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36章 争夺汗位(一)

大谋谋天下 第136章 争夺汗位(一)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07:36:07 来源:书海阁

公元1259年七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仿佛连空气都燃烧起来。蒙古大军如汹涌的洪流,将钓鱼城团团围住。战场上,战旗猎猎,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要撕裂这炽热的空气。然而,就在这样一场看似势如破竹的战争中,命运的转折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蒙哥汗,这位蒙古帝国的可汗,正意气风发地视察前线。突然,一支宋军的床弩如利箭般破空而来,猝不及防地射中了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位威震天下的可汗身负重伤,最终在悲愤与不甘中不治身亡。蒙哥汗的突然离世,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蒙古帝国的权力结构中激起了千层巨浪。他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的遗嘱,这使得蒙古帝国的汗位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空缺。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围绕汗位展开的激烈争夺大战,再次无情地拉开帷幕。

此时,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窝阔台家族的势力无疑陷入了绝境。自窝阔台去世后,其家族内部纷争不断,内耗严重,实力大打折扣。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均不占优势,所以在汗位的争夺上,窝阔台家族的人彻底失去了资格。而只有托雷这一脉的人,才被默认为有资格参与汗位的角逐。

在托雷的众多儿子中,汗位的最佳候选人仅仅只有两个。一位是雄才大略的忽必烈。他久经沙场,军事才能卓越,屡立战功,威名远扬。自总领漠南汉地以来,他积极推行汉法,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他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漠南汉地的百姓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秩序井然。因此,他赢得了汉地百姓和部分有识之士的广泛支持,被视为蒙古帝国走向繁荣的关键人物。

另一位则是老七阿里不哥。他坐镇漠北草原老巢,守护着蒙古帝国的根基。他性格坚毅,忠诚可靠,深得大部分蒙古贵族的信任与拥护。在蒙古贵族眼中,阿里不哥是蒙古传统价值观的忠实扞卫者,他能够确保蒙古帝国的根基稳固,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和传统。

至于托雷的其他几个儿子,如同当初贵由的几个儿子一般,或是年纪尚轻,缺乏足够的历练和威望,难以服众;或是军功寥寥,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威望来继承汗位。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在激烈的权力争夺中,显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所以,接下来的大汗之位,就只能从蒙哥剩下的几个弟弟里面慎重挑选。这场权力的角逐,不仅关乎蒙古帝国的未来走向,更将决定整个欧亚大陆的命运。

蒙哥汗一共有十个弟弟,然而这十个弟弟的状况也各不相同。老二早早就离世,如同一颗流星般短暂地划过历史的天空,未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多痕迹;老三、老五在战场上表现平平,不仅没有建立赫赫战功,甚至历史上连明确的名字都未曾详细记载,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仿佛他们从未存在过一般。老八到老十一,他们或是参与战斗的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军事历练;或是立下的军功实在难以服众,无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也都被排除在汗位候选之外。如此一番筛选下来,真正有资格竞争汗位的,就只剩下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以及老七阿里不哥了。

但就在局势看似明朗之时,变数突然出现。蒙哥汗去世的时候,老六旭烈兀正率领着气势磅礴的西征军,在西亚接近欧洲的战场上纵横捭阖。他的军队如同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所向披靡。然而,那遥远的距离,让旭烈兀根本来不及回师抢夺汗位。即使他得知了蒙哥汗去世的消息,也深知自己远在万里之外,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回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带。于是,汗位的争夺者便只剩下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这两位实力强劲的人物。

在蒙哥在世时,忽必烈便被委以重任,总领漠南汉地。他凭借着开明的政策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积极吸纳汉族人才,广纳贤士,使得大批汉族精英汇聚在他的麾下。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漠南汉地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势力不断壮大。他不仅赢得了汉地百姓的衷心拥护,还获得了部分蒙古贵族的认可,逐渐成为蒙古帝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而阿里不哥则稳稳地坐镇漠北草原老巢,那里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他凭借着地理优势和家族威望,掌控着大量精锐部队,这些部队是蒙古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他深得蒙古传统贵族的信任,被视为蒙古帝国根基的守护者。他以传统的蒙古方式治理漠北,维护着蒙古帝国的核心利益,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双方在各自的领地发展势力,此时的实力可谓旗鼓相当。忽必烈凭借其开明的政策和先进的治理理念,赢得了民心和人才的支持;阿里不哥则依靠传统的蒙古力量和家族威望,掌控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两股势力在蒙古帝国的权力结构中逐渐形成对峙之势,一场关乎蒙古帝国未来的激烈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当蒙哥汗去世的消息传至忽必烈耳中时,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东路襄阳与南宋军的激烈战斗中。襄阳城外,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忽必烈本应第一时间放下战场事务,急速赶回去与阿里不哥展开汗位的激烈争夺。毕竟,在常理之中,先回到权力中心掌控局势的人,在汗位争夺中往往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兀良合台正率领着一支劲旅从云南马不停蹄地赶来。这支军队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力量,曾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而此时,兀良合台急需与忽必烈会军,以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合力,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若忽必烈对兀良合台的求援置之不理,不仅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让跟随他多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对他寒心失望,使他在军队中的威信扫地,而且他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蒙古众多势力眼中,他会成为一个只贪恋权力而弃并肩作战的战友于不顾的人,在道义上陷入极大的被动,如此一来,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去争夺汗位。

