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 > 第286章 交流大会

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 第286章 交流大会

作者:观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5 12:58:24 来源:书海阁

毫无意外,这一份书信刚一上报,就立刻引起了重大关注。

虽然V-1、V-2 导弹早就出现,并展示出了它的威力,但在1954年国内关于导弹的认知,可没有那么深刻。

直到1954年下半年两位老总去毛熊,见识到原子弹、氢弹等武器爆炸的秘密影像,对抗训练后。

这才提出了大力发展导弹、核弹、氢弹等现代武器的建议。

不过虽然提出了建议,但以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来讲,想要研究出来很难,工业体系的不完善、科学技术人员的缺乏、国外的技术封锁等等!

可以说是举步艰难,只能先让一些专家、教授进行研究,甚至当时一些教授预测,想要研究出导弹至少也要10年。

而这一情况直到那人的回国,这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此时一间会议室中,四九城很多有名的教授、专家,都聚在了大会议室中。

这些专家、教授中,有研究材料的,有研究电子的,还有研究物理、化学、通信等方面的专家教授。

此时众人一个个面色郑重,看着手中关于卫星、飞弹、反飞弹系统等的资料。

这一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讨论卫星、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李枭所说的那些功能,实现的可能性。

虽然在场的都是各方面的大佬。

但看完资料心中还是有些震惊,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还没想到的,或者隐约中有那个想法,但一时就是没捅破那一层窗户纸。

可现在被这么一提醒,瞬间豁然开朗。

就拿卫星来说,他们只想到了用卫星对太空进行观测,以及安装无线电进行通讯,但像是对地球进行监测、对飞弹进行预警、对气象进行预报,这都是众人没有想到的。

还有计算机,像是可以破解密码,能加快武器的研发,等等众人也都知道。

但用反导弹系统,这对他们就很陌生了。

并且他们还发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卫星,或者是飞弹、反飞弹系统,几种都是相互支撑、紧密关联的。

缺一不可。

“罗教授你怎么想?”,看到资料上的内容,旁边一个30多岁的人问道,他是去年从丹麦回国的,想着能用自己一身所学,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去。

回国之后他就加入了罗教授的计算机研究团队,开始对计算机做研究。

他本以为至少要用5年,或者10年的时间,才能研究出电子管计算机,但他没想到,国内竟然已经有人研究出了晶体管计算机。

那可是晶体管啊!

就连现在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没有研究出来,可以说国内的这台晶体管计算机,属于世界第一。

而今天这一份资料,也让他看到了未来更多计算机的应用。

“上面说的很有可能,不,应该说一定会实现,在我看来,无论是卫星,还是飞弹的设计、拦截、追踪,都离不开计算机强大的算力,

只有算力够强,才能在飞弹打击到来前,计算出它的轨道,从而拦截,也幸亏现在咱们……”。

说到一半罗教授停顿了一下,现在对于晶体管计算机还要保密,不能说出去,止住了接下来要说的话,稍微一停顿,罗教授才又道。

“不过现在想要弄出反飞弹系统,先不说拦截飞弹用的武器,和卫星的监测,就说雷达,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根本就检测不了那么远,

上一次一位同志提到过,我们国家现在正在仿制,毛熊的防空警戒雷达,我记得这个雷达他的探测距离只有80-100 千米,根本就无法进行远程检测,再者就是计算机的算力,很难在短时间内算出飞弹的轨道。”。

闻言康教授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确实,以我们现在的工业水平,想要制造出反飞弹系统很难,除了雷达以外,数据的传输也是一个问题,毕竟反飞弹系统会涉及到很多环节。

雷达、计算机、指挥中心、拦截武器,如何解决这几者之间的快速传输,让其不收到干扰、延迟也是一个问题,正如资料上所说,我们现在应该立刻研究导弹、核弹技术,只有我们手里握着这张王牌,我们就有了底气。”。

随后康教授叹了一口气道:“我们国家现在人才还是太匮乏,要是能多点技术人才就好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才,许多问题一时半会根本就无法攻克的。”。

