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62章 剑器近

大宋河山 第62章 剑器近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太巧了,房屋倒塌的时间太巧了。

这是王棣听完后的第一反应,除此之外倒是说不上哪里不对,但总感觉就是……不对劲。

不管怎样,他对高俅的观感又好了一分,这是个知情重义的人。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虽有失偏颇,却也有道理。的确,讲义气的多半是一些从事卑贱职业的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民众,因为知道生活不易,所以知恩图报。

高俅家并非贫困潦倒的破落户,否则也供不起他读书识字,但家境的确清寒,尤其是居住在帝都汴梁,生活压力沉重。幸好苏轼见他写得一笔好字,脑子又活络,惜才心切,聘他做了小史,薪酬不低,亦不拿当仆从驱使,着实赢得了他的折服。

也幸是如此,在危急关头,高俅方会出手相救。一饮一啄,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反之亦然。

倒是后世野史称高俅“文武双全”,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会些拳脚功夫,尤其擅长蹴鞠,后积累军功而一迁再迁,任职殿帅。想来其是真会武功的,方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救苏轼一命,且自己毫发无损。这反应速度,非常人所能及也。

于王棣而言,高俅乃是“后王安石时代”的领袖之一,仅凭这一点,便天然多了几分亲近。再因此次苏东坡事件,让他对这个后世被黑化的奸邪之人的印象大大改观,刮目相看也。

二人到现场时,数名衙役正在清理残垣碎瓦,废墟里面还压着两位因公殉职的同僚呢。

不多会儿,有人低呼:“找到了,小心点。”

两刻钟后,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小心翼翼的抬了出来。长时间被掩理,几已辨不出面目,那惨状,不忍直视。

高俅悄悄观察王棣的表现,见这少年神情自若,不由得暗暗称奇。他年少时在汴京和一帮泼皮厮混,没少打架斗殴,算是见惯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这会见了这两具不成一样的尸体,也是肠胃不适直欲呕吐。这少年郎只有十六岁吧,却没事人一般,心够大呀。

其实,王棣何尝不是胃酸翻滚不已,但心里有事,倒是勉强压住了呕吐感。

想了想,他沿着断墙慢慢走了一圈,仔细地察看这处倒塌房屋的建筑构造。

“三郎,可瞧出有甚不对了么?”高俅自不会被王棣的年龄“蒙骗”,感觉这少年的举动定是有的放矢的。

“这房子有后门、侧门各一处……”王棣只说了这么一句,便不再言语。

高俅下意识的“哦”了声,摸不着脑袋,却也没多问什么。

又过了两刻钟,趁衙役休息的当口,很是随意的聊了几句。

高二也不插话,竖起耳朵旁听。

王棣貌似随意的几个问题,如“北城建筑格局”、“居民谋生手段”、“居民籍贯出身”之类,片鳞半爪的,也不挨边。

高俅却琢磨出了些门道,重点是眼前这栋房子的格局。很奇怪,不大的房子,却开了三扇门,有别于相邻的建筑格局。还有,据坊间保长介绍,这户人家祖孙三代四人,户主三十出头,长年卧病在床;媳妇是聋哑人,且智力有些问题;孙子只有七岁,天生哮喘;婆婆倒算精明,虽已年过六十,但耳聪目明、手脚麻利。这样的人家自是困顿贫穷的,全指着婆婆领着媳妇帮人缝补浆洗贴补家用。

总之,这种赤贫居户并不多,算是社会最底层。

而王棣那句“这户人家是拜佛还是……信摩尼教”在高俅看来,应是重点。

一般而言,越是家境不好或遭灾遇难的人家越会信教,佛教道教摩尼教什么的,寻求心理慰藉嘛,麻痹苦痛折磨。这户人家便是最典型的代表。

遗憾的是,保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能理解,谁愿意去沾惹这样的家庭?

