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 > 第422章 科举的功劳

【首先是政治方面。

李治在继位之后,国政方向上依旧按照老爹那时候的方向来。

同时,因为在贞观末期对辽东的大规模作战,对百姓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以至于出现了民变。

为了安抚百姓,缓和阶级矛盾,李治停止了对高句丽的作战,并且停止了很多的土木工程建设。

同时还下令将官府,权贵占的土地归还给百姓。

在用人方面,前期重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李世民留下的辅政大臣,后面则逐渐亲自提拔了一批人,这些人里有很多都是历史上着名的能臣贤臣。

所以,在识人用人方面,李治做的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武则天。】

...

“可恶,啥意思?朕的能力,还用怀疑吗?”武周武则天沉着脸,很不满。

...

唐高宗李治又咳嗽了两声,显得很是尴尬。

...

【当然,这里不是质疑武则天的能力,懂的都懂!

另外,在永徽三年,华夏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最系统的律法典籍《唐律疏议》编成了,这是一部对华夏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的法律着作。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相对十分清明,律法公正,整体的犯罪率也比较低,属于华夏古代比较优秀的时期。

那李治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重新确立科举制度,完善,增加科举制度的规则,推动了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李治在位期间的多名宰相,都是通过了科举考试,有功名在身的,同时李治也刻意的提拔了一批科举出身的官员。

有的人或许会跳出来说,唐朝的科举也是个空架子,朝廷的官员大多还是门荫入仕的。

对此,我只想说,下楼的时候干嘛要走楼梯呢?咋不从窗台上走,多快啊!

你修路的时候,碰到陡坡别弯弯绕绕的修上去啊,直接迎着坡修啊,多节省路程和材料啊。】

...

“嘿嘿,跳窗台,那不的摔断腿啊?”

魏武帝曹操嘿嘿一笑,说道。

...

【这里,我又想怼一下那些广吹了,整天吹什么杨广开创了科举,功在千秋,但因为动了世家的利益,被世家搞翻了。

简直笑死人了。

事实上,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科举萌芽于南北朝。

隋文帝杨坚开创,正式的成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唐朝对其进行重大完善和推动,成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真正的制度。

在宋朝彻底成为绝对主流,在明清达到巅峰。

至于史书中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就搞不明白,这里面哪里写了开创科举四个字?

还功在千秋,得罪世家被搞翻,扯淡!

窦建德,翟让等人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隋炀帝也不过就是和后面的其他帝王一样,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一把,确实能得一些功劳而已。

况且,即便是这一句设置进士科,不少的史学家也表示怀疑呢?

因为这句话出自唐朝的史料,但同样也有唐朝史料说是唐朝设置的进士科,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矛盾的记录。

只不过,主流学界选择了相信前者而已。

但即便是相信隋朝设置进士科的学者,也都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开皇七年设置的,也就是隋文帝时期,一派认为是大业年间,这才是隋炀帝时期。

但是一些相信唐朝设置进士科的学者,则是去寻找了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诏书史料,在其中提到科举的地方,有其他科目名称,但就是没发现提到进士科三个字。

所以,广吹们可千万别再吹了,现在人们大多还是认为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主流学界目前也没改变这个说法,但是有力的证据是真的没找到。

要是再吹什么隋炀帝开创科举,功在千秋,引起主流学界的注意,到时候抽时间深入研究,说不定隋炀帝的这份功劳都要被主流学界给锤掉了!】

...

“混账,混账,朕...哪里是吹的?”

隋炀帝气得面色发红!

...

【另外,那些吹捧隋炀帝的人,只怕好多都不明白进士科是个什么意思?

怕不是都是以为跟后来的进士考试一样?

事实上,两者有本质的差别。

科举科举,其本来的意思是分科察举的意思,就像汉朝的举孝廉,举茂才一样,都是选拔官吏,但是考察的侧重点和方向不一样。

所以,所谓的进士科,就是现在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这些科目一样的,是一个考试科目,主要考的是时政,策论一类的知识。

同样的科目还有很多,比如明经科,就是考什么四书五经,论语之类的。

还有明算科,就是考数学的,明法科,考法律的,其他的还有什么秀才,俊士,明字,一史,开元礼等等好多科目,最多的时候,几乎有超过一百种不同的科目。

甚至还出现过道举,也就是考道家经典的。

当然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科目,叫做武举,是武则天设置的,用来选拔武将的。这个武举被很多人认为是很好的一个科目,只是后面越来越没落了。

这些科目,都是朝廷为了选拔不同能力的人才所设置的。

而现代人所熟知的进士呢?

