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52章 武举正式开始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第52章 武举正式开始

作者:终南九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6:43:48 来源:书海阁

随着江宁连杀几人立威,在场士兵无不胆战心惊,纷纷僵立原地,不敢挪动分毫。

魏中平被杀后,一同前来的其他两名将领更是吓得不敢吱声。

江宁目光扫向其中一人,厉声道:“现在立马去给我把所有人叫来!”

那名将领面露难色,嗫嚅道:“启禀大人,如今有一部分兄弟被安排去种地了,还有一部分兄弟都到各家勋贵府上做工去了,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全部聚集。”

江宁顿时气得冷笑,堂堂京营,本是拱卫大明京师的力量,如今却种地的种地,做工的做工,这要是传出去,还不得贻笑大方。

随后他转头吩咐那将领:“现在你就去英国公府、定国公府,把两位国公给本官请来!”

那将领还欲辩解几句,瞥见江宁眼中那仿佛能杀人的目光,顿时一个字都不敢吐露,赶忙拱手作揖,匆匆离去。

半个时辰后,身着蟒袍的朱纯臣脚步匆匆地赶来。

他瞧见坐在聚将台上的江宁,又将目光投向挂在竹竿上的三颗首级,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冷冷地质问江宁:“江宁,谁给你这般大的胆子,竟敢擅闯京营斩杀将领?

今日若不给本国公一个交代,老夫定要到皇上面前参你一本!”

江宁神色平静,淡淡说道:“成国公先别急,等人都到齐了再说话不迟。”

朱纯臣不屑地冷哼一声,“哼,那好,本国公就在这儿等着,倒要瞧瞧你还能耍出什么花样来!”

不一会儿,英国公张维贤与定国公徐希便匆匆赶到。

二人跑得满头大汗,一到现场,就瞧见坐在聚将台上的江宁,那高悬着的人头,还有一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的朱纯臣。

徐希生性向来谨小慎微,此刻被眼前场景吓得呆若木鸡,紧闭着嘴,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张维贤神色还算平静,看向江宁,开口问道:“江大人,这究竟是何情况呀?”

江宁站起身,拱手作揖道:“下官见过英国公、定国公。

下官今日前来京营巡查,不曾想竟看到京营军纪涣散,士兵懒惰成性。

故而擂鼓聚将,哪晓得三通鼓响之后,只聚集了区区几百人。

至于那挂起来的三颗人头,乃是京营的三个参将,他们竟敢聚众闹事,如今已被本官军法处置。”

听到这儿,张维贤神色顿时凝重起来。一旁的朱纯臣站起身,冷冷说道:“江宁,未得皇命,你竟敢擅自斩杀京营将领?

如今定国公、英国公都在,你今日必须给个交代,不然本国公跟你没完!”

随后,江宁从容走下台,从怀中掏出朱由校赐给自己的金牌,笑着说道:“成国公,下官奉旨办事,有先斩后奏之权。”

见江宁亮出皇上御赐金牌,成国公朱纯臣脸色瞬间大变,态度180度转弯。

他赶忙凑上前,双手递回金牌,小心翼翼地放回江宁怀中,满脸堆笑:“江大人,您瞧这闹的。

有什么吩咐,您直说便是。”

江宁笑着说道:“成国公如此识大体,本官甚感欣慰。

既然三位国公都到齐了,那就擂鼓聚将吧。”

听到江宁还要擂鼓聚将,成国公朱纯臣顿时脸色十分难看。

一旁的张维贤和徐希虽说早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此刻也不禁脸色发白。

眼见三人面露难色,江宁笑着说道:“既然三位国公有难处,那便算了吧。

不过本官来是通知一声,恩科武举将在京营举行,还望三位国公配合一下。”

听到这话,朱纯臣赶忙赔笑应道:“一定一定!”

张维贤和徐希神情复杂地瞥了江宁一眼,缓缓点头。

两人心里都清楚,江宁这是要对京营动手整顿了,而他背后站着皇帝。

为了家族的前途,他们已然上了江宁这条“贼船”,只能无奈认下,只盼到时候皇帝能看在他们配合的份上,对两家从轻发落。

就在这时,田尔耕带着两千锦衣卫以及腾骧四卫调来的五千士兵已然赶到,浩浩荡荡地进入京营之中。

江宁见状,笑着对三位国公说道:“三位国公,那下官便开始着手准备了。

三位要是没什么事,就先去忙吧。”

朱纯臣赶忙满脸堆笑地回应:“那就全交给江大人了。”

