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78章 西江月(2)

大宋河山 第78章 西江月(2)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又过了月余,灾区重建进入收尾阶段,苏轼将工作重心转向西湖清淤整治。

在医学并不昌明的宋代,苏轼的骨折恢复速度超出了王棣的预期。嗯,中医接骨乃是一绝。

苏轼带伤问政,固然有刷政绩之嫌,但知晓其为人禀性的无不折服。他是真真正正想为民请命的啊,既是好官,亦是能吏。掣肘他高升的乃是政治立场,以及耿直不阿的性子。时也命也。真心想做实事又能不遭人嫉的官员,自古以来绝无仅有。

都说人格魅力能影响身边人,有苏轼这尊大神在那杵岀着,谁敢偷奸耍滑、尸位素餐?

王棣也没闲着。

他肯定不是最劳心费神的那一个,但几乎全程参与其中。两个月来,杭城的局势诡谲变化、暗潮涌动,幸的是群策群力、一一化险为夷。到而今,西湖整治项目顺势启动,能适逢其会,也是与有荣焉啊。

而摩尼教一事也似是得到妥善处置,方某等头脑人物遁去,至于官府贴发的海捕告示,是不可寄予希望的。王棣看过那通缉令上的画像,实在可用“惨不忍睹”形容,太写意了,若是能按图索骥,那才是见了鬼。至于数万摩尼教教,自是不可能悉数下狱问罪,只能申饬告诫一番,不准此教在杭州有任何活动。但效果如何?天晓得。

苏太守是“以权谋私”、“公器私用”了的,毕竟,苏小妹及琴操险些坏在摩尼教之手。后者是他欣赏的jinv,前者更是宠溺有加的幺妹,想想,便后怕不已。

经历了此遭,苏小妹变得娴静了许多。

呃,这说法似乎有误。于王棣而言,再见“姑姑”,伊的脾性是转变了的。女大十八变,变的不止是样貌,还有性情。

早年见面之初,她对他满怀敌意,孩童习性嘛,大概是有被人夺去心爱玩具的仇恨。不过,一段日子相处下来,便有了几分友情。乃至于江宁一别,她还会假苏过之名给王棣去信,含蓄隐晦地表诉分别后的想念。当然,这只是儿时玩伴纯洁无瑕的友谊。

今次杭州再见,自是心头雀跃的。只是,多少是有男女之妨的,没法再如当年那般恣意嬉闹。简直有着若即若离欲拒还迎般的“暧昧”,一声叹息。

奇妙的是,感觉仍是那般的熟稔,彼此间是极其了解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知晓对方的心思。

这种感觉,无法宣之于口。不过,这样挺好。

只是,“圣女事件”之后,苏静嘉似在有意无意的躲着王棣,就便见了面亦是静默不语。

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王棣唯有苦笑,但多少感觉到她是在“避嫌”。那夜,方十三“甩锅”,抛下中了麻药的苏、蔡二女跳河逃遁。好巧不巧的是,王棣接了“锅”,软玉满怀,幽香盈袖。夏日衣裳薄,可算是有了肌肤之亲。

虽说事急从权,但这样的意外总是有些……尴尬的。此时此地难为情,爽利如川蜀妹子苏静嘉,亦是要对王棣“退避三舍”。

王棣却是坦然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固然浪漫,两世为人的他实在是曾经沧海了,些微身体接触算得上什么,更莫说“以身相许”了。倒是能理解对方,将心比心嘛,不能以己度人,表现的坦荡些总是没错的,权当什么都没发生。

这一日,在苏过的撺掇下,一行人去西湖纳凉。

酷暑时节,苏胖子稍一行动便汗流浃背,这可怜见的,胖子的悲哀啊,保持健康苗条的身材很重要。

人力充足,西湖疏浚工程进展极快,湖里的淤泥、杂草清理一空,按照原定规划将淤泥堆于湖中筑堤沟通南北。泥土尚未晒干、夯实,散发着淡淡的土腥味,夹杂在柳叶的清新与荷花的幽香间若隐若现,反倒营造出了静谧的夏夜氛围。

