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91章 袁强曹弱?表象之下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291章 袁强曹弱?表象之下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16:32:21 来源:书海阁

分析室内的空气,比昨夜更加凝重。烛火跳跃,映照在墙壁悬挂的巨大中原堪舆图上,袁、曹两军的势力范围用不同颜色的朱砂醒目地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代表着已知的兵力部署、粮仓位置、关隘要塞。任何人,只要稍有军事常识,第一眼看到这图,都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袁强曹弱。

石秀,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这位昔日的绿林好汉,如今已是玄镜台外勤的骨干,他刚刚风尘仆仆地从外面核查情报回来,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他指着堪舆图上代表袁绍势力的那一大片区域,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主公(指陆昭),我们各路‘探针’反馈回来的信息,汇总来看,袁绍军的声势确实浩大。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单是此次南下的兵力,号称七十万,就算刨除虚报和民夫,精锐甲士恐怕也在二十万以上,数倍于曹军。前线营寨连绵百里,旌旗蔽空,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但从我们截获的部分袁军粮单和后方转运情报看,似乎……供应还算顺畅。”

他顿了顿,补充道:“相比之下,曹军那边,正如您昨夜分析的,虽然前线还能维持,但后方兖、豫之地的压力,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显现出来。单从账面上看,袁绍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貂蝉坐在一旁,她面前摊开的是几份关于袁绍集团内部人事关系、以及近期邺城高层动向的密报。她并未像石秀那样聚焦于冰冷的数字和物资,而是轻声道:“石大哥所言,是战场上的‘硬实力’对比。但这些日子整理的情报中,妾身留意到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

她纤细的手指点在一份报告上:“这份来自邺城‘鸣蝉’(女性线人代号)的报告,提到审配与逢纪两位大人,近来在粮草调配和城防事务上屡有争执,言辞激烈,几乎闹到袁公面前。还有这份,是关于大将颜良、文丑在前线的,似乎有些恃功自傲,对军师(指沮授、田丰等人)的节制,不甚听从。”

我点了点头,示意他们继续。我的目光,却早已越过了堪舆图上那庞大的红色区域,投向了更深邃的、无形的层面。

是的,表面上看,袁绍占据了天时(挟四州之地,士气正盛)、地利(兵力、资源远超曹操)、甚至部分人和(士族豪门多有依附)。情报汇总的结果,也清晰地指向了这一点。任何一个客观的分析师,依据这些信息,都会判断袁绍胜算极大。

然而,我的直觉,或者说,那些偶尔闪现于脑海、模糊不清的“历史碎片感”,却在不断发出警报。这种感觉很奇特,并非清晰的记忆,更像是一种对特定模式的熟悉感——一个庞大、强盛,但内部结构松散、核心领导存在致命缺陷的巨人,最终轰然倒塌的模式。

“袁绍此人,”我缓缓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目光扫过石秀和貂蝉,“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他的言行、决策的情报。你们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石秀想了想,有些犹豫地说:“袁公……出身四世三公,名望极高,礼贤下士,颇有雄主之风。只是,似乎……决断之时,常有迟疑?”他用词很谨慎,显然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

“不止是迟疑。”我摇了摇头,“是‘好谋无断,色厉胆薄’。他喜欢听取各种计策,显得从善如流,但真正到了需要拍板决策的关键时刻,却往往犹豫不决,被不同意见反复拉扯,错失良机。而且,他看似宽宏大度,实则内心猜忌,尤其对那些真正有才干、敢于直言的谋士,如田丰、沮授,虽用之,却不能尽信,反而更偏爱那些阿谀奉承、善于揣摩他心思的,如郭图、审配之流。”

我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这种性格,反映到他的统治集团内部,会造成什么后果?”

