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邀请

忙碌着的白骄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给打断,白骄阳接过电话,对方自称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校办室主任,主要是想邀请白骄阳前去做客,讲一场关于胃病的相关学术讲座。

忙了一上午,终于处理完了所有的就诊病人。顾不上吃饭,便开始思索着从哪些方面着手,讲这一场学术讲座。不过他迅速的锁定了一些内容,为这次讲座主要是面对的一些,即将走向临床的医学院学生。

那就先从胃的解剖生理,胃的蠕动,以及胃部多发病常见病和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等角度来进行阐述吧。胃的解剖生理特征

胃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

一、胃的基本参数

1. 形态与位置

- 形态:空虚时呈略弯曲的“J”形,充盈时近似椭圆形,分为前壁、后壁、大弯(外侧缘)和小弯(内侧缘)。

-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上腹,小部分位于中上腹,贲门连接食管,幽门连接十二指肠。

2. 重量与大小

- 重量:成人空腹时胃壁重量约 100~130克(不含内容物)。

- 长度:小弯长约 12~15厘米,大弯长约 25~30厘米。

- 胃腔容积:

- 空腹时:约 50~100毫升(呈塌陷状态)。

- 正常充盈时:约 1.0~1.5升。

- 最大延展容积:可达 1.5~2.0升(过度扩张可能导致不适或胃壁变薄)。

二、胃的分区及各部分长度

胃可分为 4个主要区域(从贲门到幽门方向):

1. 贲门部(Cardiac part)

- 位置:食管与胃的连接处,围绕贲门周围2~3厘米的环形区域。

- 长度:无明确独立长度,主要指贲门括约肌附近区域。

2. 胃底(Fundus)

- 位置:贲门平面以上的膨出部分,向上抵达胃穹窿(胃的最上端)。

- 长度(高度):约 3~5厘米(随充盈状态变化)。

3. 胃体(Body)

- 位置:胃底与胃窦之间的主体部分,占胃的大部分容积。

- 长度:从胃底至胃角切迹(小弯侧的明显凹陷),约 12~15厘米(小弯侧)。

4. 幽门部(Pyloric part)

- 分为两部分:

- 胃窦(Antrum):胃体与幽门之间的较窄区域,内壁光滑,无胃绒毛。

- 长度:约 5~7厘米(小弯侧)。

- 幽门管(Pyloric canal):胃窦末端通向幽门的短管,长约 2~3厘米。

- 幽门(Pylorus):幽门管末端的环形括约肌,厚约 0.5~1厘米,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三、胃壁的解剖层次与细胞组成

胃壁从内到外分为 4层,各层结构及细胞组成如下:

1. 黏膜层(Mucosa)

- 厚度:空腹时约 0.3~0.5毫米,扩张时可变薄至 0.1~0.2毫米(因伸展而变薄)。

- 组成:

- 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胃壁,每2~3天更新一次。

-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胃腺(不同区域腺体不同):

- 胃底/胃体: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颈黏液细胞。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少量壁细胞。

-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内环外纵),推动腺体分泌物排出。

2. 黏膜下层(Submucosa)

- 厚度:约 0.5~1毫米(疏松结缔组织,弹性较大)。

- 组成: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如黏膜下神经丛,调节黏膜功能)。

3. 肌层(Muscularis)

- 厚度:空腹时约 1~3毫米,扩张时变薄至 0.5~1毫米(平滑肌纤维伸展)。

- 组成:三层平滑肌(较其他消化道多一层):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和胃体上部,帮助研磨食物)。

- 中层:环行肌(最发达,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 外层:纵行肌(沿胃大弯、小弯分布)。

4. 浆膜层(Serosa)

- 厚度:极薄,约 0.1毫米,为一层间皮细胞覆盖的结缔组织,与腹腔内表面相连。

四、胃的延展性与厚度变化

1. 最大容积与扩张状态

- 胃通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伸展实现扩容,充分扩张时容积可达 1.5~2.0升(个体差异较大,长期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胃弹性下降)。

2. 胃壁最薄厚度

- 扩张时,胃壁各层均会变薄,其中:

- 黏膜层:因上皮细胞伸展,厚度可从0.3毫米减至 0.1毫米以下。- 肌层:平滑肌纤维拉长,厚度从3毫米减至 0.5~1毫米。

- 整体胃壁最薄处(如胃体大弯侧)可达 1~2毫米(含所有层次),但过度扩张可能导致黏膜缺血或撕裂。

五、总结

胃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储存、研磨、初步消化食物)密切相关:

- 分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含胃窦、幽门管),各区域长度因形态变化而不同。

- 层次:黏膜层(分泌保护)、黏膜下层(营养支持)、肌层(蠕动收缩)、浆膜层(保护固定),每层细胞组成和厚度适应生理需求。

- 延展性:正常容积1~1.5升,最大可达2升,扩张时胃壁最薄约1~2毫米,依赖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弹性。

如需更详细的临床应用(如胃镜检查、手术解剖),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影像学数据进一步分析。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从胃的解剖结构阐述生理机制:

一、食物储存与容积调节

1.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 机制:吞咽食物时,食管蠕动刺激贲门括约肌开放,胃底和胃体平滑肌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松弛(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积从空腹时的50~100ml扩大至充盈时的1~1.5L(最大可达2L)。

- 意义:避免进食时胃内压骤升,实现“储存库”功能,为后续消化提供缓冲时间。

2. 持续排空控制

- 幽门括约肌(厚0.5~1cm)通过周期性收缩(3~5次/分钟),将食糜以1~3ml/次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防止过快排空导致小肠消化负担。

二、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

1. 研磨与混合

- 蠕动波:胃体中部开始的蠕动波以2~3次/分钟向幽门推进,收缩时胃窦内压升高,迫使食糜反向回流至胃体,形成“研磨-混合”循环(每次蠕动约将1~3ml食糜推入十二指肠)。

- 胃壁结构辅助:

- 胃大弯、胃体的平滑肌(三层肌层,尤其是中层环行肌)强力收缩,将食物破碎为直径<2mm的颗粒。

- 胃黏膜皱襞(空腹时明显,充盈时展平)增加接触面积,促进食糜与消化液混合。

2. 形成食糜(Chyme)

- 经机械作用后,食物与胃液混合成pH 1.5~2.5的半流质食糜,为后续小肠消化做准备。

三、化学性消化(生物化学分解)

1. 胃酸(盐酸)分泌

- 分泌细胞:胃体/胃底的壁细胞(Parietal cells),每日分泌量约1.5~2L。

- 生理作用:

- 激活酶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转化为胃蛋白酶,特异性分解蛋白质肽键(尤其针对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链)。

- 杀菌屏障:pH 1~2的强酸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外,其依赖脲酶抵抗胃酸)。

- 促进吸收:溶解食物中的矿物质(如铁、钙),并使食物蛋白变性,便于酶解。

2. 胃蛋白酶(Pepsin)

- 分泌形式: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最适pH 2~3.5,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3.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 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回肠末端主动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4. 黏液与碳酸氢盐

- 表面黏液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形成0.5~1mm厚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中和胃酸(局部pH升至6~7),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自身黏膜。

四、内分泌与调节功能

1. 胃肠激素分泌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时增强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收缩。

- 胃底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通过H?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是抗酸药如西咪替丁的作用靶点)。

2.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 神经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兴奋促进胃酸、胃泌素分泌及胃蠕动(“头期”消化启动)。

-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功能(应激时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 体液调节:食糜中的蛋白质、咖啡因、酒精等刺激胃泌素释放;胃酸过高时通过生长抑素负反馈抑制分泌。

五、防御与黏膜保护

1. 黏膜自我保护机制- 黏液屏障:凝胶状黏液阻止胃蛋白酶接触黏膜,并捕获HCO??中和H?(“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 上皮更新:胃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完全更新一次,受损细胞通过迁移和增殖快速修复。

- 胃黏膜血流:丰富的黏膜下血管(来自胃左、右动脉)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促进修复并带走有害代谢产物。

2. 抗反流机制

- 贲门括约肌(静息压10~30mmHg)和膈食管韧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减少反流性食管炎风险。

六、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功能

- 与小肠衔接: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糜排空速度(液体快、固体慢),确保十二指肠内pH和渗透压适合胰酶、胆汁发挥作用。

- 参与免疫:胃酸杀灭病原体,减少肠道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识别抗原,启动局部免疫反应。

