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345章 桔槔的改进

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345章 桔槔的改进

作者:我只想铲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5 10:05:17 来源:书海阁

熊巫摇了摇头,对熊木这个脾气很是无奈,转身看向熊洪,“差点忘记了,我来也是找你有事的。”

“什么事?”熊洪奇道,部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巫安排族人具体去执行,不过他一向很少找熊洪。

“还是围墙修建的事情……”

听了一会,熊洪明白了熊巫为什么要找到他。

这次修建的围墙,长度是几年前修建的好几倍,虽然人手、物料都要比以前充足不少,但春耕之后,熊巫想按照去年年底商议的结果,对整个部落的现有耕地进行改造,挖掘水渠、施肥等,所以对人力的要求就很多。

而修建围墙,要是按照之前的方式,底层版筑、上层用泥砖修砌,这两三千米的长度,也足够族人们干很久的,势必会影响对耕地的照料,进而影响收成。

熊巫担心的就是这点,今年耕地面积不增反降,要是再减少田间管理,收成肯定会下降,让他很是担忧。

“嗯,你担心的很对,修建围墙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话,的确会影响部落后面的安排,”

熊洪点点头,不过修建围墙,隔绝出来一片安全的活动区域,让族人安心地在里面生活、休憩,这个也很重要,更何况今年部落重点也要发展一下各类的工坊,里面的布局也很重要,甚至要比今年的耕种更重要一些,毕竟粮仓里的谷物还有很多,面临的食物问题倒没有前两年那么紧迫。

“这样,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修建围墙的具体过程中,哪些是可以加快速度节省时间和精力的……”

既然没办法延长时间和增加劳动力,那熊洪能想到的,只能从修建的步骤中入手,看一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效率——很多人都知道量变产生质变,但其实对一些环节进行改变,也能产生质变的效果。

“嗯,修建围墙,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熊部落最早的院子,就是用木桩和泥砖制作而成的,这种方法仍然在使用,并且大部分的村子,都是这样建造房屋和院墙的——部落的院子现在也在使用,不过平时是熊枝他们用来照料幼儿的地方。

而前两年修建的围墙,则是在院墙的基础上,增加厚度和高度建造而成的,工艺和材料、甚至结构都有所提升,但从本质上来讲,两者类似。不过围墙底部采用石头为原材料,保护地基,墙体采用版筑、夯土的方式,增强墙体的坚固程度。

“这些步骤中,开挖地基、打木桩以及夯土,都没有太多好改进的,至少以现在部落的水平,只能这样来做,”熊洪等熊木讲完,也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不过对于将这些材料运到墙上面,我倒是有个主意,你们看……”

围墙修建,墙体通常都在二米五以上,而准备修建的新围墙,至少要达到三米,这样不仅可以隔绝外部的野兽威胁,也可以迟滞敌对势力的攀爬——虽然目前部落周围没有什么敌对势力,但高大坚固的围墙,给族人的安全感会更多。

修建围墙,尤其是版筑法修建围墙,墙体需要一层层地往上加泥土,越往上,族人们需要运送的泥土也就越多,困难也就越大。这也是熊木当初要这么多人修建的原因,在材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夯土和运送材料本身,是非常需要人力的。

“你是说,最需要人力的地方,就是把泥土、材料往墙体上面运?”

熊木点点头,算是认同了熊洪的总结。

“没错,挖地基、建到一米高之前,都不怎么需要运送材料,但高度再高一些,把这些泥土、石块往上搬,就需要很多族人了,墙体也不宽,上面能站的人很少,现在只能是上面的人用竹筐绑上绳子,底下装满后再拉上去,每次还不能拉太多,不然很快上面的人就没力气了。”

之前修建围墙,是采用在四个角搭建一条斜坡通往墙体的办法,来提高运送的效率,不过这么长的围墙,光靠修建斜坡也不是办法,影响进度的不光是运送速度的问题,还有运送效率的麻烦。一次性运上一百斤,和一次运上二十斤,肯定不一样。

如何更好地将筑造围墙所需要的材料,更省力地运送到不断加高的围墙上,这才是节省劳动力的关键。

熊洪脑海中想起了小时候农村盖新房,上楼板的场景,一辆拖拉机机头前轮处加装上滚轴,上面绑着一根粗粗的钢缆,钢缆的另一头,通过楼房上面搭建的滑轮,系在重物上。

拖拉机转动时,带动滚轴,收紧钢缆,就把重物吊了上去,而这时只要待在上面的人把重物卸下来就可以。

当初修建钟楼的时候,把铜钟从地面吊装到上面,也是用这样的办法。

不过这个办法倒是可以有个更好的改进。

那就是参考吊车,利用杠杆原理,一头绑上重物,另外一头系上需要往上运送的材料,这样更加方便,每一小段围墙就搭建一个简易的装置,足够快速地把物料送上去,满足夯土的进度了。“嗯,这样吧,我倒是有个办法,”熊洪沉思了一会,突然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换个思路那就很简单,“你们都看过跷跷板吧?”

