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236章 诡异噩梦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第236章 诡异噩梦

作者:终南九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6:43:48 来源:书海阁

在重庆奢崇明的皇宫密室之内,奢崇明正与一人会面。

他神色凝重地开口询问道:“青山先生,如今寡人已收到十八家土司的回信,他们都愿意出兵相助。

寡人仔细统计过,如此一来,寡人麾下兵马将近十万之众,与成都的明庭官兵人数大致相当。

至于贵州的安邦彦,寡人也已派人送信过去,想来不久后他也会举兵起事。

到时,明庭官兵势必得分兵增援贵州,如此寡人所面临的压力便能有所减轻。

只是,你们是不是也该有所行动了?”

被称作青山先生的中年文士,轻抚胡须,面带微笑地说道:“梁王但请放心,我们的人早已着手安排妥当了。

不出意外的话,要不了多久,明庭官兵就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到那时,江宁未必还能稳坐四川。

一旦江宁离开四川,他手下的京营将士便会群龙无首。

至于秦良玉,她仅有区区三万人马,根本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待那时,梁王便可轻而易举地将四川纳入囊中。”

奢崇明闻言,满意地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寡人就多谢青山先生了。”

被称为青山先生的中年文士笑着回应道:“我等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梁王不必如此多礼。

那江宁在朝堂之上屡屡与我等作对,手段更是斩尽杀绝,我等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要此次釜底抽薪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纵然他江宁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说罢,两人对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

此刻,京城之中,整个朝廷上下一片繁忙景象。

朱由校下旨再开恩科,各地的文武举子听闻此消息,无不激动万分。

要知道,以往大明每三年才举办一次科举大考,即便新皇登基,通常也只在登基当年开设恩科。

然而如今,皇上去年已经开设一次恩科,没想到会第二年便又开设恩科,这无疑给天下学子们增添了一次入朝为官的宝贵机会,不必再苦等三年。

于是,所有文武学子纷纷收拾行装,告别家人,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准备迎接这场恩科大考。

…………

与此同时,朱由校正式启动了重修三大殿的工程。

除了招募部分宫外的工匠,其余劳力大多选用宫中侍卫以及太监。

朱由校不仅给他们发放工钱,还亲自到场监督工程进展。

自万历二十五年遭大火焚毁后,三大殿终于浩浩荡荡地开始全面重建。

原本朱由校因财政紧张,本打算缩小三大殿的重建规模。

然而,如今凭借大明商会的分红以及售卖股份所得大把银子,朱由校手头阔绰起来了。

便决定按照永乐年间的标准重修三大殿。

对于此次重修工程,向来节俭出名的户部尚书郭老抠,竟罕见地从户部拨出二百万两白银。

这一举动,让朱由校一度怀疑郭老抠是不是吃错了药,再三确认后,才放心收下这二百万两银子。

……………

与此同时,五军都督府前军左都督英国公张维贤,内阁大学士薛国观,亲赴山西,负责安置裁撤下来的卫所兵,并着手安排无田百姓的分田事宜,同时借机大力推广番薯、玉米、土豆等新型作物。

而五军都督府陈策也奉旨巡视九边各镇,此时也已领兵两万离开京城。

如此一来,五军都督府仅剩下沈有容和定远侯邓文明坐镇。

此次恩科文举,由内阁首辅孙承宗担任主考官,督察院左都御使温体仁和礼部右侍郎官应震担任副考官。

至于恩科武举,则由内阁次辅袁可立担任主考官,五军都督府的沈有容和邓文明担任副考官。

此时的大明京城热闹非凡,街上行人川流不息,入京赶考的学子更是人山人海。

就在这时,一名身插黄旗、背着竹筒的骑兵疾驰进入京城。

围观的百姓见状,纷纷自觉让开道路。

只见这名骑兵一边策马狂奔,一边高声呼喊:“大捷!

大捷!

成都大捷!”

随后一路飞奔至午门之外,才从马上跌落下来。

午门之外的腾骧四卫士兵见状,赶忙上前将他扶起,随后派人进宫通报。

朱由校得知消息后,立刻让方孝忠将此人带到御书房,同时紧急召集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的大臣们前来议事。

不多时,内阁、八部、五军都督府等一众重臣齐聚御书房,纷纷看向手捧捷报的士兵,迫不及待地询问战况。

只见这名士兵神情激动,大声说道:“江大人率领大军在成都城外一举击溃叛军,斩首两万余人!