听到对方所言,罗教授也是叹了口气,这情况他当然也知道,现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虽然有着毛熊的援助,但他看得清楚,这位老大哥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技术都是藏着掖着,高端技术还是要靠自己人才成。

可西方技术封锁,给想要回国的科学家,设置重重障碍,就算是想要回国都做不到。

他就曾经给许多国外的朋友写过信,他也得知了一个消息,M帝为了阻止人才回到国内,可是利用了不少舆论等手段,来对国内进行抹黑,这也让一些本来想要回国的科学家,心生犹豫,再加上M帝国使了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一部分人从而放弃了回国的想法。不仅是两人。

此时在屋内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在看完资料后,都在互相讨论,在两人的旁边,几人这个时候就谈着我无线电通讯的问题。

在卫星上装无线电,这功能确实有可能实现。

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就比如如何抗干扰,这个就是一个难题,毕竟宇宙中各种辐射太多了,这些辐射都有可能影响到无线电的信号。

此外传输距离也是一个问题。

在现场也有天文方面的教授,听到几人的讨论,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想了想道:“在理论上,卫星的近地点,大约距离地球230千米,远地点则是950千米左右,在这样的距离范围是可以实现卫星运行的,也就是说卫星上无线电的通讯距离,至少也要是950千米以上”。

这个人的话倒是让几名研究通讯的专家稍感疑惑,其中一个人就道:“为什么最近是230千米,最远是950千米?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因为卫星的运行,他不是一个圆,而是椭圆,咱们的地球就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点上,卫星是围绕着地球转,这自然就有最近距离和最远距离。”,说着那一位教授,还在一张纸上画了画。

对方这么一说几人就都明白了,这也让几人松了一口气,因为短波通信利用电离层反射,通讯距离已经达到了数千公里以上,那么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了。

还有就是太空的环境问题了。

如何对抗强辐射、如何应对高低温的交变等等!这些也都要解决,在一致都认为在卫星上装无线电的可能性可行后。

众人又讨论起了在卫星上装雷达可不可行。

之后又开始讨论安装电视摄像机、可见光照相机、红外相机、辐射计等的可能性。

像是电视摄像机,1939年就比较成熟了。可见光照相机要更早,在1839年就已经走向实用和普及。红外相机在1917年,第一个光子探测器就已经制作成了。辐射计也是如此,自1881年发明以后,现在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而这几种每一个的侧重点又有不同。

电视摄像机就可以用于拍摄气象变化,从而帮助气象学家,分析出未来的天气情况,检测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

更是可以连续获得动态图像,将目标区域的情况传输回地面站,也就说他可以直观的展示动态视觉信息,让人们看到关注目标的动态变化。

可见光照相机,重点在于拍摄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图像,人们可以用他来绘制地区,了解地理地貌,山川河流的变化,记录地物分布。

红外相机的重点则是侧重于侦查,对隐藏起来的建筑物中,或者对军事人员进行监视,之所以它更侧重于侦查,这是因为它能够发现目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也就是说它无论白天黑夜,全天都可以对目标进行监视。

最后的辐射计。

它可以根据辐射数据的分析,来判断出气压、湿度、温度等气象情况,也可以对海洋等进行观测,为气候模型提供数据。

一个个讨论过去。

越是讨论几人越兴奋,虽然其中很多设施他们并不了解,但这没关系,现场这么多专家教授,总有知道的。

喊上一嗓子,对那设备了解人就会站出来,参与到讨论中去。

这一讨论就是好几个小时。

等到最终讨论下来,众人才发现,资料上写的那些功能竟然都有可能实现,之所以说是有可能,这还是因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缘故。

这些当中要说讨论最激烈的,还要属对导弹的讨论。

没别的原因,主要是李枭所说的哪几种想法太独特了,单制导方式,李枭就提到了五种。

除了惯性制导、无线电制导以外,还有雷达制导、卫星制导、激光制导,很多人都没想到,竟然还以这么多制导的方式。

特别是双重制导方式,更是让人们眼前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