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94章 广寒秋

大宋河山 第94章 广寒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作为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王棣,对这些并不太感冒,尊崇自是有的,但绝不至于战战兢兢。

在前世,直到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到得那世,极尽殊荣的孔氏一脉才算“没落”下来,特殊的社会地位也被人文景点所取代。

但在这时,由仁宗皇帝首创的“衍圣公”封号,官职品级虽不高,文化含金量却是甚足。与以往的褒成、褒尊、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封号相比,“衍”寓意圣裔持续衍展、世代繁衍无止境,代表了封建帝王尊孔崇圣的至高境界。这也难怪王旁等人会有所失态。

也幸是王氏子弟自幼家教极善,且往来交际者多为达官显贵,虽有片刻失态,亦是瞬即恢复正常,恭敬而不失底气的递上了拜帖。若换作寻常人,还真的会出糗。

仙源孔氏固然为“天下第一家”,但临川王氏也是当朝名门。

临川王氏乃太原王氏派分支,但何时从太原迁临川的则不可考。

其可知的最早祖先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贵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王明有二子:长子用之,卫尉寺丞;次子观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太常少卿。临川王氏先世衰微无闻,至王观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为吏,再至王用之子孙辈开始兴盛。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中,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王孟官楚州司理参军,其子沆,官荆南府建宁县令。王益,初字损之,改字舜良,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建安主簿、临江军判,知新淦、新繁县,天圣时以殿中丞知韶州,终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的中进士和做官,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临川王氏传到王益的儿子辈时,家族臻于极盛。

王益娶妻徐氏、吴氏,七子中王安石自毋需赘言,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亦负才名,俱出仕为官。至此,临川王氏荣极一时。

只是到了“方”字辈,除却王雱惊才绝艳,王旁、王旉等便显得寂寂无名了。其中,唯有王安石次子王旁,以父荫官江宁府粮料院色勾当。父荫补官并非正途,在侄子王棣的激励影响下,王旁振作发奋,誓要搏一个进士出身,名正言顺的游走仕途。

不过,到了“木”字辈,王氏又有了复兴的迹象。王桐、王楠颇具才气,以弱冠之龄搏得了不小的才名。当然,最令人深感惊艳的是王棣王三郎。

自去岁结束为祖父守陵始,王棣之名如流星般在大宋文坛绽放,绚烂夺目,风头一时无两。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哪,他怎么写得出这样的句子?年仅十六,才情居然恐怖如斯,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事实上,王棣流传世面的文章并不多,只有寥寥数篇,但胜在质量绝佳,任得一篇便足以傲视文坛。

然后,他在江宁乡试得中解元的文章传出,首先是江宁府,而后慢慢蔓延扩散,像是在一口潭里投下一块巨石,潭水激荡,水花四溅。

他那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让人眼前一亮: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诠释经书义理,据题立论,实在是登峰造极也。

王棣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一时任性会开启制艺作文新风潮。当然,他也无法意识到,后世会尊他为“八股文第一人”。

江宁乡试,王棣一鸣惊人,更有王氏一门叔侄五人同科中举之盛事。

明眼人一看就晓得,王氏复兴指日可待。也正因如此,乡试后拜访半山园的人士比以往多了许多,提前烧烧香,结个善缘。

那门子接了拜帖,一看具名为临川王氏等人,不敢怠慢,开了侧门请王棣等人稍事休息,随即快步离去。

孔府占地总面积极大,分为公衙、内宅、东学、西学和后园五部分。公衙是衍圣公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其形制与衙署相似,大堂居中,前有三重门和东西厢房。二堂是会见官员、处理族务之所,与大堂间有穿堂相联,仍是唐宋以来盛行的工字形平面。两厢是六厅吏员办事之处;内宅和后园是宅眷居住部分:东学是衍圣公读书、会客、祭祖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仁宗皇帝赐“衍圣公”之名,同时任命衍圣公为本县知县,正八品官职,所以朝圣公府亦是仙源县衙所在。

而王棣此时所处的是西学,乃是孔氏子弟读书、宴饮、待客的场所。从休憩所在的侧厅看去,此处建筑形式与庭院布置有较多生活气息,庭中植竹树花卉,配以奇石、盆景等,幽雅宁谧,倒是读书待客的好去处。

