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 第229章 廷议,新朝新气象

“谁赞成,谁反对?”

岷王府内院里,岷王朱雍槺,霍的一下猛地站起来,双目暴睁,看着左侧还在继续发愣的朝臣武将们,厉声喝道。

此时的岷王监国,右手不由自觉的握向刀把子。

他的血饮狂刀,已经饥渴难耐很久了,也想尝尝鲜,如果堂下有人胆敢站出来反对,朱雍槺不介意试试刀锋。

面对着目光冷冽的监国,还有对面一群杀气腾腾的岷王府武将们,站在左侧前面的巩昌王白文选,黔国公沐天波,最先反应过来,猛的站出来,双膝跪地,大声喊道:

“监国威武,监国英明”

跪在地上的老武夫白文选,不由自主的和沐天波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眸中,发现了惊悚的恐惧。

这个时候,两个老狐狸已经反应过来了,岷王对监国事宜早就准备妥帖了,就等着他们上套。

如果他们这帮朝臣,胆敢反对或推诿、拖延,朱雍槺可能就直接动手了,杀鸡儆猴或血洗,再自封监国。

吏部左尚书张佐宸,户部尚书龚彝,礼部尚书扶纲,原工部尚书王应龙,还有后面的一个个朝廷重臣,终于反应过来,赶紧跪下去,大声喊道:

“监国威武,大明万岁”

“监国英明,大明万岁”

甚至是前兵部尚书孙顺,也是脸色苍白的爬起来,跪在地上,跟着高声大呼,然后继续匍匐在地,微微颤抖着。

这个家伙,今天是最倒霉的,本想站出来拍遛马拍屁,结果把他自己尚书拍没了。

“哼”

岷王监国,看着跪在地上一大片黑压压的人头,鼻孔出气,冷哼一声,深吸一口气缓了缓,沉声说道:

“都起来吧”

今天的朱雍槺,算是客气的了,只是拿掉了孙顺的兵部尚书而已,其他的几个首脑,都没有挪位置。

况且,也免掉了王应龙的尚书,那可是心腹啊,毕竟年纪太大了,刚好把他的儿子提拔上来,也算是补偿。

“张尚书”

岷王监国,思绪了片刻,开始点名发号施令了,看着眉头紧皱的张佐宸,沉声说道:

“有几个要事,要吏部牵头,马上去办”

“第一,整顿六部官员,统计缺失的官员,重要的位置要找人顶上去”

“第二,派人去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联络失散的官员和明军,告诉他们朝廷很好,还要宣扬磨盘山战绩,砍了五万鞑子”

永历小朝廷,经过几次崩盘,肯定丢失了一大堆官员,这个时候就必须安排别的官员顶上去,也算是另类封赏。

最重要的就是联络西南各省的溃散明军,锦衣卫已经在做了,吏部也要派出官员,一明一暗,更显得诚意和权威。

“微臣遵旨”

吏部尚书张佐宸,闻之一震,赶紧站出来,躬身领命。

回到永昌以后,张佐宸就在积极推动岷王监国,但是今天的朱雍槺,还是吓到他了,担心武夫当国啊。

不过总算得到了回报,监国还认他这个六部之首,继续任用、重用。

“杨尚书、龚尚书、刘侍郎”

岷王监国点了点头,撇下张佐宸,分别点名杨昌彦、龚彝、刘玄初,开始下任务,继续说道:

“杨尚书,马上把永昌府的粮饷,交接给刘侍郎”

“龚尚书,你是户部的部堂大人,经验丰富,就带着户部的官员,马上去周边的府城,催缴粮饷上交国库”

“记住了,是所有的府城、县城,扣除掉必要的开支,其他的都上缴国库”

“还有一点,刘侍郎上任以后,马上给留守的官员,补发3个月的粮饷,都是拖家带口给朝廷办差的,不能饿肚子”

永历朝廷逃亡了几次,不停的崩盘,又要筹粮筹饷给军队,估摸着很多官员的粮饷都没了,反正就几百人不算多,监国刚上任,也要发福利。

朱雍槺非常清楚,现在的户部粮饷非常少,因为周边的府城都扣着粮饷,没有上缴,永昌府就是如此,都掌握在杨昌彦手里。

以前他是懒得插手,反正在杨昌彦手里,就等于在他手里,现在不一样了,朱雍槺是监国,必须要有担当。

至于龚彝,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免职就等于撕破脸,但是可以把他派出去,催缴粮饷等同于流放,又能让刘玄初清理户部。

“臣等遵旨”

