时也可根据需要作变通,不拿“竹竿拂尘”,而拿其它东西主持节目。如百戏表演是露天场地演出,而且率先登场的又是声势浩大的锣鼓表演,故而“竹竿子”便摇鼓上台致语。

这名“竹竿子”引曲释疑、诙谐幽默,言语间雅而不淡、笑而不脏,极善于调动气氛,在这种场面挥洒自如,且面面俱到,显然是个中能手。

某间雅室内,王未吐了吐舌头:“祖父在天字一号房呢,怪不得聂姐姐安排咱们在这。”

聂胜琼出手阔绰,去半山园时从未空手,王未姊妹很是收了些名贵的胭脂水粉,对聂胜琼颇有好感,唤声“姐姐”倒也没有什么。

虽然历届江宁知府都与青楼中的异类、以素雅如菊着称的“寒烟阁”有干联,但元宵夜江宁府衙及江宁、上元二县长官齐聚于斯还是头一遭。另外,周美成及秦少游公然露面,亦为本届花魁大会增色不少。

多年后,元佑五年的金陵品花会势必仍是世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事实上,决赛日的竞演从一开始便**迭起。到了这最后一场,参赛者自是不吝卖力演出,耗费心思多时,只看今朝。

事后,与会者皆言,适逢其会,尽享视听盛宴,可铭记终生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