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81章 湘州烽火连天起 蜀道兵戈动地来

湘东王萧绎拿到了侯景的首级,心里痛快极了。

他下令把这颗脑袋挂在闹市上示众三天,让百姓们都看看造反者的下场。

三天后,他又命人用滚烫的漆把首级处理过,像收藏战利品一样,郑重地存进了武库。

“王爷,这些俘虏怎么处置?”

狱卒跪在地上请示。

萧绎冷笑一声:“除了任约、谢答仁,其他人都杀了吧。”

他顿了顿,“对了,那个叫王伟的,先别动。”

原来王伟在狱中写了首五百言的长诗,文采斐然。

萧绎读后颇为欣赏,动了恻隐之心。

“王爷,这王伟确实有才。”

谋士凑上前说,“不过听说他之前写过一篇讨伐檄文,文采更佳。”

萧绎来了兴趣:“哦?拿来我看看。”

当看到“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

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这两句时,萧绎的脸色瞬间铁青。

他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瞎了一只眼睛,最忌讳别人提这事。

“好个伶牙俐齿的逆贼!”

萧绎拍案而起,“来人!

把王伟给我拖出来!”

侍卫们立刻冲进大牢,把正在写诗的王伟拖到了刑场。

“王爷饶命!”

王伟挣扎着喊道,“那檄文是奉命而作,并非...”

“住口!”

萧绎厉声打断,“给我把他的舌头拔了!”

刽子手熟练地执行命令。

王伟的惨叫声还没停,萧绎又下令:“再把他钉在柱子上,一刀刀剐!”

刑场上血肉横飞,围观的人都吓得直哆嗦。

萧绎却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王伟咽下最后一口气。

事后论功行赏,萧绎封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升王僧辩为司徒,陈霸先也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

但朝中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

“侯景造反,王伟确实是主谋。”

一个老臣摇头叹气,“可王爷这般泄愤杀人,实在有失体统。”

“嘘!小声点。”

同僚紧张地提醒,“你没看见王爷最近脾气多大吗?”

确实,萧绎这次杀人完全是为了泄私愤。

虽然王伟罪该万死,但这样残忍的处决方式,反而让不少人心生不满。

叛乱平定,朝廷大赦天下。

南平王萧恪等人纷纷上书,劝梁元帝萧绎登基称帝。

萧绎却摆摆手,故作谦让:“此事不急。”

可转头就派人去寻传国玉玺。

这玉玺本是侯景随身携带的宝物。

临死前,他特意嘱咐侍中赵思贤:“我若死了,就把玉玺沉入江底,绝不能让南朝人再得到它!”

赵思贤点头答应,心里却犯嘀咕:“一块石头罢了,难道没了它,皇帝就当不成了?”

侯景一死,赵思贤揣着玉玺偷偷溜走。

他乘船渡江,刚到京口,竟遇上一伙强盗。

情急之下,他一把将玉玺丢进草丛,自己拼命逃到广陵,气喘吁吁地找到北齐将领郭元建:“玉玺……玉玺丢了!”

郭元建一听,眼睛一亮:“快!带我去找!”

手下人沿着江岸搜寻,果然在草丛里发现了那枚传国玉玺。

郭元建捧在手里,哈哈大笑:“天意啊!”

他不敢私藏,立刻将玉玺献给北齐行台辛术。

辛术掂了掂,眯眼笑道:“这可是好东西。”

转身便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北齐国都。

传国玺遂为高氏所有了。

北齐皇帝高洋派散骑常侍曹文皎南下,出使南梁,表面上是礼节性的聘问,实则暗藏试探。

湘东王萧绎也不甘示弱,立刻派散骑常侍柳晖回访,双方使者往来,玉帛相赠,看似一片和睦。

然而,高洋私下却采纳了郭元建的建议,突然翻脸。

他命令司空潘乐率军,联合郭元建围攻南梁的秦郡。

行台辛术觉得不妥,劝道:“两国信使不断,无故动兵,恐怕不妥吧?”

高洋冷笑一声:“战机稍纵即逝,岂能拘泥小节?”

