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63章 踏歌行

大宋河山 第63章 踏歌行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现场清理完毕,只找到遇难的都头和衙役,原该同时遇难的该住户四人及绑匪不翼而飞。这说明了一件事:这是针对苏轼的谋杀案。

案情扑朔迷离,案发经过匪夷所思。众人分析,一桩谋杀案,至少得有原始动机,那么,匪徒究竟为何要对苏轼下手?

需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乃是正经的正三品大员。

龙图阁是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龙图)阁等人员。前三种名义上为皇帝出入侍从,并备作顾问,后一种不具此资格,只是单纯的“贴职”。只增加荣显,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宋代此类“阁”共有十三个,如秘阁、宝文阁、敷文阁。真宗景德元年,置龙图阁侍制。咸平四年,置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学士为加官,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如包拯实任是开封知府,加官是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也曾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谋杀朝廷正三品高官,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或者说,这得多决绝?

幕后黑手所谋何事?杭州最高长官不测,谁能获益?

一头乱麻,难以理清。

事件发生一天两夜后,苏轼从昏厥中醒来,恢复了神智。骨折的疼痛让他的脸色极是灰败,精神也是较为萎靡。一心为民的苏大学士,仍是心系水灾,强撑着询问灾情。

李、高简单的说了说汇总的情况,将话题引向此次遇袭事件。

对于“意外”被定性为“谋杀”,苏轼显得很是震惊,沉默着听王棣三人解剖分析。

但三人所持观点相左,让案件看上去更为复杂。

高俅认为是本地豪强所为,理由是苏轼曾上奏状称“地方贪官污吏巧立名目,搜刮百姓,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而催欠吏滥施淫威,百倍于虎”,而要求朝廷“整顿吏治税收”(注1)。这必然会触犯地方官及豪强士绅,成了敌对面。有道是强龙难惹地头蛇,恼羞成怒的既得利益者们痛定思痛继而釜底抽薪也是有的。而且,苏轼在某方面是支持新政的。元佑元年,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注2)反对募役法的苏轼,在变法实行多年后说出了自己的反思:“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当年满腔热血的反对变法,如今看到变法卓有成效之后,才知道当初竟是自己错了……新政为豪绅官僚所不喜,苏轼态度的些微转变,在某些人看来,便是敌人,当除此而后快。

嗯,高俅是王安石的迷弟。

李格非却以为是贼寇所为。仁宗朝时,天下盗贼横行,遂以“盗贼重法”治之:“自嘉佑六年,始命开封府诸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后稍及曹、濮、澶、滑等州。熙宁中,诸郡或请行者,朝廷从之,因着为令。至元丰,更定其法,于是河北、京东、淮南、福建等路用重法,郡县浸益广矣。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遇赦若灾伤减等者,配远恶处。罪当徒、流者,配岭表;流罪会降者,配三千里,籍其家赀之半为赏,妻子递降等有差……”(注3)

虽然,神宗皇帝支持变法,王安石推行“报甲”,“盗贼比之昔时,时减七八”,但改革失败,盗贼复起,四处为祸。

有鉴于此,元佑二年五月廿一日,朝廷发布惩治强盗贼匪条例十余条,要求各地方官员严格执行。

苏轼是主张强力荡寇的,熙宁七年便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称:“若使小民无以为生,举为盗贼,则朝廷之忧,恐非十万贯钱所能了办。”

去岁知杭州,又上奏状诉告盗贼横行之起因及危害,奏请调遣厢军平寇。

显然,苏太守属于鹰派,手段强硬,这定必让盗贼们惴惴不安,干脆先下手为强。这……极有可能。

对这两种判断,王棣均不以为然。

苏轼在士林名声极佳,乃是文坛领袖,本地官僚豪绅敢下黑手?一旦震惊朝野,地头蛇又如何?不怕陷入万劫不复?

至于说盗贼,大抵是逃荒的小股流民,几无占山落草为寇者。这些“盗贼”本质上非邪恶之徒,只求温饱而已。苏轼的“荡寇”并不是要赶尽杀绝,而是诉求“化寇为良”,哪至于拉了这么深的仇恨?真正的贼寇横行还得有个十几二十年。虽然,因为蝴蝶效应,某些事提前或延后了,但据目前所知,方十三仍未成大势……

呃,好吧,其实王棣便是怀疑方十三,虽然他并非李格非所言之“贼寇”。可是,他无法指证方腊方十三会在杭州起事,也不好拿摩尼教欲“推选”苏小妹为“圣女”一事刺激刚脱离生命危险的苏轼,只能是含糊其辞地提及摩尼教,说此教所谋甚大,自入中原来每每蛊惑人心甚至挑引民怨,藉以混水摸鱼寻求影响力(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教派,需要打压,就算是未雨绸缪,也要摁住不让其出头。

嗯,这便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李、高二人口中没说什么,却是未往心里去的。摩尼教嘛,自唐末以来在中国是兴不起风浪了,倒是听说在福建有些影响力,但也仅此而已了。王三郎,可真会想。

依着医嘱需卧床静养百日的苏轼眉心紧蹙,既因腿伤之痛,更是心急如焚。抗洪救灾的紧要关口,他这个杭州主官却卧床不起……哎,瞒是瞒不住的,得即刻奏告朝中。

他慢慢的吩咐了两件事,重中之重自是救灾事宜,其次方是追查凶案。

不过,他是部分采信了王棣建言的——北城遇险与洪灾有某种关联。至于摩尼教……顺带着查查也好,防患于未然吧。

想想,自己还真是命运多舛。当年在徐州便遇到洪水围城,军民奋战四十余日方告功成。此次杭州水患,竟是大意了,以为多日奔忙已将预防之事做到了极致,却还是防不胜防,人难胜天啊。

他绝非自怨自艾之人,奈何遭受重创,实在也是有心无力了。

也罢,救灾一事交与张通判主导,高二可辅之。文叔书生意气,长于治学编书,实务……实是有所欠缺的,可帮着统计归纳各方情况加以汇总。至于王三郎,听其言观其行,是敏于谋划分解的,高二亦不如他,便让其参与其中,藉此磨练一番,以慰半山先生在天之灵吧。

勉强耗费精力作了决定,令人请来本州通判、推判官、提辖等商讨救灾事宜。

说是“商讨”,其实是苏太守的“一言堂”,便是通判也未有丝毫疑问、反对。

本朝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所谓支郡)的政务。后来,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本朝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

说的通俗些,通判便是皇帝派来针对知州(府)挑刺的。

张通判倒是个识趣的。一则他也是正经科举出身,对士林宗师苏学士自是敬重的;二来,苏太守政声极佳,数度谪迁宦海沉浮,却是颇得民心,着实挑不出什么差错。既如此,何必横挑眼睛竖挑鼻,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至于其他幕职官与诸曹官,诸如签判、节度判官及推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等,更是以苏长官马首是瞻,指哪打哪。

太守强打着精神与属官说了救灾相关事宜,又因王棣提醒,就治安事多说了两句,无非是让本州厢军、乡军、土军和弓手好生警惕不宁之兆,须及时有效弹压宵小泼皮借机滋事。

在场的尽是本州官僚系统骨干,心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之理,杭州生乱,朝廷秋后算帐,固然太守需负领导责任,他们也难逃其责,哪敢虚与委蛇、敷衍了事?

倒是,苏太守言语间点了王棣几次,似乎很看重这弱冠少年啊,却不晓得究竟是何来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