不一会,一个二十岁上下、中等身材的青年儒生从后院走来,步子不快不慢,每一步迈出都从容不迫,瞧着步距几乎没有偏差。

儒生在二丈开外便是一揖:“尊客登门,操不及远迎,失礼失礼。”他一袭儒裳敦厚端庄,揖礼标准之至,举手投足间古风犹存。

众人纷纷起身外迎,王旁作为同行的最长者,作撞还礼:“我等不请自来,多有叨扰,恕罪恕罪。”

宾主做足礼数,儒生请客人至客厅,唤人上了茶水糕点,开始了友好的座谈。

一番交谈后,双方都了解了彼此的身份姓名。

王棣等人算是名门之后,在仁宗、英宗、真宗、神宗四朝俱是当世豪门,到得现今可算得上是名门世家了。在这衍圣公府,开初尚有些“震慑”于千年孔氏的文化底蕴而顾首忌尾,过得片刻便恢复如常而不卑不亢。

曲阜孔氏于文化圈乃是神只一般的存在,前来朝圣观瞻者常年不绝。那儒生显然是经历了太多这种场面,并不自恃天下第一家的身份,言谈举止间恰到好处地释放出了善意,让人好感陡生。

王棣等人也知晓了这儒生唤作孔端操,字子坚,是当代朝圣公孔若蒙嫡次子,比王棣大了五岁。

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宝元二年袭文宣公,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

四十六代孔若蒙,字公明,熙宁元年袭衍圣公,元佑元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

衍圣公(朝圣公)为世袭,由嫡长子承爵。孔若蒙的嫡长子是孔端友,字子交,今年廿三岁,当为下任衍圣公。也就是说,若无意外的话,孔子坚是与“衍圣公”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无缘的。

王棣的表情却也些微古怪,人生……真是意外不断啊。

前世他好读些历史书籍,恰好对大宋朝北、南之交这段历史较为熟悉。

在那个时空,这孔端操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幸运,更是不幸——

建炎二年十一月,南宋高宗赵构在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衍圣公孔端友与从父孔传奉诏陪位。孔端友返曲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因济南知州长刘豫叛宋,形势急转直下。金兵破北京,占兖州,锐不可当。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除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阙里林庙外,遂恭负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率近支族人端木、瓒等南下扬州扈跸。建炎三年春,金兵前锋直逼扬州,高宗君臣仓皇渡江东奔杭州。孔端友率族人从跸渡江,到达杭州。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孔端友是为孔氏南宗之祖。

孔端友南渡后,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刘豫封孔端友胞弟孔端操次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曲阜孔林孔庙祭祀。后来,金国和蒙古贵族都曾在曲阜册封过“衍圣公”。

如此一来,“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情况,而且一直持续到元朝。

孔端操得袭“衍圣公”,也算是一了夙愿。但因金兵肆虐,焚烧孔庙,孔端操乃愤懑抑郁而亡。

王棣对孔端操的“汉奸”身份说不上有多厌恶,为了保护孔氏不受戕害的委曲求全,其本身也未见得有多贪生怕死。

再看看眼前这个谦谦君子,想想日后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变故,王棣不由得有些神思不属。

孔端操自幼随长辈交际待客,早练就了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本事,注意到王棣的微妙变化,遂微笑着说:“人道王三郎才情万千,操久仰矣。今日一见,果然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见面更胜闻名。”

王棣收敛心神,少不得谦逊一番。

孔端操又道:“王三郎制词功力天下名,发解试三篇文章更是轰动一时。操有不情之请,今日能得见大作否?”

嗯,这便是有心考校了。

自孔圣人传家立世以降,曲阜孔氏大儒辈出,精擅文章经义之道,于诗词倒是鲜有大才。诗词小道也,孔端操此言当然是考校王棣之经义高低。

他此言一出,王旁等人俱将目光投向王棣,毕竟三郎是王家公认的才学之首,在这衍圣公府可莫堕了家门声名。

王棣稍稍思忖片刻,从袖兜里取出一卷册子,双手奉上,谨声说道:“此乃小子拙作,请贤人赐教。”

孔端操“哦”了声,接过册子随手翻开。

王旁等人见王棣此举,面色各异,有希冀,更有忐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