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34章 上书建言(三)

大谋谋天下 第134章 上书建言(三)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07:36:07 来源:书海阁

七,确定“就近输仓”原则作为百姓纳公粮的基本准则,以此确保粮食运输过程的高效与稳定。

在交通条件有限、运输成本较高的古代,从远处的粮仓进粮,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进一成粮食,途中便可能浪费十成,沿途的损耗实在过大。而就近从本地粮仓进粮,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减少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损耗,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此外,要明确并确定“关市津梁正税”,也就是关卡、集市、渡口桥梁等地方应征收的正常税收标准。在商业活动中,要严厉禁止各处行商坐贾巧取横夺,杜绝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同时,为了提倡节俭的社会风气,要禁止社会上的奢华之风,严格按照规定制定上下服饰的标准,让人们明确服饰的规范,避免过度追求华丽服饰而造成资源浪费。并且,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使他们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和发展。同时,派遣劝农官前往各地,监督和指导农桑生产。劝农官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困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刘秉忠深刻指出:“从远处粮仓调运粮食,其弊端显而易见。运输过程中,沿途的花费巨大,吃喝招待等开支过分铺张。这种情况,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调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关卡渡口的税收,正常的税率是十五分取一分,这是以往就确定下来的制度,应当严格遵从。对于当前存在的滥收税现象,必须坚决禁止,并且要减免不合理的税赋,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税收政策真正有利于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

仓库损耗问题也不容忽视,刘秉忠进一步提出:“仓库损耗严重,这不仅导致粮食等物资的大量浪费,也影响了国家物资储备的稳定性。应立即命令统一度量标准,明确度量的尺寸规格,确保全国范围内度量衡的统一,做到公平公正,以此取信于民,防止有人利用度量衡的差异进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对于社会上的奢靡装饰现象,刘秉忠也表达了强烈反对:“珍珠宝石、金银首饰等奢华物品,都是经过人们淘沙炼石,付出巨大努力才获得的,其获取过程实在艰难。如今,这些珍贵资源却被随意浪费,仅仅用来缠在丝线上、装饰在皮革上、涂在木头石头上、嵌在器物上,只为一时的华丽外表,却毫无实际价值,实在是暴殄天物,令人惋惜。对于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应当严加惩治。除了皇帝、皇族、功臣、达官的服饰可以有特定制度外,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不得越份,穿戴超越自身身份的服饰,以此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公序良俗。”

在农业发展方面,刘秉忠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忧心忡忡地说:“如今,国家土地广阔,但人口相对稀少,而赋税却依然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专心耕种土地,更无法增加产业,改善生活。鉴于此,应当派遣一位德才兼备的劝农官,率领天下的老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养蚕事业,用心经营产业。农桑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财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这实在是对国家大有好处的事情。”

八,兴办学校、实行科举制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

刘秉忠指出:“古代,学校教育从未被废弃,它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在郡县虽然也设有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由政府统一建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应当依照原来的制度,重新修建学校,延请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选拔有才华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内容,应以经义为首要课程,因为经义是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基石。词赋论策为第二,通过学习词赋论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设科举制度,让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凭借能力获得晋升机会,遵循合罕皇帝的圣旨,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如此一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有章可循,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也将得到显着提升。”

刘秉忠特别强调:“开设学校,应当优先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来接受教育。这些功臣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家族的荣耀,还能将所学知识和才能用于国家建设。同时,在学校中,要注重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论其出身背景,只要有才华,都应给予任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九,在地方治理中,慎择县官、招抚流民、抚恤孤寡残疾者、制止朝廷使臣骚扰、合理制定赋税政策以及照顾弱势群体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刘秉忠说:“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朝省虽然地位重要,但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县官。县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因此,虽然朝省制定了各项法规,但县官的选拔更应谨慎。一个正直的县官,能够公正执法、关心百姓疾苦,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有了保障。”对于关西、河南地区,刘秉忠有着深入的考量:“关西、河南地区土地广阔肥沃,本应是国家的重要产粮区和税收来源地。但由于该地区长期军马活动频繁,地方治理却未能跟上,导致当地经济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并不富饶。应当尽快设置专门的官职,负责对这些地区进行抚养和管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吸引百姓回归家园,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还能为国家的军费开支提供有力支持,这实在是国家发展的大事。”

针对朝廷使臣在地方的活动,刘秉忠严肃指出:“移剌中丞负责监督盐铁等产业、买卖酒醋等货物的交易,并确定课税。在这个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办理税收事务。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赋税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奥鲁合蛮奏请加倍征收赋税,这种做法往往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苛取民间的现象出现。制定赋税政策时,不应过于沉重,要让百姓能够在经济上承受得起,避免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应当根据以往的合理办法,对赋税进行适当减轻,简化繁琐的手续,坚决制止科税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杜绝那些谋取私利的人借机剥削百姓,损害国家利益。”

在对待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问题上,刘秉忠心怀悲悯:“鳏寡孤独和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应当设立专门的孤老院,为他们提供衣服、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对于因公出差的官吏,刘秉忠也做出了合理安排:“因公出差的官吏到达州郡后,应开办专门的旅店供他们居住,而不得随意在官府或百姓家居住。这样可以减少对官府工作的干扰,也能避免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刘秉忠所提出的这些措施,从经济发展、轻徭薄赋到不与民争利、妥善安置鳏寡孤独以及不扰民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关注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旨在让老百姓生活安定、生活便利。这些理念和实践,完全符合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关爱百姓、倡导无为而治、让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能达到与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相契合的效果,实现国家与百姓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十,敕令全国各地立庙祭祀孔子,同时派遣官员访察当地名儒,举行隆重祀典。