总结:胃功能的核心特点

1. 双重消化作用:机械研磨(物理)与酶解酸化(化学)结合,实现食物初步分解。

2. 动态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精准控制分泌、运动和排空,适应进食-空腹周期。

3. 自我保护优先:黏液屏障、快速上皮更新、血流保护等机制避免自身消化损伤。

4. 承上启下作用:作为消化道的“中继站”,既储存和处理食物,又为小肠高效消化提供优化的食糜条件。

这些功能的异常(如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临床治疗常针对功能调节(如抑酸药、促动力药)或保护机制(如黏膜保护剂)。

胃蠕动的具体过程

结合解剖结构、电生理机制及生理功能分阶段详细说明:

一、胃蠕动的基础机制:电生理与肌肉结构

1. 起搏信号: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 起源:胃体中部的 Cajal 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产生频率稳定的慢波电位(3次/分钟,胃窦部可升至4~5次/分钟),决定蠕动的节律。

- 传导:慢波沿胃壁平滑肌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向幽门方向传导,触发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值时),进而激活肌细胞收缩。

2. 胃壁肌肉层协同作用

- 三层结构:

- 外层纵行肌:收缩时缩短胃长轴,协助食糜向幽门移动。

- 中层环行肌:蠕动的主要动力层,收缩时狭窄胃腔,挤压食糜(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厚约0.5~1cm)。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胃体):不规则收缩,增强研磨和混合效果。

- 收缩顺序:纵行肌先收缩,环行肌随后收缩,形成“推进式”蠕动波。

二、蠕动波的具体过程(进食后状态)

1. 起始与传播

- 起点:胃体中部(胃大弯侧更明显),每次蠕动波需约1分钟到达幽门。

- 速度与幅度:

- 初段(胃体→胃窦):波幅较小(约10mmHg),主要推动食糜缓慢向幽门移动。

- 末段(胃窦部):波幅显着增大(可达100mmHg),形成强力收缩(“幽门泵”作用)。

2. 食糜处理的双向作用

- 正向推进:

- 当蠕动波到达幽门时,幽门括约肌短暂松弛(约0.5秒),允许1~3ml液态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 反向研磨:

- 固体颗粒(直径>2mm)因幽门括约肌阻力较大,被胃窦收缩反向推回胃体(“胃窦-胃体反流”),与新进入的食物混合后再次研磨(该过程重复直至颗粒足够小)。

3. 胃容积变化的影响

- 空腹时胃黏膜皱襞(胃小区)明显,蠕动波仅引起轻微收缩;

- 进食后胃扩张,皱襞展平,环行肌拉伸使收缩力增强,研磨效率提高。

三、空腹状态下的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1. MMC的四个时相(每90~120分钟循环一次)

- I相(静息期,40~60分钟):仅有慢波电位,无收缩,胃内残留液体缓慢向幽门移动。

- II相(不规则收缩期,30~40分钟):出现不规律蠕动波,清除黏液和小颗粒残渣。

- III相(强烈收缩期,5~10分钟):

- 胃窦部爆发高频蠕动(10~15次/分钟),幽门括约肌持续开放,强力排出残留固体(如未消化的纤维、药片碎片),防止细菌过度繁殖(“胃肠清道夫”功能)。

- IV相(过渡期,5分钟):从III相恢复至I相的短暂阶段。

2. 生理意义

- 维持胃在空腹时的清洁,避免食糜滞留引发感染或发酵。

四、神经-体液调节对蠕动的调控

1. 神经调节- 兴奋性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通过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增强慢波频率和收缩幅度(进食时“头期”刺激启动蠕动)。

- 局部神经丛(肌间神经丛):食糜扩张胃壁激活机械感受器,通过壁内反射(无需中枢参与)直接增强蠕动。

- 抑制性调节:

-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蠕动(应激状态下胃排空延迟的原因之一)。

2. 体液调节

- 促进蠕动的激素:

- 胃泌素(胃窦G细胞分泌):增强胃体收缩,延缓幽门括约肌松弛,延长研磨时间。

- 胃动素(小肠上段分泌):在MMC III相时达峰值,触发强烈蠕动。

- 抑制蠕动的因素:

-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CCK):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高酸、脂肪刺激小肠释放这些激素,抑制胃窦收缩,减缓排空(防止小肠负担过重)。