在围墙里,熊洪划了一小块地方,放置了几个简单的玩具,让部落的小孩子们玩耍,其中就有跷跷板。

这东西结构简单,就是一根木板,在中间用支架支起来,达到大致平衡,两个体重相近的族人坐上去,稍微一使劲,就能把对方压起来——深受部落熊孩子们的欢迎,还有一个就是秋千。

“看过,我还玩过,”熊木有些不明所以,“这怎么啦?”

随后熊洪便扯过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简单的图。

“就像这样,在围墙下面支起来一个木架,再找一根长一点结实一点的木头放在上面,一端长一端短,短的这端绑上固定的重物,长的这端绑上一些绳子,系上竹筐……”

这就是熊洪准备用杠杆原理改良的器械。他在原来的华夏历史中,主要用于提水灌溉。熊洪想到这种器械都是将重物从低处运往高处,那用来建造围墙,提升重物,也是可以的。

这种器械,有个很拗口的名字,桔槔。

桔槔始见于《墨子·备城门》,作“颉皋”。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

《说苑·反质》记载郑国大夫邓析过卫国,见五位农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下车为之教:“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大幅度地提升建造围墙的速度,因为一端是绑着重物的,就可以凭借着族人的体重和重物的自重来提升另一端,当它到达围墙的高度后,被族人卸下。

此时重物的一端就顺势往下,需要再次使用时,则可以拉动长端的绳子,因为杠杆的力臂长度不同,所需要的力气也更小一些,从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而且这种器械还有一种好处,在支架和充当力臂的木杆中间,可以小幅度地左右摇摆,这样它提重物的范围,就能覆盖一小块锥形区域,减小劳动力的使用。

“这样一来,需要运送材料的族人就能减少大半,能省下更多的族人去收集石料。”

熊巫和熊木认真思考着熊洪提出的方法,这种结构很是简单,但用起来非常方便的器械,熊部落也发明出来不少,比如水车、脱粒机、和连机水碓,在这些器械的帮助下,部落的生产效率很高,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这也让以熊杰、熊木、熊山等人为首的匠人们,在部落里地位很高,都已经赶上那些当初以狩猎出名、勇武非常的族人了。

“这些器械当然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改进,以后能节省的人力和时间会更多,这些器械,我希望你能从部落里挑选一些孩子来学习,到时候我跟熊黑熊祀也说一下,今年你先挑二十人,熊山那边也挑二十人,先跟你们后面学一下基础的知识。”

得益于部落现在分年级教育、统一考核的办法,再加上部落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优渥,那些半大的孩子们,除了需要在农忙时节去帮忙,剩下的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各种知识。

而熊洪要他们挑选的,则是在数术、绘图以及器械等方面有些天赋的孩子,他可不信整个熊部落三四千号人,只有一个熊杰有这方面的天赋。

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疑存在着许多在数学、机械等“非主流”学科领域具有天赋的个体。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宣扬“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导致许多对传统主流文化不感兴趣、在工艺和艺术方面具有非凡才华的人才被忽视。

在华夏后世的历史中,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即便如此,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仍有《考工记》、《梦溪笔谈》等着作流传于世,同时出现了像墨子、祖冲之这样在机械、数学领域取得显着成就的华夏先贤。

熊洪并不奢望熊部落这种重视工匠的发展策略能够持续多久,或许在他去世之后,部落亦可能走向衰落。但他渴望能够将这“火种”传承下去,以减少后世的遗憾。

这也是他准备从孩子抓起,从孩子开始教育,挑选有天赋族人的原因——短时间看不出什么来,但假以时日,肯定会给部落带来巨大的改变。

至于其他部落的孩子,熊洪目前还没有精力让熊巫和熊黑去“委派教师”,只能靠他们自己,不过当初桐根他们带回去的竹简,应该能派上不少用场。

松针茶已经煮过两遍,得到满意答复的熊木和熊巫也说说笑笑地回到住处,只留肚皮发胀的熊洪留在宗庙里苦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