刘秉忠神色庄重地说道:“孔子,堪称所有皇帝的老师,他所确立的学说与政策,乃是万代传承、不可违背的根本准则。彼时,孔庙虽因岁月变迁或种种缘由而废弃不少,但留存至今的仍为数众多。如今,应当让各州郡依照旧有的仪式,虔诚地祭祀纪念这位至圣先师。近代以来,用于祭祀的礼乐器物大多散失,此乃文化传承之憾事。故而,应立即下令重新精心设置这些礼乐器物。同时,大力征集曾在太常任职的旧人,由他们来教导后来的年轻人,使祭祀时所需器件一应俱全,培养出传承礼仪文化的人才。如此循序渐进,方能逐渐恢复祭祀礼仪的盛景。这实在是一统太平的重要基石,亦是推行王道的关键根本。现今,天下广袤辽阔,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虽是成吉思皇帝威德福泽所惠及,但亦离不开天地神明的暗中庇佑。因此,我们应当四处访问有名的儒士,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怀着崇敬之心尊奉、祭祀天地间的上下神灵,调和天地阴阳之气,顺应时节变化的规律,让神灵得到应有的供奉与敬享,使百姓有所依托,让圣德的恩泽惠及天下,让世间万物皆能沐浴在神灵与圣德的福泽之下,如此,天下百姓皆能依靠皇帝一人的浩荡福分而生活康泰。”

十一,郑重向蒙哥汗请命颁行新历,并着手撰修《金史》。刘秉忠神色严肃地陈述道:“现今通行的辽代历书,经我们仔细观测与推算,发现其记载的日月运行轨迹,与实际情况差得较远,已然无法准确地指导百姓的生产生活与国家的事务安排。我们有幸听闻,司天台经过一番精心的研究与测算,已然改成了新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正式施行。如今,恰逢新皇即位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当应借此良机,颁布新历,同时改换纪元,向天下昭示新的气象与开始。此外,应当令京府、州郡统一设置更漏,此物看似普通,实则为百姓生活之必需,有了它,百姓便能清晰知晓时间,合理安排农事、生活与各类活动。”

“国家兴衰交替,朝代更迭乃历史常态,昔日的国家虽已灭亡,但它的历史却不能随之被遗忘。《金史》作为一部记录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载了一代君臣的宏伟事业与诸多事迹,若不将其保存下来,后世子孙将无从知晓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亦会随之湮灭。国家撰写《金史》,意义重大且深远,它不仅能让一代君臣的丰功伟绩在后世得以铭记,不致被岁月尘封,更能为后人研究历史、汲取经验提供详实的资料,对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十二,国家从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名士学者。对于其中自有产业的学者,根据先前皇上的圣旨,免去其余大小杂碎的赋税差役,仅让其交纳该交的赋税;对于无产业的学者,则免去所有赋税差役,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与传承,为国家尽其才能。刘秉忠慷慨激昂地说道:“国家广袤无垠,犹如苍天般博大包容。若能从国家浩如烟海的资源中取出一万份中的一份,用以养护天下那些名士、老儒中失去产业之人,使他们免受穷困之苦,得以继续钻研学问,传承文化,这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而对于那些依然拥有产业的名士学者,按照先前皇上所颁布的圣旨,让他们交纳规定数额的赋税,再免去其余各类繁杂琐碎的赋税差役,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产业自给自足,安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为国家培养人才,鼓励百姓积极向学,这实在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头等大事,对国家的兴盛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三,广泛开辟进谏之路,大力鼓励臣民直言不讳。

明君治国,恰似技术高超的木匠运用木材,需依据木材粗细长短的不同特性,施以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人尽其才。

刘秉忠缓缓说道:“孔子曾言:‘君子不拘小节而能注意大的方面。小人不注意大的方面而可以解决小问题。’这大约是说君子心中关注的是关乎国家社稷的大问题,无法顾及小人所能解决的小事琐事,如此或许会有某些短处;而小人的目光狭隘短浅,无法与君子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气量相提并论,但也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方面展现出一技之长。因此,身为君主,应当让君子与小人各自发挥出他们全部的长处与才能,并加以妥善任用,如此方为治国成功之道。同时,君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不妥当的话,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也不会仅仅因为不喜欢那个人,就对其提出的建议弃之不用。唯有广开言路,方能在争夺天下之时赢得民心,成功安定百姓。天地虽广袤宏大,日月虽光辉明亮,却也难免有所蒙蔽。而蒙蔽天的光明的是弥漫的云雾,蒙蔽人的聪明的,则是自私自利之心与阿谀奉承之言。一般之人被蒙蔽,不过影响一人之判断;而君主若被蒙蔽,则会致使天下大事陷入混乱,万民受苦。所以,君主应当时常精心挑选那些贤能之士充任左右进谏之臣,让他们在错误尚未形成之前就及时加以劝阻,为国家的决策周密地出谋划策。君子之心,专注于理义,胸怀忠君爱国之良念;而小人的心思,却一味追逐利欲,满心都是谄媚之态。君子为官,心怀宽广,能够容纳小人的存在;而小人一旦得势,必然会不择手段地排挤君子。所以,明君在上,对此绝不可不加以细致辨察。孔子曾说:‘远远地避开谄媚的小人。’又说:‘最为讨厌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最终将国家推向灭亡之路的人。’这说的正是这一深刻的道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