五、蠕动异常的生理影响

1. 蠕动过弱

- 导致胃排空延迟(如糖尿病胃轻瘫),表现为腹胀、早饱,食糜滞留可能引发细菌过度生长。

2. 蠕动过强

- 幽门括约肌痉挛(如应激状态),导致胃内压升高,可能诱发呕吐或反流(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3. 节律紊乱

- 慢波频率异常(如>5次/分钟的过速节律)可引起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结:胃蠕动的核心特征

1. 节律性与方向性:由Cajal细胞起搏,固定向幽门传播,确保食糜单向推进与高效研磨。

2. 双向调控:进食后以研磨混合为主(正向推进 反向反流),空腹时以清洁排空为主(MMC III相强力收缩)。

3. 精准调节:通过神经(迷走-交感平衡)和体液(胃泌素、胃动素等)机制,动态适应消化周期需求。

4. 结构-功能匹配:三层肌肉与幽门括约肌的协同,使液态食糜快速通过、固体颗粒充分研磨,体现“选择性排空”的生理智慧。

理解胃蠕动的过程有助于阐明消化不良、胃轻瘫等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为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的作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胃部常见病、多发病

(一)器质性疾病(有明确结构或病理改变)

1. 胃炎(最常见)

- 急性胃炎:胃黏膜急性炎症,多因饮酒、暴饮暴食、药物(如阿司匹林)、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严重时胃出血。

- 慢性胃炎:长期胃黏膜损伤,分“非萎缩性”(浅表性)和“萎缩性”。前者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导致;后者与长期炎症、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相关,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2.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 胃黏膜保护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被破坏,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形成“伤口”。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进食后1小时内),十二指肠溃疡为空腹痛(饥饿时或夜间痛),可伴呕血、黑便。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

- 胃酸、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严重者可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咽喉/肺部并发症(如慢性咳嗽、咽炎)。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 无器质性病变,但胃动力紊乱、感知过敏,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嗳气、上腹隐痛,与情绪、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全球约50%人群感染,是胃炎、溃疡、胃癌(WHO一类致癌物)、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诱因,多数人无症状,部分出现腹胀、口臭。

6. 其他:胃息肉(良性居多,部分癌变风险)、胃癌(老年、长期HP感染、萎缩性胃炎患者高发)、胃轻瘫(胃动力不足,排空延迟,常见于糖尿病、术后)。

(二)功能性疾病(无结构异常,功能紊乱)

- 肠易激综合征(胃型):压力、饮食刺激导致胃蠕动异常,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常伴肠道症状(腹泻/便秘)。

- 功能性烧心:无反流证据,但自觉烧心,与食管敏感性升高有关。

二、胃部疾病常用药物分类及机制

(一)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核心治疗药物)

1. 质子泵抑制剂(PPI,“强效抑酸药”)

- 机制:不可逆结合胃壁细胞的H /K -ATP酶(质子泵),抑制胃酸最后一步分泌,抑酸作用强且持久(持续24小时)。

- 代表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耐信)。

- 适用:溃疡、GERD、急性胃黏膜病变、HP感染(需联合抗生素)。2. H2受体拮抗剂(H2RA,“中效抑酸药”)

- 机制:阻断胃壁细胞表面的组胺H2受体,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对白天进食刺激的胃酸抑制较弱)。

- 代表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副作用较多,已少用)。

- 适用:轻中度GERD、溃疡愈合后维持治疗、夜间反酸。

(二)抗酸药(直接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症状)

- 机制:弱碱性物质中和胃内胃酸(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缓解烧心、胃痛。

- 代表药:

- 铝碳酸镁(达喜):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保护黏膜,咀嚼后起效快(10分钟内)。

-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长期用可能引起便秘(铝剂)或腹泻(镁剂)。

- 适用:烧心、反酸的临时缓解(不超过2周),不用于长期治疗。

(三)胃黏膜保护剂(修复/保护胃黏膜“屏障”)

1. 黏膜覆盖型

- 机制:在胃酸环境下形成黏附于黏膜的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损伤因素。

- 代表药:

- 硫糖铝:需酸性环境起效,餐前1小时服用,可能引起便秘。

- 胶体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除保护黏膜外,还能抑制HP(用于四联疗法),服用后大便呈黑色(正常现象)。