貂蝉冰雪聪明,立刻接口道:“主公的意思是……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正是!”我肯定道,“袁绍麾下,大致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河北’本土谋士集团,他们更注重长远战略,行事稳健,但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另一派,则是以郭图、审配、逢纪为代表的‘颍川’及外来谋士集团,他们更懂得揣摩袁绍的心意,也更急于建功立业,巩固自身地位。这两派之间,因为政见、性格、以及争夺袁绍的信任,早已是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我拿起貂蝉刚才提到的那份关于审配、逢纪争执的报告:“这绝非孤例。我们安插在邺城和袁军中不同层级的‘眼睛’,都或多或少地反馈过类似的信息。比如,某次军事会议上,田丰提出的持重缓进之策,被郭图以‘怯懦’之名批驳;又比如,前线将领对后方粮草分配不均的抱怨,隐隐指向审配与逢纪的权力斗争;再比如,袁绍的几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虽然年岁尚轻,但各自背后已经隐约站着不同的支持者,为日后的继承权暗流涌动……”这些信息,单独来看,似乎都只是细枝末节,是任何一个庞大政治军事集团都可能存在的内部摩擦。但是,当把它们串联起来,放在袁绍“好谋无断、外宽内忌”的性格背景下,再结合官渡前线这种决定命运的大战背景,这些“细微线索”就如同朽木上的裂纹,预示着大厦将倾的风险。

“袁绍的强大,更像是一种‘数量’上的强大,一种缺乏高效整合、内部充满矛盾的‘虚胖’。”我做出了初步的判断,“他的军队数量庞大,但指挥体系可能因为派系倾轧而效率低下;他的谋士众多,但真正能影响决策的,却未必是最高明的那一个;他的资源丰富,但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可能的贪腐,必然会损耗其效率。”

我回忆起脑海中那些模糊的“历史碎片”——似乎有那么一个场景,袁绍因为内部意见不一,错过了突袭许都的绝佳时机;似乎有那么一个结局,强大的袁绍军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叛逃和内部的崩溃而迅速瓦解……这些碎片如同鬼魅般飘忽,无法抓住,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的判断。我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感觉”,必须找到更多现实的证据来支撑。

“石秀,”我转向他,“接下来,玄镜台的渗透重点,要向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倾斜。我们需要更具体的情报,关于:一,田丰、沮授等‘稳健派’谋士的真实处境和影响力;二,郭图、审配、逢纪等‘急进派’(或者说‘得宠派’)的具体动作,以及他们与前线将领的关系;三:袁军内部,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卒,对于高层内斗的反应和士气影响;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密切关注许攸!此人贪财好利,又与冀州派、颍川派都有瓜葛,性格反复,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石秀郑重地点头:“明白!我会调整人手,重点突破这几个方向。”

“貂蝉,”我又看向她,“继续深挖邺城的人事脉络,特别是袁绍家族内部、以及几大谋士集团之间的恩怨情仇。有时候,私人恩怨和家族利益,往往比所谓的‘公忠体国’更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

貂蝉微微颔首:“妾身明白。会特别留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社交信息和人事调动。”

烛火摇曳,将我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堪舆图上。袁绍那片红色的区域依旧庞大得令人窒息,但此刻在我眼中,它不再是坚不可摧的磐石,而更像是一个外壳坚硬、内部却可能已被蛀空的巨树。

曹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的“弱”是显而易见的。但袁绍的“强”,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脆”。

真正的较量,或许不在于谁的拳头更硬,而在于谁能先一步发现并击中对方的软肋。而玄镜台的任务,就是在这片迷雾重重的信息战场上,为我们的主公刘备,也为我们自己,找到那根能够撬动乾坤的杠杆。

这需要超越表象的洞察力,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更需要敢于质疑“主流”判断的勇气。

“继续分析,”我低声道,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宗,“在最终的决战到来之前,我们必须看清这表象之下的每一个细节。”

夜色,在专注的分析和讨论中,悄然褪去。窗外,已隐隐透出微曦。但对于玄镜台而言,这场无声的战争,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