则是一种级别的称呼。

包括秀才也变成了级别的称呼,这两个再加上一个举人,就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科举三大级别。

先考中秀才,再考中举人,最后考中进士,进士里面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了。

至于为啥科目名称演变成了级别名称?

那是因为在唐朝时,进士科最受重视的一科,考中的人,授予的官职也更加的重要,所以报名参加的人非常多。

因此,逐渐演变之下,到了宋朝,就干脆废除了其他所有的科目,只保留进士科,所以最后能高中的,就被称为了进士。

秀才则是因为唐朝的秀才科考核太严格,要求太高了,录取率超低,所以后来没什么人报考,慢慢就干脆裁撤了。

秀才也慢慢变成了一种对读书人的称呼,最后成为了功名的级别称呼。

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人,一说起科举就是持有完全否定态度,说什么只会拿着个《论语》在那里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又说什么八股文害死人。

那要么就是什么都不懂,跟着别人乱喊,要么就是明明懂,非要别有用心的瞎扯淡。

很显然,从上面的那些科目来看,古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覆盖面是很全面的,跟现在的大学分专业学习差不多。

最多不过就是因为古代的整体的科技水平不及现代,所以没有什么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科技科目罢了。

即便是宋朝时期只剩下进士科,但也将原本的其他科目的一些考试内容给容纳进来了,同样是什么四书五经,时政经济,律法算术都是有所涉及的。

也就是到了清朝,爱新觉罗家为了愚民,才彻底搞成了整天就知道之乎者也,其他干啥啥也不行的样子了。

同样,所谓的朱元璋搞八股文害死人,也是一样。

朱元璋搞的八股文,只是一种写文章的格式,虽然造成了写文章的一定难度,但并不限制意思的表达。

而且最重要的是,八股文格式只是用在经学考试这一个项目上,其他的策论,时政等等,该咋样还是咋样。

所谓的八股文禁锢思想,那纯属背了满清禁锢思想的锅。】

...

“他娘的,这些狗鞑子,等朕的全新火器出炉,朕就来屠你们!”

朱元璋气得破口大骂道。

...

“这个好,今天的内容很好,要是再说得更细一些就好了,你们都赶紧记下来,回头咱们可得好好研究一下!”曹操目光灼灼的盯着天幕说道。

...

【所以说,咱们就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咋就功在千秋了?

别的人呢?

要真说谁对科举发展的功劳最大,我也不好说到底是哪个帝王,但我想唐高祖李渊最少应该比隋炀帝大。

因为现代的学者们认为,科举制度的真正确立,应该要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点,就是最重要的允许“投牒自进”,也就是考生自己就能报名,不需要经过权贵公卿官员的推荐。

所以,有的学者说汉朝就有秀才考试,明经考试,科举开创应该算在汉朝,但这并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

“投牒自进”就是科举和察举的最大区别!

而这就是唐高祖李渊规定的。

在隋朝时期,想要参加科举,必须要由官员的推荐信才能报名。

所以,说杨广设置进士科就是开创科举,功在千秋,那唐高祖李渊那岂不是功在万载了?】

...

“哈哈哈,哈哈哈,没有没有,只是小小的增加一点,算有一份功劳就行了。”

唐高祖李渊终于是哈哈大笑了起来,今天的视频,着实是把他气得不轻,感觉脑袋都快要炸裂了。

...

“可恶,可恶!都说了多少次了,现在又来重复,废话一大片,没完没了是吗?”

隋炀帝杨广看到李渊那得意的样子,那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现在就去把李渊抓过来一顿毒打。

不过,他也就只是想想而已了。

现在,他最头疼的是怎么从江都回去呢,虽然宇文化及等人被他处理了,但是骁果军现在的军心很不好。

还有那些窦建德,李密,杜伏威等人也是虎视眈眈。

要不是因为天幕曝光了李唐最终将夺得江山,所以这些农民军领袖现在隐隐将矛头全都对准了李渊,他怕是早就要玩完了。

但是,虽然李家现在隐隐被全天下所有势力针对,想要一起先干掉李家,但同样,也有无数的英豪,百姓同样也想去跟着李家混呢。

...

【第二个特点,就是严格以考试结果来决定去留,第三个特点,定期举行!