疏浚过的西湖旧貌换新颜,湖面宽敞了许多,湖水也清澄了许多,前来消暑纳凉的人三五成群,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更有十数只舫船下了湖,悠悠飘在湖面。橹桨轻轻划过水面,水纹一道道漾开,倒映着的灯光碎成粼粼点点,接着重新生成,如此周而复始,凭添几分幻妙。

眼前这一幕幕让王棣想起那个时空朱自清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朱先生笔下的秦淮河如梦似幻般美丽,让人遐思万千。

不过,眼前的西湖也不遑多让。虽没有那个时空的美轮美奂,但尽是天然雕饰,全无丝毫人工斧凿之痕,这才是纯正的原生态啊。

几个人也租了艘舫舟游湖。

关于画舫,朱自清如此描写:“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王棣等人租的便大概是朱先生所说的“七板子”了,加梢公一共坐了八个人,倒是不显逼仄。

舫船缓缓荡漾在湖面,夜风徐来,吹开白日的燥热,略微有了些许凉爽。

不远处的大船上隐隐约约飘来丝竹管弦之声,歌ji唱着的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众人皆是会心一笑,苏过指指王棣:“呵呵,是三郎的《青玉案》……”

聂胜琼瞥王棣一眼,螓首微垂,唇角噙着笑。这阙词是她首唱呢,技惊四座,艳压群芳,在她心里着实是与有荣焉的。许是仰慕其之才华方芳心暗系,并赎身从良成了“琴师”。这其间固然有种种不为人知的艰辛阻难,但终究是遂了心愿。至于他会作何想又会如何决定,她可没想那么深。勇敢的做了一回自己,有着飞蛾扑火般的毅然决然,不后悔。

《青玉案》一词描绘的是元夕景象,极尽奢华热闹,此时此地唱来也算是应景。

这二月来,杭城军民一心,合力抗涝排洪,之后抑粮价、建新居,到而今也算得“苦尽甘来”,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感、自豪感、劫后余生感,不一而足。

早几日,“安置房”搭建完成,一排排、一栋栋焕然一新的房屋如参阅军士整整齐齐的列开,蔚为壮观。一批批灾民办好相关手续入住其中,家破人亡后的悲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缓解。

而后,颇受诟病的“邋遢湖”正式开工疏浚,眼见着湖水一日日澄静,游湖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西湖成为越来越多人纳凉消暑的首选去处。

凡此种种,自是离不开苏太守以及他辖属的本州官府衙门一干官吏的决策,更有无数军民参与其中,尽显主人翁风采。

现而今尘埃落定,风雨过后见彩虹,正应全城齐奏凯旋曲,全民参与,全民同世。于是,这数日张灯结彩,一般只在节日时舞的鱼龙灯纷纷涌现街头,你方唱罢我登场,锣鼓喧天齐民乐。

人的自愈能力果然是超强的,早前经历的种种苦难在这番热闹氛围下荡然无存。无论男女老幼皆是面露笑容,共襄杭城盛事。

好了伤疤忘了痛,原非贬义词。

苏过叉着腰,腆着肚子,立在船头,笑呵呵地望着眼前景象,这数十日的遭遇磨砺让这个胖子自觉成熟了许多:“棣哥儿,你于江宁抛出那二首传世名篇,今儿在这杭州城经历多多,正当作文以记之。嗯,可不能厚此薄彼哦。”

前些日子,王棣随口吟了一首诗,将夏日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在描写西湖诗词中堪称翘楚之作。

王棣问世的诗词文章并不多,但篇篇都是佳作,是以已有“三郎出品,必属精品”的声音。

此时此刻,在苏小妹、聂胜琼等人殷切目光注视之下,他脑子飞快地转着,该用(抄)哪首诗词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