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35章 上书建言(四)

大谋谋天下 第135章 上书建言(四)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07:36:07 来源:书海阁

十四,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将国内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盐场和矿冶事务,全部交由各路课税所进行统一且严格的管理。这一决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杜绝那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之徒,利用官府的权势,肆意妄为、横行霸道,进而残害百姓。

朝廷深知,盐场和矿冶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至关重要。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而矿冶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对这些领域进行严格管控,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朝廷特别强调,各路课税所必须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盐场和矿冶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坚决打击那些依仗官府权势、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商贾与平民之间互不欺夺、公平交易的良好商业环境,让百姓的生活得以稳定有序地进行。

刘秉忠一脸凝重,语气严肃地说道:“当今社会,谈论利益的人可谓多如牛毛。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时,就会发现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真正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是心怀叵测,企图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进而牟取暴利。”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于国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比如盐场和矿冶等,应该将其管理事务交由各路课税所负责。这些课税所应该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公正地制定赋税标准。”

刘秉忠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对公正的执着追求。

"除此之外,任何以谋取私利为出发点的言论和行为都应当被彻底摒弃,绝不能让其有丝毫存在的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百姓的权益不受侵害。

回顾历史,在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对于来自远方的奇珍异宝等财物并不看重。这些财物虽然珍贵,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来说,并非最为关键的因素。相反,那些圣明的君王们心中最为珍视的,是那些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

贤能之士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不仅自身具备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还能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为百姓谋福祉。一个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被称为英明,正是因为他具有识人之明,能够发现这些贤才,并将他们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君主自己则只需要在一旁给予适当的辅助和支持,便能够使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回溯到古代,当天下处于大治之时,百姓的产业相对均等,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和谐美好的生活。然而,自打废除了井田制、改成阡陌制之后,后世诸多朝代因袭旧制,未能恢复往昔那种均等的状态。时至今日,可怜的穷苦百姓愈发贫困,他们的土地被兼并,产业被剥夺,生活陷入困苦的境地;反观那些富裕之人,凭借手中的财富和权势,不断兼并土地,扩大产业,愈发富有,过着奢华的生活。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因此,如今当务之急,是禁止那些一味追求私利之人,依靠官府的权势肆意妄为,为所欲为。要求当官任职之人,时刻坚守底线,廉洁奉公,不得侵犯百姓的利益,要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百姓谋福祉。

同时,倡导商人与老百姓以和为贵,真诚友善地开展买卖交易,摒弃欺骗、抢夺等不良念头,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社会风气。唯有如此,才是对国家和百姓真正有益之事,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朝廷精心构建了朝省这一重要机构,其目的在于有效地统治众多的官员,确保朝廷内部的稳定和秩序井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朝廷还进一步细分了各种专门的机构,每个机构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责和任务,以处理各类纷繁复杂的事务,从而保障国家机器能够高效地运转起来。

从京城的中央机构到地方的州郡政府,各级机构都清晰地界定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将关爱和保护百姓视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官员,都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或推诿。

在这样一套严密的治理体系下,纲纪得以在朝廷的各个层面牢固地确立起来,无论是在上层的官僚体系中,还是在基层的社会生活中,都能够保持严肃和公正。与此同时,各种法律和制度也能够在民间广泛地推行开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此一来,整个天下无需过多地耗费精力和资源,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一种安定有序的治理局面。这种局面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十五,朝廷严厉禁止私设牢狱,坚决废止鞭背之刑等残酷刑罚。

刘秉忠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主张。他强调,要端正纲纪,严格执行法度,如此才能实现天下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便能实现良好治理的理想局面。他认为,只有确立公正严明的纲纪,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严格执行法度,让法律的威严深入人心,人们才会自觉遵守法律,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达到一种无需过多强制手段便能实现良好治理的和谐状态。