所以,虽然主流认为隋朝开创科举,但同样主流也认为,真正成为一种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在唐朝!当然,虽然唐朝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为选官制度,并且唐朝的皇帝都在持续的打压世家,让世家的实力越来越弱。

但是有句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世家虽然被打压得厉害,无法阻止科举制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但他们还是通过了各种手段去影响科举的结果。

就比如虽然考生有很多寒门平民,但主考官,阅卷人一般都是朝廷大员,贵族世家出身,所以可以控制考试结果。

所以时常容易出现,还没考试呢,状元是谁就已经确定了,还有榜单前列,基本也可以控制。

科举制度本来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垄断上层而出现的,现在世家没办法明面上阻止,却暗地里搞这些试图控制科举。

因此,历代的皇帝都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就比如武则天发明了糊名制度,就是将考卷上考生的个人信息遮盖住,等阅卷完成之后,再打开封印,以此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当然武则天创造的这个方法,主要是用在吏部考核官吏上面,没有正式成为科举的规则,这是到宋朝时期,才被硬性规定为科举规则的。

当然,糊住名字,虽然是增加了阅卷人辨认考生身份的难度,但依旧还是有方法的,就比如通过字迹来分辨考生身份,又或者假装没注意在考卷上留下一些提前约定好的墨点之类的。

毕竟很多贵族世家的子弟在平时就经常有机会和高层官员交流,辨认字迹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后面又出现了所有考卷必须由一批人专门进行誊抄一遍之后,再交给阅卷人考核。

又比如一些主考官提前给自己的门人弟子搞提醒,让他们在答卷之中找机会写下某一些特定的话语。

这样阅卷人看到这句话之后,虽然不一定知道具体是哪个人,但肯定是自己的门人弟子,然后就给到更高的评价。

当然,这样的方法,已经是明晃晃的科举舞弊了,所以历代朝廷也都在想着各种方法去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作弊,暗箱操作的事情,在任何时候都很难说完全杜绝。

宋朝,明朝,清朝都出现过科场舞弊的情况,甚至就连现在的高考也一样。

所以,即便是唐朝时期的科举经常被世家控制,但不能否认,唐朝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关于作弊衍生出来的故事,那就有很多了。

最出名的当属那唐末农民军领袖,冲天大魔王,世家终结者黄巢了。

黄巢参加过三次科举,都没考上,至于到底是他能力不足,还是有暗箱操作导致考不上,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是当时政治**,世家彻底的把持了科举,科举也从以前的有不小比例的寒门平民能上榜,变成了几乎只有世家子弟才能上榜。

而黄巢就是被这个情况给气炸了,毕竟他从小被称为神童。

据说,他在第三次的时候,放弃了文试,去选择了武举,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夺魁,本来按照规矩应该就是武状元了。

结果唐僖宗见他长得丑,就把他给刷掉了,于是黄巢愤怒的写下了一首诗,然后离开了长安。

这事,我也不知道是野史还是正史。

反正那首诗肯定是真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所以,在下一次再来到长安的时候,黄巢拿着他的大刀,踏尽了天阶的公卿骨!将大量的世家从**上消灭了。

因此,现在很多网友说,宋朝的科举能成为绝对的主流,得感谢黄巢!】

...

唐朝,五姓七望的人都傻眼了。

...

李世民默然不语。

...

赵匡胤道:“说起来也是,黄巢的确消灭了很多世家,不过世家衰落也是大势所趋。”

...

“好大的杀气啊!这黄巢!”汉高祖刘邦啧啧道。

...

“可恶,那唐僖宗是个傻子吗?只要是人才就行,你管他长得丑不丑啊,又不用天天看,况且你还是个男人,那么在意男人的长相干什么?简直是祸害我大唐啊。”

武则天十分生气的说道。

她这一说话,台下的大臣们懵了。

各朝代的观众也有点懵,你不是武周的皇帝吗?我大唐怎么说得这么顺嘴!

...

“混账?朕很丑吗?可恶,等朕砍死你们!”大魔王黄巢气炸了。

...

【另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人,那就是在明朝中期,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也叫唐伯虎哦。

但他也被很多人称为超级倒霉蛋。

这唐伯虎的祖先就是那个死了都还在骂李靖的唐俭。

到明朝时期,其祖唐泰是兵部车驾主事(正六品),但是被大明战神朱祁镇给坑死在了土木堡。

到唐伯虎父亲这一代,只能靠着做点生意维持了,但好在是衣食无忧。唐伯虎也是很小就颇有才名,16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苏州府府学,震惊很很多人。

他开始变得目空一切,但是很快,他的父母,妻儿,妹妹在一两年内接连病死,搞得唐伯虎整个人都崩溃了,整天醉生梦死。

后来在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劝说下,才醒悟过来。

于是,28岁的唐伯虎去参加录科考试,结果因为考试期间去狎妓,被主考官厌恶要把他刷掉,但苏州知府以及很多名士爱惜他的才能,求情,才让主考官网开一面。

{明朝考试级别分为四个级别:

院试(地方级,合格者叫做童生,中等成绩叫做秀才,一二等成绩叫做录科),

乡试(省级,取得录科的才能报考,考中的就叫做举人了,第一名就是解元。)

