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181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栖居》

粤语诗鉴赏集 第181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栖居》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2:01 来源:书海阁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粤语诗《大只讲》的本土性突围

文/元诗

在普通话日益成为文学创作唯一标准语的今天,树科的《大只讲》以粲然独立的姿态,用粤语方言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屏障。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方言诗,更是一场关于语言权力、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微型革命。当我们用"口嗨"与"海口"这对谐音双关进入诗歌时,实际上已经踏入了一个被主流话语长期边缘化的语言飞地——在这里,粤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世界观,甚至是一种生存策略。

从文学史维度考察,方言写作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自唐代刘禹锡模仿巴渝民歌创作《竹枝词》,到清代招子庸以粤语撰写《粤讴》,方言文学一直游走在正统文学的边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尝试用方言讽刺时弊,却仍难逃被主流文学史轻描淡写的命运。而树科的《大只讲》延续了这一被遮蔽的传统,诗中"话知你系口嗨/抑或你喺海口"以典型的粤语倒装句式,解构了普通话的语法霸权。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文化单一性的拒绝。法国思想家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提出的"少数文学"概念,恰可诠释这种创作姿态——方言诗人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和"表达的集体性",在主流话语内部开辟异质空间。

《大只讲》的语言策略呈现出巴赫金所谓的"杂语性"特征。诗中"唱出嚟啲歌仔/唱唔出嚟人心"形成精妙的语义对位:"歌仔"指代程式化的流行文化,"人心"则暗示被遮蔽的真实情感。粤语特有的否定形式"唱唔出"比普通话的"唱不出"更具音韵爆发力,辅音韵尾"-m"的突然收煞,制造了情感表达的阻断感。这种语言质感让人想起香港诗人也斯在《雷声与蝉鸣》中对粤语入诗的探索,但树科更进一步——"啲水噈唔可能咸晒"中拟声词"噈"的运用,使诗句获得了声音雕塑的立体效果。这种对方言音韵潜能的极致开发,构成了对标准汉语平滑性的有意冒犯。

诗歌的批判锋芒在第二节愈发锐利。"话时噈喺咁话/讲晒嘟系儿戏"中的"噈"与"嘟"都是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这些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方言成分,恰恰承载着最本土的生活智慧。"呃鬼吃豆腐咩"这句粤语俗语的植入尤为精妙——表面是"骗鬼吃豆腐"的调侃,实则暗讽当代社会的话语欺诈。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本雅明所说的"引文"技巧,通过征用民间俚语,让被压抑的大众记忆重新发声。而"仲估家阵清明"的时序错置,则制造了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迫使读者思考:在这个话语泛滥的时代,哪些声音真正值得倾听?

从诗歌结构分析,《大只讲》呈现出后现代诗歌的碎片化特征。两节诗各自独立又暗中呼应,如同粤语"歇后语"的美学结构——前句设谜,后句解谜。但树科的高明之处在于保持谜面的开放性:"不宜噈通通自己讲埋"既可以解读为对话语垄断的控诉,也可理解为诗人的自嘲。这种意义的多重性,恰恰来自粤语本身的文化基因。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文言虚词和倒装句式,当"通通自己讲埋"这样的口语表达与"不宜"这样的文言残留并置时,产生了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台湾诗人向阳在《十行集》中尝试将台语与文言融合,而树科的实践证明,粤语同样具备这种古今对话的弹性。

诗歌的标题《大只讲》本身就是个绝妙的隐喻。在粤语语境中,"大只讲"指那些空谈大话的人,诗人以反讽姿态将之作为标题,暗示整首诗都是对"言说"本身的质疑。这种自我指涉的元诗歌意识,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方言展示,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诗中"人心"与"儿戏"的对比,暗合海德格尔对"闲谈"的批判——在日常语言的废墟上,诗人试图用方言重建"诗意的栖居"。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此得到新的诠释:粤语对普通话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恰恰成为打破语言自动化感知的契机。

从文化政治视角审视,《大只讲》的创作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在全球化和标准化的双重挤压下,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语列为"脆弱语言",而树科这样的创作正是对抗语言灭绝的文化行动。诗中"啲水噈唔可能咸晒"可以读解为对方言命运的隐喻——海水不会全部变咸,正如人类语言不应被单一化。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语言市场"理论指出,方言使用者往往处于象征权力的底层,而《大只讲》通过将粤语提升为诗歌语言,完成了对象征资本的重新分配。这种努力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的但泽方言写作、西西里的方言诗人伊格纳齐奥·布蒂塔的实践形成跨时空呼应。

诗歌结尾的"不宜噈通通自己讲埋"堪称神来之笔。在清明时节(传统文化中与祖先对话的时刻),诗人暗示某些话语应该保持沉默——这种对"不可言说"的敬畏,恰恰彰显了诗歌的本质。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在此获得方言诗学的诠释。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讲埋"(说完)与"不宜"形成的语义张力,达成了对语言界限的探索。这种探索与北岛《沉默》中的"我不相信"异曲同工,但更具本土文化的厚重感。《大只讲》的价值不仅在于语言实验,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代性困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何反而陷入更深的失语?诗中"唱唔出嚟人心"的慨叹,与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命题形成互文。树科的回应是回归方言——那个未被完全规训的语言故乡。这种回归不是怀旧,而是如本雅明笔下的"新天使",面向未来倒退着飞翔。

回望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从胡适倡导的"白话诗"到当代"口语诗"运动,语言的解放始终与思想的解放同步。《大只讲》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语言解放应该包含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在普通话写作占据绝对主流的今天,树科的粤语诗如同一个小小的异托邦,证明诗歌永远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舌头。也许正如诗中所暗示的:当所有"大只讲"都沉寂时,那些用母语低声吟唱的歌谣,反而最接近人心的真相。

《大只讲》最终超越了一首方言诗的局限,成为文化抵抗的符号。它告诉我们,诗歌的先锋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语言权力的重新分配上。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创作与爱尔兰诗人希尼挖掘"沼泽"的隐喻、与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坚守"橄榄叶"的立场同样珍贵——他们都是用诗歌保卫即将消失的语言家园,在标准化浪潮中守护最后的方言飞地。当海水日益变咸时,这样的诗歌如同淡水泉眼,滋养着人类文化的生态多样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