歇了盏茶工夫,衙役们重新开始清理废墟。

王棣静静的在一旁看着,面无表情。

在这么个少年郎面前,高俅居然感受到了压力,暗自哂笑。不过,坦然吧,从没见苏学士如此器重一个后辈呢。但他如此看重这废墟之事,莫非怀疑……

高俅兀自想着心事,隐隐感觉这残垣败瓦间似乎藏了些什么东西,有些不安。只是灵感这种事,往往捉摸不着。

忽然,衙役的嘀咕声让他一震,瞬间明白了——

“奇怪,搞了这么久,怎么没见这户人家……”

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

这户人家老少四口人,再加那绑匪,一共五人,找不着了?昨晚明明是在屋子里的,不翼而飞了?

高俅只觉得背脊发凉,终于晓得自己为何不安了。

其中不止是蹊跷,而是阴谋,是针对苏学士……或者是针对本地太守的阴谋。念及于此,后怕不已。若昨晚早进去那么几呼吸时间,这会儿也该被压在废墟里了。

又等了小半个时辰,废墟已清理的七七八八,仍不见原本应该被压的那五人。“走吧。”王棣淡淡的说了声,给高俅智珠在握的感觉。

事后,王棣就此事发表了言论,刑事案件勘查,必须第一时间到案发现场仔细寻找与案情有关的东西,任何蛛丝马迹都有利于案件的侦破。他说了一句很牛的话:死人,也能说话,只要够细心,就能听见死者的倾诉。

术业有专攻,斟验之术多是师徒相授、口口相传,这就导致此类人才的紧缺,少不得有滥竽充数者,当然也就难以避免有冤假错案。

针对这种情况,朝廷可以增设法科,用以培养专业人才,可称为“法医学”。但这又涉及到了开科取士,很麻烦。

说起科举,其实是有弊端的。

唐朝的常科,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唐代制科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不求闻达”(不求显达)科、“高蹈丘园”(隐居丘园)科。常科之中,明算科要考《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海岛》、《孙子》等,道举科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医举科要考《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等。

类科分的很细,但最吃香的只是进士、明经少数几科,余者应试者寥寥无几。本朝前期分科更繁,有进士,九经,五经,三礼,三传,通礼,学究,明法等科。

熙宁变法时,罢去各科,只留进士一科。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但这带来很多弊病,或者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或者只要求强记博诵,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后来变法失败,《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但不论是秦朝以前采取的“世卿世禄”制和军功爵制以及世袭制,抑或是汉朝的推举制,以及隋唐以来的科举制,都是有其弊端的。

就拿科举制来说,虽然改善了用人制度,没有世家背景的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识,还是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推动整个社会读书的风气。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试举内容,盖由统治者制定,成为了统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第二就是加重了官场的**,滋生很多贪官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收受贿赂的一个捷径。第三导致部分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一举成名的太少了,所以经过那么多年“寒窗无人问”成名之后的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他从法医学延伸到科举利弊,所言者有理有据,令苏轼、李格非及高俅三人沉思其中。

当然,这是后话,王棣也没想着勉强去改变什么,不在其位,难谋其政。连王安石、司马光这等牛人都难以根治其弊,他拿什么去改变?正如他回答苏轼的“何以改变”时如此说:除非,读书成本极高,甚至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人人有书读……到那时,才真的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拥有各类人才。

呵呵,这在苏轼等人看来几乎不可能,遥不可及,若人人都可免费读书,岂不是人人都做官了?

读书,科举,不就是为了做官么?往大了说,唯有做官才能为国为民谋福祉。

此乃后话,略过不表。

那日,从案发现场回去,在仍积水的太守衙门,王棣和李格非、高俅商讨案情提出:一,要查清那户人家的社会关系,重要的是最近数月来与之与密切交往的人;二,查探那栋房子的侧门和后门通往何处,并尽可能寻找昨夜酉时经过此路段的目击证人;三,查明本城摩尼教的所有事宜,如聚集地、首领头目等。

关于第三条,他提供了方十三在西城的大致住处。苏轼在西城遇险,方十三也住在西城,在王棣看来,二者间一定有关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