2. 促进修复型

- 机制:促进黏膜血流、黏液分泌,增强防御功能。

- 代表药: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常用于慢性胃炎、溃疡辅助治疗。

(四)促胃肠动力药(改善胃蠕动,缓解腹胀、早饱)

- 机制:增强胃排空,协调胃肠蠕动,防止反流(尤其适用于胃动力不足或蠕动紊乱)。

- 代表药:

- 多潘立酮(吗丁啉):阻断多巴胺受体,促进胃窦收缩,仅限用于消化不良的“对症治疗”,心脏副作用风险需警惕(建议短期用,每日≤3片)。

- 莫沙必利:激动5-HT4受体,促进全消化道蠕动,副作用较小(偶见腹泻)。

- 伊托必利:兼具多巴胺拮抗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增强胃动力。

- 适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反流病(联合抑酸药)。

(五)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需联合用药,“四联疗法”)

- 标准方案(10-14天):

1. PPI(如奥美拉唑)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 2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

- 抗生素机制:

- 阿莫西林:破坏HP细胞壁,杀菌作用强(需青霉素不过敏)。

- 克拉霉素:抑制HP蛋白质合成,耐药率较高(需根据药敏调整)。

- 甲硝唑/呋喃唑酮:抑制DNA合成,适用于耐药菌株。

- 关键:足疗程、足剂量,避免漏服,停药4周后复查HP是否根除。

(六)助消化药(辅助改善消化功能)

- 机制:补充消化酶或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食物滞留、腹胀。

- 代表药:

- 复方消化酶(达吉、慷彼申):含胃蛋白酶、胰酶等,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 米曲菌胰酶片(慷彼申):适用于胰腺功能不足或胃动力弱导致的消化不良。

(七)其他对症药物

- 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缓解胃痉挛性疼痛(尤其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胃绞痛)。

-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HP感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的腹胀、腹泻。

三、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1. 按需用药:

- 急性症状(如烧心、胃痛):抗酸药(铝碳酸镁)快速缓解,配合PPI短期控制。

- 慢性疾病(如溃疡、GERD):PPI需足疗程(溃疡6-8周,GERD 8-12周),逐步减量。

2. 避免滥用:

- PPI长期使用(>6个月)可能增加骨折、肺炎、肠道感染风险,需医生评估。

- 促动力药不建议用于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患者。

3. 针对病因:

- HP感染必须规范四联疗法,不可单独用抗生素(易耐药)。

- 功能性疾病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酒、规律饮食、减压)。

总结

胃部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药物是“救火队”,但规律饮食(避免过饱/过饥、少吃辛辣刺激)、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尤其HP筛查、胃镜)才是“防患未然”的关键。若出现持续呕吐、黑便、体重骤降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

一、哪些人群需要检测病治疗。

二、碳14呼气试验数值低于150不能判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测定有可能是阳性。三、当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为阳性,碳14呼气试验为阴性时,临床上是否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五、非甾体抗炎药

六、临床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七、糖皮质激素

八、口气重、口腔有恶臭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哪些人群需要检测病治疗

1、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

2、碳14呼气试验检测

3、伴有临床症状,消化不良,胃疼,胃胀,恶心,呕吐,泛酸,灼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相关疾病。

4、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载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二、碳14呼气试验数值低于150不能判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测定有可能是阳性.

1 、检测原理不同:

碳14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的能力,若数值低说明胃内现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数量可能较少或活性较低,不足以被检测出阳性。

而血液抗体检测是看血液中是否有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只要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身体免疫系统就可能产生抗体并在血液中存在较长时间,即使幽门螺旋杆菌已被杀灭或处于低活性、低数量状态,抗体仍可能呈阳性。

2、 感染阶段差异:

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期,碳14呼气试验可能因细菌数量未达到检测阈值而显示阴性,但此时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开始产生抗体,血液抗体测定就可能是阳性。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经过治疗,碳14呼气试验可能转为阴性,但血液抗体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是阳性,要经过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转阴。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检测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由医生综合判断。

三、当幽门螺旋杆菌血液抗体检测为阳性,碳14呼气试验为阴性时,临床上是否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1、存在相关症状或疾病