此时,南梁大将陈霸先正镇守京口,得知秦郡告急,立刻派徐度、杜瑱等将领火速增援。

战况紧急,陈霸先索性亲自出马,率军直扑秦郡。

他指挥若定,将士奋勇冲杀,竟一举击退北齐大军,斩首万余级。

得胜归来,陈霸先刚回营,便有人来报:“王僧辩大人召集百官,正在商议大事。”

王僧辩见到众臣,郑重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湘东王贤德,当继大统。”

群臣纷纷附和,联名上表,请萧绎登基。

萧绎在江陵接到奏表,微微一笑:“既然众望所归,那我便顺应天意。”

不久,江陵城内钟鼓齐鸣,萧绎正式即位,颁布诏书,宣告天下。

诏书里说:朕继承高祖武皇帝与太宗简文皇帝的基业,平定乱世,恢复社稷。

众臣认为天命所归,不可拖延,故朕顺应民意,登基为帝。

为延续正统、惠及百姓,改年号“太清六年”为“承圣元年”。特此宽免:免除积欠租税;

嘉奖孝子贤孙,赐予爵位;

赦免囚徒,解除劳役禁锢。

他登基的那天,没有在正殿举行大典,只是随便在偏殿召集百官简单走了个过场。

“诸位爱卿,今日事急从权,一切从简。”

萧绎环视众人,声音低沉。

大臣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多言。

新帝登基,本该在正殿大张旗鼓,如今却如此仓促,可见局势之危。

数日后,萧绎追尊生母阮修容为文宣太后,立长子方矩为皇太子,改名元良。

次子方智封晋安王,幼子方略封始安王。

“陛下,太子年幼,是否该多加历练?”

一位老臣小心翼翼地问。

萧绎摇头:“国事纷乱,先定名分,再谋后策。”

此时,梁朝的疆土已支离破碎。

江陵以东,仅剩长江以南;

江北尽归北齐。江陵以西,勉强控制到峡口,再往西的益州,由武陵王萧纪割据,根本不听湘东王的号令。

岭南更是萧勃的地盘,表面恭敬,实则自行其是。

“陛下,益州武陵王拥兵自重,岭南萧勃阳奉阴违,该如何应对?”

心腹大臣忧心忡忡。

萧绎冷笑:“先稳住眼前,再图长远。”

他虽称帝,实则权力不过千里,勉强算个“梁主”罢了。

然而,祸不单行。

就在萧绎登基之际,湘州长史陆纳,已经起叛。

“报——湘州陆纳举兵造反,声称不认新帝!”

探子慌张跪报。

萧绎面色阴沉,握紧拳头:“果然,连湘州也乱了……”

大臣们噤若寒蝉,殿内一片死寂。

新朝初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却说这湘州刺史王琳,可不是一般人。

当年跟着僧辩一起平定侯景之乱,那可是立了头功的。

不过这人啊,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飘了。

王琳老家在会稽,是个行伍出身。

他姐姐妹妹都在湘东王宫里当差,自己又得宠,本该谨言慎行才是。

可这人偏不,仗着有功就开始胡作非为。

僧辩劝他还不听,最后只能偷偷上表,请求把他给办了。

“大人,您这样下去怕是要惹祸上身啊。”

僧辩曾这样劝过他。

王琳却不以为然:“我立了这么大功,谁敢动我?”

结果湘东王萧绎只是把他调任湘州刺史,算是给足了面子。

可王琳心里发虚,总觉得要大祸临头。

临行前,他把长史陆纳叫来:“我这一去要是回不来,你们打算怎么办?”

陆纳带着将士们齐声喊道:“大人若有不测,我等誓死相随!”

说完,一群人哭得跟泪人似的。

到了江陵,果然出事了。

王琳刚进殿,就被卫兵给按住了。

朝廷直接给他定了罪,派始安王方略去接管湘州,还让廷尉黄罗汉当长史,带着太舟卿张载一起去巴陵安抚王琳的旧部。

这一下可把陆纳他们给惹毛了。

一群人哭天喊地,死活不肯听新来的调遣。

张载也是个暴脾气,仗着有朝廷撑腰,上来就吼:“都给我闭嘴!

这是朝廷的旨意,谁敢不从?”

话还没说完,陆纳就带着士兵们一拥而上。

“绑了!”

陆纳一声令下。

士兵们七手八脚就把张载给捆了个结实,连黄罗汉也没能幸免。

“你们这是要造反吗?”

黄罗汉挣扎着喊道。

陆纳冷笑:“造反?

我们这是在给王大人讨个公道!”

这一闹,可就把事情给闹大了。

这王琳也是自作自受。

平日里对下属是好,可也不能仗着有功就为所欲为不是?

这下好了,连累得手下人都要跟着遭殃。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当兵的也是真讲义气,明知是死路一条,还敢这么干。

张载被捆得跟个粽子似的,嘴里还不依不饶:“你们等着,朝廷不会放过你们的!”

“闭嘴吧你!”

一个士兵上去就是一脚。

黄罗汉倒是冷静些:“陆将军,你可想清楚了,这么做的后果...”

“后果?”

陆纳打断他,“大不了就是个死!”