更为严峻的是,忽必烈在蒙古贵族中素来以主张“行汉法”而闻名。他深知,要治理好广袤的漠南汉地,必须借鉴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在蒙古贵族的传统观念里,被征服的民族就如同奴隶一般,毫无权利可言。他们认为,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理应享有绝对的统治权,而那些此前早已沦陷,且长期被辽、金统治的汉人,不过是任人宰割的对象。他们又怎能轻易承认汉人的权利呢?所以,“行汉法”的主张,严重触犯了众多蒙古贵族的利益,早已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忽必烈的这一主张是对蒙古传统价值观的背叛,是对蒙古贵族特权的挑战。

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祖制,新汗的选举必须由黄金家族成员以及高级贵族相聚在传统的权力中心——和林,重新进行投票选举。和林,作为蒙古帝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是蒙古贵族权力的象征。但此时的和林,早已被那些坚决反对“行汉法”的蒙古贵族所掌控。这些贵族们在蒙哥汗去世后,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对派。他们对忽必烈的“行汉法”主张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蒙古传统的亵渎。倘若忽必烈贸然赶回和林,不仅难以获得期望中的支持,反而可能陷入他们的重重包围,遭受他们的打压和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下,赢取选举的希望可谓是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会危及自身的安全。

忽必烈站在这个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急需支援的兀良合台和将士们,一边是争夺汗位的紧迫任务。他深知,一旦放弃对兀良合台的支持,他将失去军队的支持,失去民心,失去道义上的优势;而一旦贸然赶回和林,他将面临蒙古传统贵族的强烈抵制,甚至可能会被排挤出局。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智的决策,既要维护自己的威信和道义,又要寻找一条通往汗位的可行之路。

与此同时,此刻身居漠北“主场”的阿里不哥,凭借着家族长期积累的影响力,以及长期坐镇漠北老巢所积累的人脉资源,早已不动声色地获得了大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他们认为阿里不哥坚守着蒙古传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是维护蒙古帝国正统的不二人选。即便忽必烈立刻掉头赶回去,竭尽全力去争取那些摇摆不定的贵族们的选票,恐怕也已经为时过晚。而且,匆忙赶回去的他在政治和军事布局上必然会显得仓促而被动,这反而会让他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极大地增加了他被对手打压和排挤的风险,局势对他极为不利。

面对这残酷而又复杂的现实,刘秉忠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智慧,向忽必烈提出了极为关键的建议。

他建议忽必烈牢牢守住自己现有的实力,务必争取接管蒙哥所率领的那支精锐部队。这支精锐部队是蒙哥多年精心打造的王牌,拥有着极高的战斗素养和强大的作战能力,若能将其收入麾下,将会大大增强忽必烈的军事实力。同时,要积极争取其他势力的支持,在确保自身实力足够强大的基础上,若时机成熟,甚至可以考虑自己割据称王,以此来增强自己在蒙古帝国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忽必烈本就是一位当机立断、有勇有谋的领导者。他深知刘秉忠的建议蕴含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便迅速做出了决策。他立刻在全军将士面前,以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宣布:“我们奉命作战,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岂能无功而返!”这一豪迈的宣言,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安定了军心,让将士们重新燃起了斗志,坚定了继续奋战的决心。

于是,忽必烈率领大军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在岳州,他们顺利地迎接到了兀良哈台所率领的西征军。两支大军会师后,士气大振。紧接着,他们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将进攻的矛头直指鄂州。鄂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南方的重要战略据点。一旦攻下鄂州,他们的兵锋就可直指南方的核心地带——江南,严重威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进而给南宋朝廷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

然而,阿里不哥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忽必烈的动向,深知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性。于是,他迅速行动起来,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开平、燕京(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域)调兵。这些干将利用各种手段,不断侵吞忽必烈的力量,妄图削弱忽必烈在南方的军事部署,以扭转局势。

在成功完成迎接兀良哈台的任务后,忽必烈面临着新的抉择。虽然此时他的后方面临着阿里不哥的不断侵扰,但他深知自己身为此次南征的进攻方,若此时选择退军,不仅意味着此次南征的失败,更会严重损害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军队是他的根基,一旦威信受损,后续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所以,即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南下,坚守战场,与南宋军队展开激烈的对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