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423章 静待时机,先盼元直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423章 静待时机,先盼元直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16:32:21 来源:书海阁

返回新野的旅程,比来时感觉要快上许多。尽管一路风尘仆仆,但我精神上的亢奋,却足以抵消身体的疲惫。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卧龙”、“凤雏”、“诸葛亮”、“孔明”、“隆中”这些字眼,以及司马徽先生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和话语。

回到我在新野的简陋府邸,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挥退了上前来服侍的侍从,独自一人坐在书案后,任由思绪在静谧的空气中流淌。

此行鹿门山,收获之丰厚,远超我的预期。不仅仅是拜会了水镜先生这位荆襄名士的领袖人物,更重要的是,确认了那位传说中的“卧龙”的真实身份,以及他隐居的地点。这个信息的价值,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它几乎等同于为我们这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队伍,点亮了一盏无比璀璨的指路明灯。

但是,越是重大的发现,越需要冷静和审慎地处理。

我知道,这个关于诸葛亮的秘密,暂时还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主公刘备。

并非我不信任主公,而是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

主公虽然仁德宽厚,求贤若渴,但他毕竟深受这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对于一个尚未谋面、仅仅凭借“水镜先生推荐”和“常自比管仲乐毅”的隐士,他能有多大的决心和耐心去延请?尤其是,在我们刚刚在新野立足未稳,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贸然去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三顾茅庐”,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蔡瑁等人本就视我们为眼中钉,若是得知主公在新野不安分守己,反而到处寻访“异人”,恐怕又会借题发挥。

更何况,诸葛亮本人的态度也未可知。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显然是在等待时机,择主而事。我们现在寄人篱下,实力弱小,真的符合他心目中“明主”的标准吗?贸然前去,若是被拒之门外,不仅会打击主公的信心,也会让我后续的计划变得更加困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对诸葛亮的期望,并不仅仅是一个辅佐刘备的谋士。我更看重他身上那可能存在的、与我相通的“格物致知”的潜力,以及未来在我推动时代变革计划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一点,是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秘密,哪怕是主公。过早地暴露我对诸葛亮的“特殊兴趣”,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揣测和麻烦。

所以,在面对主公和其他人的询问时,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此次拜访水镜先生,聆听了一番高论,对于荆襄人才分布和天下大势有了更深的了解,“颇有收获”,但具体细节,则含糊其辞,一语带过。主公等人虽有好奇,但见我不多言,加之信任我一贯的稳重,也并未深究。

这个秘密,必须暂时深埋在我的心底,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公之于众(至少是公之于刘备)。

然而,按捺住激动,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在书房的烛光下,我铺开一张空白的绢帛,提笔,却并未立刻书写。脑海中,关于玄镜台的指令,已经清晰地形成。

我需要立刻通过最隐秘的渠道,向负责荆州情报网的锦瑟(貂蝉)下达一道新的密令。

核心内容有二:

其一,立刻调集精干力量,加强对南阳郡,特别是隆中一带的情报渗透与监控。需要掌握诸葛亮(对外身份可能是“诸葛孔明”或某个化名)的日常活动规律、交往人群、兴趣爱好、甚至是他耕作的那片土地的产出情况等等,越详细越好。但必须强调,所有行动,必须在绝对隐秘的前提下进行,以观察和记录为主,严禁任何形式的接触、试探,甚至是一切可能引起目标警觉的行为。我们要像影子一样潜伏在周围,默默地收集信息,绝不能惊动这条“卧龙”。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

其二,继续加大对荆州各方势力动向,尤其是襄阳权力核心(刘表、蔡瑁、蒯越等人)、江夏(刘琦)、以及江东孙权、北方曹操的情报搜集力度。我们需要更全面、更及时地掌握整个棋局的变化,才能判断出何时是请诸葛亮出山的最佳时机。例如,曹操何时可能再次南征?刘表身体状况如何?二子之争何时会激化?这些都可能成为促使诸葛亮做出决断的关键外部因素。

这道密令,关系重大,必须以最高密级传递,确保万无一失。我相信锦瑟的能力,她一定能理解我的意图,并完美地执行。

下达完指令,我将那张空白的绢帛投入烛火中,看着它化为灰烬。心中的一块石头,暂时落了地。有了玄镜台这张无声之网的监控,我就能时刻掌握隆中的动态,不至于错过任何重要的变化。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等待一个能将诸葛亮顺理成章地引入我们视线的人。

而这个人选,在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徐庶,徐元直!

我的思绪,再次飘向了这位分别已久的朋友。当初在颍川初遇,与我一同经历了黄巾之乱的生死考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虽因故分别,但他那过人的才智、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重情重义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根据之前玄镜台零星传回的消息,徐庶在离开我之后,似乎是返回了荆州一带游学,并与当地士人多有交往。算算时间,他也该有所成就,或者至少,对荆州的人才圈子了如指掌了。

更重要的是,司马徽先生亲口说过,徐元直是少数几个真正理解和欣赏诸葛亮才华的人之一!他们是好友!

这是一个何其关键的信息!

如果能等到徐庶回归,以他的身份和与诸葛亮的关系,由他来向主公举荐诸葛亮,那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既符合情理,也避免了由我这个“外来者”直接点名可能带来的突兀和猜忌。

而且,徐庶本人的才智,也正是我目前急需的。他既有谋略,又懂剑术(虽然他极力隐藏),更重要的是,他了解荆州,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各方势力。有他相助,无论是处理新野的日常事务,还是应对来自襄阳的压力,我都会轻松许多。他将是我明面上最得力的助手,可以分担我相当一部分精力,让我能更专注于那些幕后的、核心的事务。

一想到徐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期待。这位故友,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我相信,不会太久了。这乱世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会将所有不甘沉寂的人,都卷入其中。以元直的才华和抱负,他绝不会永远沉寂下去。

或许,我应该让玄镜台也留意一下徐庶的行踪?不,暂时不必。刻意寻找,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我相信缘分,也相信他会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在某个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新野,出现在主公的面前。

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同时做好一切准备。

一方面,继续发展新野的实力,无论是屯田、练兵,还是秘密进行的工坊建设和崇文馆的文化传播,都要稳步推进。只有我们自身强大了,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密切关注荆州内外的局势变化,通过玄镜台这张网,洞察先机,规避风险,寻找机会。

而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不因发现“卧龙”而急躁冒进,也不因眼前的困难而气馁退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等待那个属于我们的“东风”。

夜色渐深,烛火摇曳。

我将心中的激动与澎湃,连同那份关于卧龙的秘密,一同锁进了内心最深处。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也更加坚定的期待。

静待时机,先盼元直。

我相信,当故人重逢之日,便是卧龙出山之时,不远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