随后,三人起身告辞离开。

朱纯臣急忙找来几名将领,在他们耳边小声叮嘱了几句,便脚步匆匆地离去。

张维贤和徐希则神色复杂地望向江宁,江宁转过头,对着二人露出一个微笑,轻轻点了点头,示意二人放心,二人才转身离开。

随后,那些京营士兵开始稀稀拉拉地收拾东西,在几名将领的带领下,慢悠悠地离开。

此刻,这座大营已被锦衣卫和腾骧四卫全盘接手。

京营设有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

可这仅仅只是其中一座营寨,整个京营号称十几万人马,实际上至少有一半是虚报的人数,都被各级将领吃了空饷。剩下的一半,要么老弱病残,要么被勋贵们拉去府上做工,或是出城种地,算下来真正能调用的,满打满算也就三五万人。

在这仅剩的三五万人里,江宁估计,要是能找出5000具备战力的士兵,那便是成祖永乐爷在天庇佑,实属万幸了。

随后,依照江宁的安排,2000名锦衣卫与五千腾骧四卫的士兵,热火朝天地开始清理大营。

果然人多力量大,仅仅半天时间,原本杂乱不堪的大营就被整理得差不多了。

之后,江宁又仔细叮嘱了一番后续事宜,才转身返回锦衣卫镇抚司衙门。

三天后,武举恩科就要正式开考了。

前来参加考试的举子们纷纷来到京郊大营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江宁、袁可立和李邦华站在大营门口,望着这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的场景。

此时,整座大营由腾骧四卫的5000名士兵严密防守,2000名锦衣卫则负责维持考场内的秩序。

在考生队伍里,有出身寒门的年轻少年,满脸朝气,难掩紧张与期待。

也有家境富裕的中年子弟,身着华服,神色间透着自信。

还有身披铠甲的军中将领,身姿笔挺,气势不凡。

看着这众多的考生,袁可立面带微笑,轻轻捋着胡须,感慨道:“老夫觉着,此次恩科武举,必定能为我大明选拔出不少军中良才啊。”

李邦华在一旁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而江宁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默不作声 。

武举恩科不像文举检查那般严格,考生本就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兵器。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妄图夹带违规物品蒙混过关,全被锦衣卫揪了出来。

这些人在大营门口又哭又闹,不愿接受处置。

直到锦衣卫将寒光闪闪的绣春刀拔出鞘,他们一个个才瞬间闭上了嘴,满心懊悔。

江宁见状,不禁感慨道:“无论什么时代,都从来不缺投机取巧的人啊。”

考生们陆续入场完毕后,江宁、李邦华和袁可立三人一同登上了聚将台。

袁可立抬起手,轻轻一挥,刹那间,台下一众考生全都安静了下来。

接着,袁可立面带微笑,朗声道:“老夫乃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次辅,兼任刑部尚书袁可立,是此次恩科武举副主考官。

这时,江宁向前一步,开口说道:“本官乃锦衣卫指挥使江宁,担任此次恩科武举主考官。”

紧接着,李邦华也站出来,说道:“老夫是兵部左侍郎李邦华,出任此次恩科武举的副主考官。”

随后,江宁面带笑容,恭敬地说道:“袁阁老,您身为内阁次辅,是朝中前辈,就请您给所有学子讲几句,为他们指点一二吧。”

袁可立微笑着点头应允,面向台下,开口说道:“诸位学子,你们来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齐聚于此参加此次恩科武举。

在此,老夫先代皇上,向诸位的到来表示感谢。

古语有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全力以赴,认真应考,为自己谋一个好前程,也能光宗耀祖。

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辜负了自己的努力与抱负 。”

这时,一众学子纷纷抱拳行礼,齐声说道:“谨记袁阁老训示!”

洪亮的声音在大营上空回荡,他们神色庄重,眼神中满是对这场考试的期待与决心,以及对袁可立教诲的敬重。

这时,江宁快步上前,高声宣布:“此次恩科武举正式开始,首考弓马。

所有考生即刻做好准备!”

