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赤潮覆清 > 第567章 革新

赤潮覆清 第567章 革新

作者:金黄的鸡翅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2:17 来源:书海阁

初冬时节,江西清军正式从临江、瑞州、抚州、南昌等地撤军,退过鄱阳湖重组防线,岳乐亲自前往安徽安庆坐镇,清军江西军团以九江、饶州为中心,沿着长江、鄱阳湖、鄱江、锦江一线布置防线,以此屏障湖北、安徽和浙江三省。

与此同时,清廷又派使者与吴军和郑军议和,湖北费扬古所部军团和江南杰书所部军团,还有安徽清军陈兵在江西军团之后后,以雄厚的兵力面对红营层层设防,试图堵死红营北进东进之路。

清军也不是一走了之,撤军之前对南昌府、临江府、瑞州府、建昌府等将要放弃的州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征粮,裹走了十余万青壮百姓和无数粮草金银、物资商货,还尽力对城池、村寨、田地、水利等设施进行大肆破坏。

清军似乎是抱着以后再也不准备返回鄱阳湖以南的打算一般,用一切暴烈的手段试图将即将抛弃给红营的州府变成一个个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无人区。

红营自然也不可能放任清军抢了就跑,针尖对麦芒的针对清军的抢掠和撤离展开大规模的截击作战,战火遍布整个鄱阳湖以南,也从清军手里抢回了大量百姓和物资,直到清军退过鄱阳湖,遍地的烽火才稍稍停歇了一些。

侯俊铖如今就在南昌城里,清军在撤离之前放了一把大火,几乎将全城焚尽,直到现在红营组织当地百姓修复城池之时,还能从焦黑的废墟之中挖出不少尸体来,这些尸体便都送到城外专门划出的一座墓地里掩埋安葬,墓地中正修建着一座石墙,将南昌城里能统计出来的遇难百姓名录刻在墙上,作为清军暴行的罪证。

城里到处都架着竹脚架在修筑着房屋,许多红营招募来的流民和因为战乱而失去了家园的百姓难民正在红营战士的带领下修屋清城,日后这些人就会成为南昌城里的新城民。

南昌城里的府衙也烧了个干净,只剩下石阶还在,侯俊铖就坐在石阶上,翻着一份满清的报纸,轻声念着:“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方今天下动乱、情势窘急,虽有祖宗之法,又怎可抱残守缺,以至视国亡族灭之危而不见焉?”

“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难议更张,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于大清国有利者,自该行之.......”

“清廷那位少年皇帝,这次是发了狠了......”黄宗炎此番也跟着一起来了南昌,除了给红营的军报布告收集素材,抨击清军暴行之外,也是准备在南昌考察各地书院、整理没有被清军毁掉的书籍文册等事,这篇报纸就是他刚刚带来的。

“原以为他只是准备编练新军团勇就罢了,清廷这章程一出来,却没想到涉及的不只是军中一条,方方面面都有改动.......”黄宗炎伸手在报纸上点了一下:“看看清廷下面列出的具体政策,康熙皇帝......野心勃勃啊!”

侯俊铖轻轻点点头,低头看向报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政策,他其实也有些惊讶,没想到清廷会下定如此大的决心,对原有的整个体制,几乎都要进行梳理和革新。

最主要自然就是军中,清廷准备编练十万左右的团勇新军,新军的兵员主要来自各地的团练乡勇、绿营里的“壮锐”,还有民间招募的“勇士”,新军的招募也对八旗余丁开放,通过考核就能当兵吃饷。

但如今满清战局窘迫到这般情况,堪战的八旗旗人要么早就选了兵,要么就顶着一个余丁的身份,但已经在前线当旗兵使用了,到现在还没选上兵的余丁,要么就是老弱病残,要么就是实在废物得难堪一用,侯俊铖可不相信他们能竞争的过那些“勇士锐卒”。

这支团勇新军,必然是一支以汉人为主的精锐之师,日后自然也会成为清廷汉化改革的最大倚仗。

“也可能像清末新军一样,成了满清的掘墓人.......”侯俊铖微微一笑,继续看下去,除了军制改革以外,官制上同样也进行了改革,清廷之中从朝廷到地方有许多部门在汉官之外再设一满官,汉官基本都是走科举正途考选上来的。

满官却不一样,通过专为满人所设的恩科考选任官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基本都是靠八旗内的关系和背景直接委任的,大半都是荫职和推选,这些满官官职,基本就等同于八旗之中各个派系分赃的萝卜坑。

而清廷准备要求日后捡拔满官一概参照汉官例,必须经过恩科科举,而且原为满人专设的恩科标准也要提升到汉官的标准,侯俊铖细细盘算了一下,这条政策最有利的就是八旗之中那些中产之家,算是给了他们一条通过努力学习考试翻身的途径,中层内卷起来,上层的八旗贵胄失去了制度上的优待,过不了一代恐怕就会被换一波血。

除非他们用制度上的压制直接压死中下层的上升途径,可这样做不就是把八旗的中下层都推到康熙皇帝和纳兰明珠那边去吗?

“要么.....就只能鱼死网破了.......”侯俊铖眯了眯眼,继续看下去,除了满汉官职的调整,清廷还准备停止报捐实官,除了关外、西北这些没人愿意去的苦寒之地,各地的捐官都不再授予州县实官。

捐官制度本来是清廷为了解决军费问题而扩大至州县实官之上的,但时至今日,大量的捐官借着高利贷进入州府县衙之中,朝廷钱没收到几个,他们却挤占了科举正途的士子的官缺,导致许多士子官绅对朝廷不满,又因为借贷和捐买的金钱压力而拼命压榨地方,朝廷的政策施行不下去,地方上又搞得一团乱。

正如纳兰明珠所言:“红营贼寇蛊惑绅民、离间朝野,以至朝廷失散人心,多有捐官搅扰地方之故,捐官者,为当今我朝吏弊之首,实一大害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