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1914 > 第196章 战争前戏

明1914 第196章 战争前戏

作者:与其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04:34:14 来源:书海阁

距离郑清璿向威廉提出明帝国的要求的一周以后。来自柏林的电报传到了威廉皇太子的手中:尽一切可能满足明帝国的胃口。

威廉看着手中的电报,神色复杂。他原本以为柏林会强硬回绝,没想到父皇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不像是威廉二世做出的抉择,倒像是外交大臣阿尔弗雷德·冯·克德林的抉择,毕竟那家伙总是以拆散协约国体系为己任,要是把明帝国推向协约国一方这反而会壮大协约国一方的实力。

1908年4月10日,郑清璿婚礼后的第一个好消息到来,德国人愿意重修《远东共同防御协定》,这次与上次不同,德国人给出了实质性的好处,列如:280mm舰炮液压驻退系统图纸并归还1893年以来涉及军工领域、化学领域、冶金领域等领域的十七项技术资料副本。但是相对的,明帝国需要让出手里的青霉素制作技术。4月15日,明德双方代表在应天府国界议会大楼签订条约。

4月20日巴黎发面发表了一篇名为《世界包围网》的文章,文章以极具煽动性的笔调宣称,"德国与明帝国正联手构筑一道从北海到南海的钢铁锁链,而法兰西与大英帝国正被这条锁链缓缓绞杀",迅速点燃法英两国民众的焦虑情绪。4月23日,巴黎街头爆发反德示威,抗议者高呼"粉碎柏林-应天轴心",部分激进分子甚至冲击德国驻法使馆,遭宪兵镇压。4月24日,法国外长紧急召见明帝国驻法公使,质询《明德技术协定》是否包含"针对第三国的军事条款",明帝国外务部发表声明,强调协定"纯属技术合作,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未正面回应是否涉及军事条款。这一切宛如1895年《远东军事协定》签署后的翻版。

《泰晤士报》社论:"大英帝国必须选择——是坐视明德蚕食我们的贸易线,还是与法俄携手打破这道铁幕?"

而沙俄这次也展示出了坚硬的一面,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伊兹沃利斯基在4月26日针对远东明帝国的声明中表示:"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利益不容侵犯,任何试图将德**事存在引入该区域的行为,均将被视作对俄国安全的直接挑战。"

柏林方面对此反应低调,仅由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德国舰队活动符合国际法,不受他国指挥"。

明帝国外务部则发表声明,强调:"大明帝国与德国的合作仅限于技术交流,并无在远东引入德国舰队的计划。"

郑清璿站在国界议会大楼的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应天街景。这场外交博弈的结果,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德国人的让步出乎意料,但各国的反应却在他的预料之中,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个好消息:装甲钢已经初步实验出来了。

新装甲钢采用钼镍合金配方,抗弹性能较传统克虏伯装甲提升23%,而重量减轻15%。完美符合了郑清璿要的仿制VII型潜艇外壳的钢材。

一起到来的还有:“军用拖拉机”的试验机“铁牛”已经制作出来,120马力柴油机,配备20mm渗碳钢斜面装甲足够它在顶在士兵前面撕扯出一条道路,而其主炮塔上的75mm火炮与副炮塔上的47mm火炮则是彻底让其化为了撕碎敌人堡垒的攻坚利器。

1908年6月26日,历经依靠自美国“偷来”的军工底蕴和郑清璿给出的部分关于航母的构想与提议,世界上第一艘实验航空母舰“盘龙”号自广州造船厂成功下水,共8座锅炉与2台蒸汽轮机为它提供了足够的航速与功率输出,舰体结构,包括耐压壳体和外部艇壳由钢材组成,而飞行甲板则是全由复合木板组成。

英国人将其称为:奇怪平顶船毫无战术价值,战舰主炮才是海战王道。

1908年7月1日,郑清璿签下舰载机制造计划,“鱼鹰一号”俯冲轰炸机和“鹰隼一式”战斗机,进入改编行列。明帝国工程师们通过参考信天翁的着陆姿态,于1908年8月31日,第一架改造用于舰载机的“鹰隼一式”舰载战斗机设计完成,并在1908年9月的海上军事演习中首次试飞成功。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危机正式爆发。整个欧洲为之震撼,但是郑清璿并没有,他甚至没有过多惊讶,毕竟波斯尼亚危机他已经在脑海中预演过无数遍,也思考过大明改在波斯尼亚危机中扮演什么角色,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保持沉默,不承认也不否认其吞并合法性。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更适合国家在外交上的描述。

但是暗中呢?自然不可能这么做,大明必须要在欧洲列强将目光重新放回欧洲时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自己,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

向奥斯曼出售武器装备。

10月10日,奥斯曼军购代表团以购买农业用具的名义乘船到达了广州,在那儿他们并没有见到郑清璿而是被接待他们的礼部官员,明帝国明显对这次奥斯曼的到来变现出了巨大的兴趣,甚至就连呈给奥斯曼军购团团长哈米德帕夏的茶都是上等的铁观音。哈米德帕夏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浓郁的茶香在口中弥漫。他注意到礼部官员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却又透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意。

"我们此行是为了考察贵国的农业机械。"哈米德帕夏谨慎地说道,"特别是那种...能够在复杂地形上作业的重型设备。"

礼部官员微微颔首:"当然。我们的'铁牛'确实很适合在各种地形上工作,它那坚固的装甲...啊不,外壳,能够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蚀,当然因为我国没有沙漠,所以它在沙漠地区的作...播种能力我们也不知晓。"

哈米德帕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很清楚,这位礼部官员话中有话。"铁牛"的"外壳"究竟有多"坚固",恐怕连子弹都打不穿吧?至于"播种能力",怕不是指的是火炮射程。

"我们对贵国的'农业机械'非常感兴趣,"哈米德帕夏放下茶杯,正色道,"不知可否安排实地考察?特别是它在...不同土质上的表现。"

礼部官员轻轻摇动茶杯,茶水泛起细微的涟漪:"这是自然。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确认一下贵方的诚意。毕竟这些'农具'的制造工艺都颇为精密,若要出口,需要支付相当可观的'订金'。"

"这一点请阁下放心。"哈米德帕夏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预计采购的清单,以及相应的预付款额度。"

礼部官员接过文件,仔细浏览着清单上的内容。他的眉头微微挑起,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清单上详细列明了需要采购的"农具"数量:五百台"铁牛",以及配套的"耕种工具"——显然是在暗指炮弹。

"数量倒是不小。"礼部官员不动声色地说道,"不过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颇为讲究,需要专门的'农夫'来操作。"

哈米德帕夏立刻会意:"这一点我们也考虑到了。希望贵国能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指导我们的农夫正确使用这些机械。"

礼部官员站起身朝着哈米德帕夏伸出了手,“那么...合作愉快。”

于是在10月15日,明奥两国迅速签下了对奥斯曼极其友好的军火贸易,可以说这完全是明帝国在做亏本买卖。500辆“铁牛”外加弹药与指导人员的费用,再加上货运成本如果是德国人来做这笔生意,怎么也要收奥斯曼500万马克(约等于50万英镑),但是明帝国的费用只有20万金明元。(约等于30万英镑,有人要问为什么前文我说的1英镑等于1.5金明元,现在怎么不一样了。这不是把美国的黄金抢过来了嘛!)

奥斯曼人自然乐在其中,但是德国人却因此不爽了。

德国克虏伯公司驻君士坦丁堡代表愤怒的喊道:明国人这是在破坏市场!他们的武器装备成本都不止这个数!

但结果呢?也不过是像石入大海一样没有任何一点动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