若患者有消化不良、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或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即使碳14呼气试验阴性,也可能需要进行治疗。因为血液抗体阳性提示曾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不能排除当前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且与症状或疾病相关的可能。

2、 无相关症状及疾病

对于没有任何胃肠道症状,也不存在上述相关疾病的人群,单纯血液抗体阳性、碳14呼气试验阴性,可能不需要立即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因为血液抗体阳性可能只是既往感染留下的痕迹,并不代表现症感染,而碳14呼气试验阴性提示当前可能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感染量很低,没有引起临床症状和疾病,这种情况下可暂不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3、 特殊情况

对于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特殊情况的人群,即使目前没有症状且碳14呼气试验阴性,医生可能也会综合考虑后建议进行预防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来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部疾病

-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凭借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保护性内膜,进而使胃酸引发溃疡。

-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出现胃痛、胃胀、恶心等症状。长期炎症刺激还会增加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风险,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胃癌。

- 胃癌:幽门螺杆菌是第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它引发的炎症会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引发肿瘤。还能通过产生毒素等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持续刺激可使胃黏膜淋巴细胞增殖,引发MALT淋巴瘤。在部分早期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肿瘤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

2、其他疾病

- 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影响铁的吸收,还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导致失血,此外,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等物质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铁的转运,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使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同时,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干扰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增加ITP发病风险。

- 心血管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使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五、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1、常见药物

-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 苯胺类: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较弱,常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 吲哚类:如吲哚美辛,抗炎、解热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可用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

- 丙酸类:包括布洛芬、萘普生等。布洛芬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也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萘普生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与布洛芬相似,但作用时间较长。

- 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

- 肝肾功能损害: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引起肝衰竭、肾衰竭。

- 心血管系统影响: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血液系统反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还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临床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六、临床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类,以下是具体介绍:

1、短效糖皮质激素

- 氢化可的松:是天然的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相对较弱,一般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也可用于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

- 可的松:在体内需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才具有活性,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可用于替代治疗及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2、中效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抗炎、抗过敏作用较强,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等,还可用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 泼尼松龙:作用与泼尼松类似,但无需经肝脏转化即可发挥作用,肝功能不全患者宜选用。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眼部炎症等。

- 甲泼尼龙:抗炎作用较强,起效快,水钠潴留作用相对较小。常用于重症疾病的治疗,如重症肺炎、急性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发作等。

3、长效糖皮质激素

- 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和抗毒作用比泼尼松更强,作用时间长,但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不宜长期使用。常用于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等。

- 倍他米松:作用与地塞米松相似,抗炎作用较地塞米松稍强,多用于治疗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七、糖皮质激素

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1、生理作用

- 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如四肢脂肪减少,面部、肩背等部位脂肪增多。

- 影响水盐代谢: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还可促进肾脏排水,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 参与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创伤等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帮助机体抵抗有害刺激,提高生存能力。

2、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抗体生成,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 抗休克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释放,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其他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增多;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引起欣快、失眠等。

3、临床应用

- 替代疗法: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补充体内糖皮质激素的不足。

- 严重感染或炎症:严重细菌感染时,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抗休克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 血液病: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不良反应

-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还可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

-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反跳现象,使原病复发或加重。

八、口气重、口腔有恶臭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口腔问题

- 龋齿:细菌在龋洞内繁殖,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硫化氢等有臭味的物质,导致口气不佳。

- 牙周炎: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引发炎症,产生的细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 牙周炎: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引发炎症,产生的细菌代谢产物会散发出难闻气味。

- 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等,局部组织破损、感染,可能产生异味。

-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容易残留食物残渣,滋生细菌,产生臭味。

2、消化系统问题

-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导致口气有异味。

- 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发酵,产生酸臭气味,通过食管反流至口腔。

- 胃肠疾病:胃溃疡、胃炎、肠炎等疾病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异常,产生异味气体从口腔排出。

3、其他因素

- 饮食因素:食用洋葱、大蒜、韭菜等刺激性食物,其中的挥发性物质会通过口腔排出,引起口气重。此外,长期饮酒、吸烟也会使口腔产生异味。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导致口干,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从而引起口气问题。

-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产生酮体,可出现类似烂苹果味的口气;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时,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会在口腔中散发出尿骚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