刑部尚书杨昌彦,户部左侍郎刘玄初,闻之一喜,赶紧站出来躬身领命。

“微臣遵旨”

户部尚书龚彝,听到岷王的安排,先是一愣,半晌后,微微摇了摇头,站出来躬身领命。

一朝天子一朝臣,刚刚登上监国的岷王,就开始任人唯亲,清除异己了,大权在握啊。

他这把老骨头,回到永昌没几天,又得出去募粮筹饷啊,跟永历朝的时候一样,是个劳碌命。

“监国英明”

更多的官员,听到补发3个月粮饷,脸色一喜,心存感激,赶紧站出来,对着岷王监国躬身行礼,再高呼英明。

皇帝还不差饿兵啊,永历小朝廷逃亡不止,他们这些官员也惨啊,拖家带口的跟着吃灰,有些人已经快断顿了。别说什么新朝新气象,先补发粮饷吧,那玩意最实在,嗷嗷待哺啊。

“嗯”

岷王朱雍槺,收割了一波人心,再看了看乖巧的龚彝,心中畅快了不少,点了点头,撇下他不管了。

再把目光转向左侧第一个位置,看着巩昌王白文选,缓缓的问道:

“巩昌王,你的军队在那?有多少人?”

这时候的朱雍槺,必须中央集权,穷兵黩武,他心里只在乎两件要事,第一是粮饷,第二是军队,其他的通通靠边站。

滇西这么多军头军阀,也是最难搞的事情,得有耐心的一个个收拾,大头搞不了,那就从小头开始慢慢搞。

“啊”

站在最前面,低头装死的白文选,听到点名后,一个愣神的样子,惊呼一声,赶紧站出来,躬身说道:

“回监国”

“微臣的部下,还有8000兵马,此时正在铜壁关驻守”

心中暗道,这个监国思维太跳脱了,刚刚还是粮饷的事情,一下子就转到了兵马,猝不及防啊。

像白文选这种军阀军头们,有一点值得赞赏,这时候还没有几个反叛大明的,后来之所以大规模投清,也是天子失国,满清穷追不舍。

但是军阀出身的巩昌王,把军队留在铜壁关,更与李定国合兵一处,也是武夫的本能,防止兵权出问题。

“哦”

岷王朱雍槺,听到这话后,哦的一声,再深深的看了一眼白文选,心中暗骂一声老狐狸,这是防贼防盗防防自己,怕被兼并整编吧。

思绪半晌后,朱雍槺再次抬起头,环顾四周,继续说道:

“翰林院的人呢?在不在?”

这时候,朱雍槺才想起,他身边的亲信文官,都派出去做官了,还要兼职岷王府的事情,得找人写诏书圣旨啊。

明朝的诏书圣旨,一般都是翰林院的官员负责起草,然后再找司礼监盖章。

听到点名后,左侧比较靠后的位置上,马上站出一个人,对着岷王监国,躬身行礼道:

“臣刘茞,翰林院讲官,叩见监国”

这个刘茞,永历朝廷撤离昆明的时候,曾经向皇帝朱由榔,提出北上四川,也算是比较有眼光的人。

听到刘茞这个名字后,朱雍槺也想起了这个人,点了点头,继续吩咐说道:

“过来吧,马上拟旨”

“传令丽江府的叙国公马惟兴和淮国公马宝,马上带领部下南下大理,与咸宁侯祁三升,一起防备鞑子”

在云南中西部,晋王李定国和巩昌王白文选,那是两个大军阀,朱雍槺暂时还找不到办法处置。

但是丽江的马宝和马惟兴,还是可以动一动的,因为这两个小军头,不属于晋王派系,更不是孙可望的心腹,值得拉拢。

特别是大名鼎鼎的马三宝,朱雍槺惦记很久了。

“好,非常不错”

不一会儿功夫,一份工工整整的监国诏书,就在翰林官刘茞的笔下搞定,岷王朱雍槺,看完后点了点头,很满意的赞赏道。

然后一伸手,接过小李子递过来的印玺,重重按上岷王监国的印章,最后再抬起头,对着门口的锦衣卫同知李贞,大声说道:

“马上挑选精干的锦衣卫,去丽江传旨叙国公和淮国公”

从找人写诏书、盖章、传旨,一气呵成,左侧的永历朝旧臣们,一言不发的看傻了,纷纷冷汗直冒。

岷王监国,连印玺都准备好了,可见其野心,还好他们这帮人跪的早,跪的够果决。

还有一点更要命,朱雍槺已经把威名赫赫的锦衣卫也整顿好了,那个曾经让朝臣们闻风丧胆的存在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