这一出闹剧,说到底都是权力惹的祸。

王琳要是安分些,也不至于落得这般田地。

他那些部下也是,讲义气是好事,可也得看看形势不是?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年头,当兵的跟对了主子,那真是能把命都豁出去。

眼下这局面,可真是骑虎难下了。

绑了朝廷命官,这不是明摆着要造反吗?

可事已至此,陆纳他们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惟方略是王琳的外甥,王琳放他回去报信。

梁元帝萧绎又派太监陈旻去劝降杜龛的残部。

谁知杜纳这个狠角色,直接把降将张载拖出来,当场开膛破肚——把肠子抽出来拴在马腿上,挥鞭赶马。

肠子抽尽时,人早就断气了。更骇人的是,他还剖心焚骨,带着部下围着火堆欢呼跳舞。

要说这群人里,就黄罗汉向来清廉正直,这才躲过一劫。

可见再凶悍的武将,到底比不上清官有福气。

杜纳带着人马占了湘州,梁元帝又派宜丰侯萧循去当湘州刺史,同时调王僧辩带兵合围。

萧循刚到巴陵扎营,突然收到杜纳的请降书,信里还求着要送还家眷。

“侯爷,这降书来得蹊跷啊。”

副将盯着信直皱眉。

萧循把竹简往案上一丢,轻笑出声:“这么拙劣的诈降计,当我是三岁孩童?”

他转头对帐外喊道:“传令!

全军按甲字预案埋伏。”

自己却大喇喇坐在胡床上,故意敞开营门。

夜深时分,江面上果然飘来几十条轻舟。

杜纳站在船头,远远望见营门大开,灯火下孤零零坐着个人影,顿时心里发毛。

“将军,这...这也太邪门了。”

亲兵声音都打了颤。

杜纳一咬牙:“管他耍什么花样!”

举起长刀暴喝:“擂鼓!给我杀进去!”

敌军逼近城门,城楼上那人依旧纹丝不动。

杜纳心里直犯嘀咕:“该不会是个稻草人吧?”

正琢磨着要不要一枪捅上去,冷不防两侧伏兵四起,明晃晃的大刀片子当头就砍。

杜纳这才惊觉中计,慌忙下令撤退,可队伍早被冲得七零八落,折损了不少人马。

最后连战船都来不及开走,眼睁睁看着被循军缴获。

“他娘的!”

杜纳一拳砸在船舷上,灰头土脸逃回长沙。

没过几日,王僧辩的大军也到了,与循军合兵一处,把长沙城围得水泄不通。

杜纳硬着头皮出城迎战,只见王僧辩亲自擂鼓助威,循更是冒着箭雨冲锋陷阵。

两路夹击之下,杜纳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

"将军,咱们退守城里吧!"

副将扯着嗓子喊。纳咬着牙点头,带着残兵败将缩回城中。

僧辩指挥大军把城池围了个结实,可连攻十余日愣是打不下来。

这时候梁主绎派来了王琳。

城头上的守军一见王琳,齐刷刷跪倒一片,有个老兵扯着哭腔喊:“朝廷要是肯饶了王将军,我们情愿开城请罪!”

僧辩却把脸一沉:“王琳是戴罪之身,岂能轻易入城?”

硬是把人又送回了江陵。

谁知西蜀的武陵王纪突然发难,信州刺史陆法和在峡口苦苦支撑,急报像雪片似的往江陵送。

梁主绎急得直搓手:“这可如何是好?

长沙的兵调不动啊......”

“陛下,”近臣凑上前,“要不......赦了王琳?”

萧绎叹了口气,当即下旨恢复王琳湘州刺史之职。

当王琳再次来到长沙城下时,杜纳的部下二话不说就打开了城门。

“末将愿降!”

杜纳单膝跪地,双手奉上佩剑。

王琳接过剑拍了拍他肩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武陵王萧纪,为何与江陵的湘东王萧绎作对?

这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萧纪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八个儿子,自幼得父亲宠爱。

大同三年,梁武帝任命他为益州刺史。

益州地处偏远,萧纪起初推辞不去。

梁武帝私下对他说:“如今天下将乱,唯有益州可保平安。

朕特意安排你去,你要好好经营。”