随后派兵乘胜追击,与石柱总兵秦良玉会合,将败逃的一万叛军尽数歼灭。

同时,还抓获了叛贼奢崇明之子奢寅及其叔父奢南安!”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众人无不激动万分,就连朱由校也兴奋得拍手叫好。

原本他还担忧江宁缺乏领兵经验,进入四川后可能会遭遇挫折,没想到这江兄竟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惊喜。随后,朱由校当场重赏了这名传令骑兵,接着又命人将这捷报报天下。

并且要求在《天启时报》上大书特书朝廷大军一到四川,便成功剿灭叛军三万余人的辉煌战绩。

至于江宁举荐秦邦屏为四川副总兵、秦良玉为五军都督府后军左都督的奏折,在两天后送达京城。

朱由校看到奏折,二话没说,当即御笔一挥,批准了这一奏请。

随后,他责令司礼监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火速将任命文书送往四川。

……………

此刻,在京城邹元标府邸之中,左光斗和李邦华分坐在两旁,看着面色阴沉如水的邹元标,二人皆默不作声,静静地陪着。

过了片刻,邹元标站起身来,在厅中来回踱步,开口问道:“共之,江南那边最近可有消息传来?”

左光斗闻言,无奈地摇了摇头,答道:“恩师,自年后江南那边便没了任何消息,弟子对此也深感疑惑。”

李邦华接着开口询问:“恩师,弟子见您面色忧虑,莫不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邹元标神色凝重,沉声说道:“老夫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如今恩科即将开考,各地学子纷纷奔赴京城。

五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张维贤和内阁薛阁老赶赴山西,为无田百姓分配田地,并趁机推广新型农作物。

江宁又在四川成都打了一场大胜仗。

眼下,天津、通州以及山东登莱三处港口与倭国、朝鲜、琉球等国商贸往来频繁,港口之上整日人潮涌动,国库收入与日俱增。

南方沿海的水师大力打击走私船只与货物。

如此种种,大明从上到下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这种发展无疑是在动摇江南东林士绅的根基。

按常理他们应该坐不住了才对,可为何至今毫无动静?

难道他们已然有所行动,只是我们还蒙在鼓里?”

听到邹元标的这番话,左光斗和李邦华也陷入了沉思。

如今大明的形势一片向好,然而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对江南东林党人利益的冲击不言而喻,可他们却未收到任何相关风声。

片刻之后,邹元标开口吩咐道:“共之、孟暗,你二人接下来要多留意江南那边的动静。”

二人听闻,赶忙点头称是。

邹元标眉头依旧紧锁,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

对于京城发生的诸多变化,江宁自然了如指掌,不禁心生感慨。

对于个人,银子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银子却是寸步难行。

对一个国家来讲,银子就是万能的,如今朝廷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大动作,归根结底是国库充盈。

否则国库空虚,一次性推行这么多政策,只会加速大明的衰败。

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整个大明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当天晚上,江宁难得睡了个安稳觉。

然而,在睡梦中,他却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梦境。

江宁恍惚间发现自己站在午门之外,隐隐听到皇宫内传来阵阵哭声。

他心中一惊,赶忙朝着皇宫内奔去。

来到冬暖阁外,只见所有侍卫和太监都纷纷跪倒在地,抱头痛哭。

江宁心急如焚,急忙推门进入大殿。

刚一踏入大殿,江宁只觉眼前一黑,差点当场晕倒。

只见朱由校面色惨白如纸,虚弱地躺在床上。

身旁跪着皇后张嫣、魏忠贤、方正化以及信王朱由检,几人早已哭得泪眼模糊,泣不成声。

朱由校瞧见江宁的到来,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颤颤巍巍地伸出手。

江宁见状,赶忙冲上前去,紧紧握住朱由校的手,整个人止不住地浑身颤抖,泪如雨下。

喉咙像被什么哽住了一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朱由校用那虚弱的目光看着江宁,缓缓说道:“江兄,你瘦了……这么长的时间,辛苦你了……

你一定要多吃饭,保重自己的身体啊……朕如今,大限将至……

临去之际,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你……当初让你入朝为官,本想着你我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定能中兴大明……

可如今,朕要食言了……还望江兄不要怪罪……”

说完,朱由校又将信王朱由检唤到床前,脸上挤出一丝微笑,说道:“五弟,还记得皇兄登基之时,你问皇兄‘皇上是个什么官,你可以当吗’?

当年皇兄就告诉你,这个皇帝,皇兄当几年之后,便让你来当。

不曾想,一语成谶……如今,皇兄就要走了……吾弟当为尧舜,这大明的江山以后就是你的了……

江宁和忠贤可堪大用,中宫贤良淑德,还望五弟善待他们……”

话罢,朱由校缓缓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随后面带微笑,渐渐没了动静。

江宁见状,顿时状若疯癫,口中不停地念叨着:“怎么会这样?

怎么会这样……”他一把抓起身旁的方正化,神情激动得近乎失控,大声质问道:“方公公,皇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只见方正化哭得死去活来,几乎要背过气去,哽咽着说道:“皇上……上个月在御花园乘船游玩的时候,不慎落入水中……

之后虽经太医全力诊治,却已然病入膏肓……如今,终究是不行了……”

话刚说完,方正化便当场哭的昏死过去。

江宁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一般,愣在当场。

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自己费尽心思,机关算尽,一心为大明谋划未来,朱由校怎么就会如此英年早逝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