言罢,在锦衣卫的引领下,一众考生依次前往靶场。

考核分为步射和骑射,以八十步为标准距离,每位考生共有十支箭。

规则是射中三支即为合格,射中六支评定为中等,射中九支为上等,若十支箭全部射中,则获评特等 。

随后,江宁、袁可立和李邦华三人在考场中缓缓踱步,密切观察着考生们射箭的表现。第一轮考核,上百名考生同时开弓,场面颇为壮观。

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只有30多人射中箭靶,而且箭着点分布零散,真正射中靶心的考生寥寥无几 ,这让三人不禁暗暗皱眉,心中对后续考核的期待与担忧交织。

这时,只见一位年轻将领张弓搭箭,一气呵成连射十箭。

众人定睛一看,竟有八箭正中靶心,仅有两箭稍稍偏离,差之毫厘。

袁可立忍不住大声称赞:“当真少年英雄啊!”

李邦华也面露赞赏之色,不住点头。

江宁看着这位青年将领,向身旁人问道:“这小子是从哪儿来的,叫什么名字?”

随行的锦衣卫赶忙翻开名册查看,随后恭敬回禀:“大人,这名学子名叫吴襄,南直隶高邮人士,今年二十八岁。”

听到“吴襄”这个名字,江宁顿时心头一震,内心暗自惊呼:“这不就是大汉奸吴三桂他老子吗?”而一旁的袁可立和李邦华并不知晓江宁心中所想,两人正不住点头,口中连连称赞:“此乃可造之材!”

他们眼中,吴襄展现出的精湛箭术,无疑预示着他在军事才能上的潜力。

这时,江宁看着满脸兴奋的吴襄,心里犯起了嘀咕:“要不要暗中找人把这小子解决掉?

也不清楚吴三桂那个大汉奸出世了没,要是找个人直接把他掐死在襁褓里就好了。”

但思忖片刻后,江宁无奈地摇了摇头。

人家吴襄此刻不过是来参加武举考试,又没有通敌叛国的实据,自己怎能仅凭一己之言,就贸然对他下手呢。

就在这时,考场中又爆发出一阵喝彩声。江宁闻声转头看去,只见孙传庭与卢象昇上场了。

二人迅速弯弓搭箭,动作一气呵成。

卢象升施展“三连珠”绝技,箭箭都稳稳命中靶心,十发无一落空。

孙传庭则以单射之法,连续十箭,每箭皆正中靶心,展现出了惊人的箭术功底。

这时,袁可立忍不住夸赞道:“当真堪称神射手呀!

江大人,若老夫没有记错,这两位学子前些日子跟在你身边,对吧?”

江宁微微红着脸说道:“身材高大的那位学子是卢象升,南直隶宜兴人。

皮肤黝黑、身材较为瘦小的这位则是孙传庭,山西代县人。

前些日子他们进京赴考,与本官结识相交。他俩本是举人出身,原打算参加文举,经本官一番开导,便改考武举了。”

这时,李邦华忍不住称赞道:“那还真是文武双全啊!”

江宁一脸得意地说道:“他俩不管参加武举还是文举,必定榜上有名,皆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日后定是将帅之才。”

听到江宁这般夸赞,李邦华暗自腹诽,不禁有些纳闷:这江大人也太不要脸,尽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时,江宁开口下令:“将草靶往后再挪50步,让他们再试试。”

说罢,江宁朝孙传庭和卢象升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二人瞬间心领神会。

眼见草靶已被挪到100步开外的距离,卢象升与孙传庭二人再度开弓射箭。

卢象升发力,有八箭正中靶心,其余两箭稍稍偏离。

孙传庭则稍逊一筹,六箭稳稳命中靶心,另外四箭偏离。

吴襄见这两人突然冒出来抢了自己风头,心有不甘,便让锦衣卫也将自己的草靶挪到100步的距离。

他弯弓搭箭奋力射出,却只射中四箭,其中四箭偏离靶心,还有两箭直接射空。

原本恩科武举的标准,草靶距离是100步。

江宁把它改成八十步,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考生们成绩太差、太过难堪的状况,也算是给参考的学子们行个方便。

谁知道,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人如此厉害,其他考生看到他们的表现,纷纷拍手叫好。

不过,虽说大家都很佩服,却没有一个人有胆量像他们一样,去挑战100步外的草靶。

就在此时,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二人登上了场。

江宁转头向身旁的锦衣卫吩咐道:“把草靶直接挪到100步开外的距离。”

只见曹文诏与曹变蛟二人迅速弯弓搭箭,每一支箭都精准无误地射中靶心,曹文昭更是一箭直接将靶心射穿。

这一幕,把在场的一众学子惊得目瞪口呆。

江宁见状,微微一笑,他心里清楚,此时的曹变蛟年纪尚轻,还未达到个人武艺的巅峰状态。

要知道,处于巅峰时期的曹变蛟,可比他叔父曹文诏还要勇猛几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