同时,刘秉忠格外留意选拔那些廉洁奉公、能干有为的官员。他深知,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百姓的福祉。因此,他注重从基层选拔人才,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考察,挑选出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官员,委以重任。这些官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秉持廉洁奉公的原则,勤勉尽责地为国家和百姓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们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他们又具备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能够高效地处理政务,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法律制度方面,刘秉忠有着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见解。他指出:“刑罚制度,应充分参照古代的优良传统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他认为,刑罚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古代的法律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乏许多值得借鉴的优良传统。同时,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刑罚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他主张在制定刑法时,既要充分吸收古代的法律智慧,又要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使法律既能体现公平正义,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部刑法应当严谨、公正、合理,让百姓清楚知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从而不敢轻易违反法律规定。刘秉忠深知,法律的权威来自于它的公正和合理。只有让百姓明白法律的界限,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因此,他要求刑法的制定必须严谨细致,条文清晰明确,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让百姓能够清楚地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同时,法律的执行也必须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不敢轻易违反法律规定,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刘秉忠还特别强调必须严格禁止私自设置监牢,杜绝滥捕无罪之人的恶劣行径。他认为,私自设置监牢和滥捕无辜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百姓的人身自由,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种行为会导致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对官府失去信任,从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他坚决要求禁止这种行为,确保百姓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对于用鞭抽打背部的残酷刑法,刘秉忠也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这种刑法于人性、于法理皆不相符,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严重践踏。他主张应当坚决予以禁止,以此彰显朝廷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体现朝廷爱护百姓的深厚情怀。他强调,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百姓的权益,而不是对百姓进行残酷的惩罚。通过禁止这种残酷的刑法,可以树立朝廷文明、仁爱的形象,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刘秉忠的这些主张和见解,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他通过端正纲纪、严格执行法度,选拔廉洁奉公的官员,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刑法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对刘秉忠的这番议论,深感其见解独到、切中要害,甚为赞赏,便将这些合理建议全部加以采纳。

与此同时,刘秉忠根据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深入了解,向朝廷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他建议道:“邢州原本户口众多,原有万余户人口,然自兴兵以来,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如今邢州户口竟不满数百,呈现出一片凋敝之象。若能派遣像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般贤能良吏前往治理,凭借他们卓越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必定能够使邢州恢复往日的昌盛景象。”

于是,朝廷果断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派遣张耕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担任副使。他们在邢州不辞辛劳,深入了解民生疾苦,积极开展各项治理工作。一方面积极招抚流民回乡,鼓励他们开垦荒地、重建家园;另一方面整顿社会秩序,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张耕、刘肃的悉心治理下,不久之后,流民纷纷回乡,重新投身于生产生活之中。邢州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鉴于邢州在治理下取得的显着成效,朝廷便将其升为顺德府,以表彰其在各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从刘秉忠所提出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建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窥探到他的学术渊源与治国理念。若说刘秉忠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杂家。

从他前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其治国思想的重心,始终围绕着道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他认为,只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自然就能够实现大治。这一以道治国的理念,贯穿了他为朝廷出谋划策的始终。

至于尊崇孔子,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建议,虽在他的治国理念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长久以来儒学教育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在这些方面,刘秉忠的建议更多是一种陪衬,旨在通过文化教育,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刘秉忠虽以道家治国理念为核心,但他对教育也极为重视,其目光不可谓不长远,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百姓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

而佛教相关的内容,在刘秉忠的这些建议之中,根本没有丝毫体现的痕迹。他甚至连弘扬佛法这样的事宜,都未曾提及。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他所谓的精通佛法,不过如同苏东坡一般,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闲来无事的爱好,进行研究与探讨罢了。所以,若称其为“假和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在他的治国理念和所提出的各种建议中,鲜少能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刘秉忠后来自号长春散人,这显然是一个道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极有可能受到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影响,心向往之,渴望与之看齐。

的确,当年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北游,成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止杀”这一理念,对于当时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局势而言,无疑是一剂良药。成吉思汗欣然应诺后,迅速采取行动,消弥了各部之间的仇隙,成功整合了蒙古族内部的力量。

这一举措,对于蒙古帝国的崛起意义重大,使得蒙古帝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更加稳固和强大。所以,成吉思汗对丘处机极为尊重,将他视作“仙师”。

对于这段历史,刘秉忠肯定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甚至可以说印象深刻。

后来,当忽必烈再度起兵灭南宋时,刘秉忠便向他提出了要大张“止杀”大旗的主张。

这一主张的背后,蕴含着刘秉忠深深的智慧与慈悲情怀。他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希望通过“止杀”这一理念,让元军在征战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无辜百姓的伤害,不受到南方的决死抵抗。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减少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保全无数南方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南方百姓的支持与认可,为元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主张,无疑是刘秉忠“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又一生动体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的广阔胸襟和对苍生的深切关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