会试(国家级,去京城考,举人才能报名,合格就叫贡生,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国家最高级,考中的就是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

弘治十一年,29岁的唐伯虎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了第一,夺得解元。

这下子,唐伯虎又开始飘了起来,整天的在欢乐场流连,好多朋友都劝他悠着点,但他也不听。

30岁,唐伯虎去京城参加会试,路上碰到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徐经。

于是,他又开始倒霉了。

这徐经也欣赏唐伯虎的才华,整天带着他吃喝玩乐,被唐伯虎引为知己。

但唐伯虎又开始飘了,在京城和徐经那整天是招摇过市,到处参加聚会,拜访名流等等。

在考试过后,唐伯虎也是到处说自己肯定中会元。

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唐伯虎被举报了,然后言官华昶就把这件事捅到了皇帝面前,说程敏政涉嫌科考舞弊!

于是弘治皇帝就派人去查,结果这一查,就搞出了一次奇葩的着名的“弘治春闱案”。

为啥奇葩呢?

因为整个案件就是个稀里糊涂的。

皇帝派人去查考卷,结果发现程敏政选中的名单里,根本就没有徐经和唐伯虎,

这下,华昶就进去了。

于是很多官员就站出来挺华昶,说别人是言官,这件事外面传得风风雨雨的,举报也是职责所在,怎么能因为这件事就被处罚呢。

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说,他当过主考官,感觉在这次考试里程敏政的六处行为就不合理,肯定有问题,要求严查程敏政。

好几个官员也都站出来表示附议,同时礼部也只是给出一个不知道有没有作弊,无法判断的答案。

最终这件事扯来扯去的,搞成了三堂会审。

程敏政反正就是说,我要是作弊,我为什么不选他们?

这个解释,让其他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但徐经却是几次翻供,刚开始说没作弊,后来说给程敏政送钱了,但只是见面礼,最后又翻供说没送钱,是被屈打成招的。

而唐伯虎则是说,送了一小块金子(或者银子),数量很小,只是因为自己的老师要出使安南国,他写了送别的文章,请求程敏政帮忙做个序言,就是象征性给点润笔费而已。

同时,当时还有两个情况,一是唐伯虎和徐经在拜访程敏政的时候,程敏政还并未被任命为主考官。

二是当初程敏政出了一道非常难的考题,其他考生在考试后都是十分沮丧,唯有徐经和唐伯虎觉得回答得非常好。

最终审理过后,朝廷认定,科考舞弊没有实质证据。

但是程敏政随便收钱,不知道避嫌,导致搞出这么大的非议,罢官回家养老。

言官华昶没有切实证据乱举报,降级!

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瞎判断,降级!

徐经,唐伯虎攀附权贵,取消功名,终身不许参加科举,贬为小吏(没得官当了。)。

然后倒霉的唐伯虎也不屑去当小吏,就直接辞职,回家,新娶的老婆闹,离婚了。

之后他靠着买画混日子,但很多画家据说都是活着的时候,作品不值钱,死了之后,作品天价。

唐伯虎就是这样的。

再后来,宁王准备造反,于是到处搜罗人才,听说唐伯虎很有才华,而且过得很不好,就招募了唐伯虎。

唐伯虎本来以为自己要转运了,欣然就跑去投靠了宁王,结果去了才发现,宁王这家伙居然是想要造反。

于是,他只能学永乐大帝朱棣那样,整天的装疯卖傻,最终搞得宁王很烦,把他赶走了。

如此也就躲过了一场死劫。

最后,活了五十四岁。

不过说实在的,这次科考舞弊案,也不能完全算是唐伯虎倒霉,主要还是因为狂傲引来了祸端。

至于唐伯虎到底有没有作弊,到现在学界也没个定论,

有的人认为是有人在借机搞程敏政,想要顶替他的位置,在相关史料里有提到想搞他的人。

也有人觉得是真有作弊,理由是程敏政非常欣赏唐伯虎,而且在唐伯虎将那道难题回答得很好的情况下,居然没有选中他。

堂堂超级大才子,不说名列前茅,怎么连上个贡生榜都不行呢?

但同样,这个理由也有一个完全相反的疑惑,就是真要是勾连作弊,又不选他们,图啥呢?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有人出手,更改了当时的某些证据,比如,或许两人本来在程敏政所看中的名单之中,但被人拿出来了。

目的是为了帮程敏政等人。

因为科考舞弊一旦坐实,程敏政,唐伯虎,徐经这些人就必死无疑了。

而这个人,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内阁之一,也是当届主考官之一的李东阳。

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测,整个这件事就是一个糊涂账,没有其他证据,真的很难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