萧纪听了,含泪赴任。

后来侯景叛乱,攻入建康。

朝廷曾密令萧纪进位侍中,授他黄钺,统领各路兵马,命他火速回援。

萧纪派长子萧圆照率兵三万,听湘东王萧绎调遣,共同讨伐侯景。

可萧绎却让萧圆照驻守白帝城,不许他东下。

等到梁武帝饿死台城,萧纪准备亲自出兵,又被萧绎劝阻。

萧纪的次子萧圆正时任西阳太守,萧绎假意封他为平南将军,骗他入江陵谢恩,结果一到就被囚禁。

从此,荆州与益州的矛盾彻底爆发。

萧纪颇有才干,在蜀地经营十七年,南征宁州、越隽,西通资陵、吐谷浑,对内鼓励农耕,对外发展商贸,使得益州财力雄厚,兵甲充足。

他与江陵的嫌隙越来越深,最终听信长史刘孝胜的建议,在蜀中自立为帝,改元“天正”。

有趣的是,那一年,被侯景扶立的傀儡皇帝萧栋也用了“天正”年号。

有人拆字解意,说“天”是“二人”,“正”是“一止”,预言这两个皇帝都只能当一年。

司马王僧略和参军徐怦觉得萧纪不该称帝,便直言进谏。

“殿下,天下未定,贸然称帝只会招致祸患。”

王僧略拱手道。

徐怦也附和:“江陵尚有梁主绎,若殿下自立,必成众矢之的。”

萧纪冷笑一声:“我坐拥蜀地,兵强马壮,何须看他人脸色?”

二人苦劝,萧纪却勃然大怒:“你们是想动摇军心吗?”

不久,王僧略和徐怦被处死。朝野震动,无人再敢多言。梁主绎承圣二年,萧纪率大军东下,只留益州刺史萧撝守成都。

军队行至西陵,江面战船密布,气势汹汹。

然而,峡口处有两座坚城——七胜城,正是陆法和所建,锁江断峡,阻断了萧纪的去路。

萧纪皱眉:“这七胜城,竟如此难攻?”

部将劝道:“不如先向江陵求援,再作打算。”

萧纪无奈,只得派人送信。

江陵城中,梁主绎接到萧纪的求援信,心中不安。

他提笔写下一封密信,派人送往西魏,信中引用《左传》之言:“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读罢,笑道:“取蜀制梁,正是时机!”

众将却犹豫:“蜀道艰险,贸然出兵,恐难取胜。”

唯独大将军尉迟回站出来:“蜀地百年无战事,他们绝不会想到我们会突袭。

若以铁骑疾进,直取成都,必能一举拿下!”

宇文泰点头:“好!就以援梁为名,出兵伐蜀!”

尉迟回率军出散关,日夜兼程,直逼蜀地。

涪水岸边,潼州刺史杨乾运见西魏大军压境,自知不敌,叹道:“大势已去,不如归降。”

尉迟回笑道:“杨刺史明智。”

杨乾运拱手:“愿为将军效劳。”

尉迟回分兵驻守潼州,自己则率精锐继续进发,直扑成都。

蜀地风云骤变,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纪方锐意东下,却突然接到成都的紧急军报。

他眉头一皱,立刻召来梁州刺史谯淹,沉声道:“成都危急,你速速率军回援!”

谯淹领命而去,谁知半路竟被尉迟回的军队截击,全军覆没。

败报传回西陵,纪方脸色铁青,拍案而起:“不行,我得立刻回师救援!”

这时,世子圆照和益州长史刘孝胜急忙上前劝阻。

“父王,此时回军,东征大计将功亏一篑!”

圆照急切道。

“是啊,主公!”

刘孝胜也附和,“我军已深入敌境,若仓促撤退,必遭敌军追击,后果不堪设想!”

纪方犹豫了,但成都毕竟是他的根基,若失守,后果更严重。

“可成都若失,我等岂非无家可归?”

他咬牙道。

“父王!”

圆照跪地恳求,“敌军主力已被牵制,此时正是东进良机!

若回师,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陷入腹背受敌之险!”

纪方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厉声道:“传令下去,敢谏回师者——斩!”

众将面面相觑,无人敢再言。

他随即命令将军侯睿率七千精兵,沿路筑垒,与陆法和的军队对峙。

另一边,梁主绎也迅速行动,释放了任约,任命他为晋安王司马,统领禁军增援陆法和。

不久,他又派谢答仁为步兵校尉,率军再赴前线。

临行前,梁主绎交给谢答仁一封书信,嘱咐道:“将此信交给纪方,劝他退兵回蜀,尚可保全一方。”

谢答仁领命而去,抵达纪方军营后,恭敬呈上书信。

纪方展开一看,信中写道:“吾年长于你,又平定叛乱,得天下推举。

你若愿称臣,尚可保全富贵;

若执迷不悟,兄弟之情,从此断绝。望三思。”

纪方冷笑一声,提笔回信道:

“你我本是兄弟,何必称臣?

各自为政,互不相扰。”

梁主绎见回信如此傲慢,勃然大怒,再写一信,言辞更加严厉:

“我年长于你,平定乱世,受天下拥戴。

你若愿遣使归顺,尚可保全情谊;

若执意顽抗,兄弟之情,就此断绝!

心之所念,书不尽言。”

纪方读完,只是冷笑,仍不理会。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