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82章 金掷难赎败军命 血溅终绝纪方根

纪方收到西魏的劝降信,却一个字也不回。

他满心想着能打一场胜仗,直接拿下江陵。

可现实哪有那么容易?

他带兵打了又打,就是赢不了。

军队疲惫不堪,粮草也快耗尽了。

就在这时,坏消息又来了——西魏军正在围攻成都!

纪方又急又气,却想不出办法。

他只好派度支尚书乐奉业去江陵求和。

谁知乐奉业一回来,就对梁主绎说:“蜀军没粮食了,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撑不了多久!”

梁主萧绎一听,冷笑一声:“现在知道求饶?晚了!”

直接拒绝了和议。

纪方这下彻底没辙了。

更糟的是,他的士兵们早就想回家了,军心涣散。

为什么?

因为纪方是个十足的守财奴!

他平时把金子熔成金饼,一箱装一百个,足足装了几百箱。

银子比金子还多五六倍,绫罗绸缎更是堆成山。

可每次打仗,他只把这些财宝挂起来给士兵们看,却一毛不拔,从不赏赐。

宁州刺史陈智祖看不下去了,劝他:“将军,犒赏士兵才能鼓舞士气啊!”

纪方却摆摆手:“不行不行,这些都是我的!”

智祖再三恳求,纪方干脆装病不见。

智祖又气又急,最后竟活活哭死了。

士兵们彻底寒了心。

有人想找纪方讨个说法,他却躲在营帐里,连面都不露。

就在这时,巴东的百姓符升等人带头造反,杀了峡口城主公孙晃,投降了王琳。

谢答仁、任约也趁机猛攻侯睿,一口气攻破三座营垒。

两岸十四座城池的守军一看大势已去,纷纷投降。

梁朝游击将军樊猛奉令出兵,截断了纪方的退路。

纪方见归路被断,只得硬着头皮继续顺流而下。

樊猛抓住机会,率军追击,纪方的部队顿时大乱,士兵们纷纷跳水逃命,淹死了八千多人。

樊猛指挥战船围成阵势,将纪方残部死死困在江心。

他一面派人飞马向梁主萧绎报捷,一面加紧攻势。

谁知萧绎的密令很快传来:“若让纪方活着回来,你休想邀功!”

这萧绎残害兄弟,早已成了习惯。

樊猛得令,立即下令全军围攻纪方的座船。

纪方在船上急得团团转,绕着船舱来回踱步,却想不出脱身之计。

突然,樊猛纵身一跃,跳上纪方的船,挺槊直刺而来。

纪方知道命在旦夕,慌忙从怀中掏出一袋金子,猛地掷向樊猛,颤声喊道:“这些全给你!只求你带我去见萧绎一面!”

樊猛冷笑一声,厉声喝道:“天子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

我杀了你,金子照样是我的!”

话音未落,他手起槊落,狠狠刺进纪方胸口。

纪方惨叫一声,倒地不起。

樊猛毫不留情,又补上一槊,纪方当场毙命。

——金钱本可买命,但到了这一刻,却也无济于事了。

纪方的小儿子圆满,终究没能逃过这场劫难。

当陆法和带着士兵闯进府里时,这个才十岁的孩子正躲在书桌下发抖。

“将军,这孩子...”

一个士兵犹豫地看向陆法和。

“带走。”

陆法和头也不回地说,“一个都不能留。”

圆满被拖出来时,还在哭喊着要找父亲。

可他的父亲纪方,此刻早已身首异处。

陆法和把圆满和他的三个哥哥圆照、圆正、圆肃一起押往江陵。

梁主萧绎得知后,立即下了一道残忍的旨意:削除纪氏宗籍,改姓“饕餮”——这是要把他们当作贪食的恶兽来羞辱。

“陛下,刘孝胜已经抓到了。”

一个侍卫进来禀报。

萧绎冷笑道:“关起来,让他尝尝牢饭的滋味。”

此时的牢房里,圆正正靠着潮湿的墙壁发呆。

忽然,狱卒在外面喊道:“喂!

你爹的军队败了,他自己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喽!”

圆正猛地扑到牢门前:“你说什么?

我父亲他...”

“哈哈哈,急什么?

很快你就能见到他了!”

狱卒大笑着走开。

这分明是在逼他自杀。

圆正却只是跪在地上,一遍遍喊着“父亲”,哭得撕心裂肺。

萧绎听说后,竟想出一个更残忍的主意——让圆正和圆照兄弟相见。

当圆照被推进牢房时,圆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哥?

你怎么...”

圆照羞愧地低下头。

“大哥!”

圆正突然扑上去抓住他的衣领,“你为什么要害自家人?

现在父亲死了,弟弟们也...”

圆照只是摇头叹息:“是我糊涂...是我糊涂啊...”

萧绎的狠毒远不止于此。

他下令将兄弟俩关在一起,却不给饭吃。

第一天, 他们还能忍着饥饿;

第三天,圆正开始啃自己的指甲;

到了第七天,圆照虚弱地说:“二弟...我撑不住了...”圆正看着哥哥干裂的嘴唇,突然咬破自己的手臂:“大哥...喝点血吧...”

就这样,两个曾经锦衣玉食的王子,在第十二天时,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都偷偷抹泪:“太残忍了...这哪是一国之君该做的事...”

就在萧绎忙着折磨纪氏族人时,西魏大军已经拿下了整个西蜀。

成都守将萧撝很识时务,直接开城投降。

尉迟回进城后,立即安抚百姓:“各位父老放心,我们只没收贵族家的奴婢和财物,用来犒赏将士。

普通百姓的财产,一概不动。”

一个老者壮着胆子问:“将军说话算数?”

尉迟回笑道:“我尉迟回若食言,天打雷劈!”

西魏朝廷很快任命尉迟回为益州刺史。

这位新刺史确实有一套,他明令赏罚,恩威并施。

不到半年,不仅汉人百姓安居乐业,连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都心悦诚服。

“大人,这是本月各郡县的赋税账册。”

主簿恭敬地呈上文书。

尉迟回仔细翻看后说:“南边的羌族今年收成不好,减免三成赋税吧。”

就这样,西蜀平稳地并入了西魏版图。

且说梁主萧绎刚除掉弟弟纪方,便动了迁都建康的念头。

可这想法一提出来,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将军宗懔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是楚地人,说话直来直去:“建康残破不堪,哪比得上江陵城高池深?”

黄罗汉紧接着附和:“宗将军说得在理。

如今江陵粮草充足,百姓安居,正是立都的好地方。”

梁主皱了皱眉,转头看向其他大臣。

这时胡僧撝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迁都劳民伤财,不如固守江陵。”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五百多位大臣分成了两派。

有人高喊:“建康乃我朝故都!”

也有人反驳:“江陵才是龙兴之地!”

梁主被吵得头疼,猛地一拍龙案:“都别吵了!

赞成迁都的站左边,反对的站右边!”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开始挪动脚步。

令人意外的是,站左边的人竟然超过了一半。

这时,武昌太守朱买臣快步出列:“陛下容禀!”

他声音洪亮,一下子压过了殿内的嘈杂声。

“建康虽是旧都,但历经战乱,早已残破。

江陵地处要冲,物产丰饶,才是立国之本啊!”

朱买臣说着,突然话锋一转:“臣说这话,可不是为了自己。

臣家在荆州,若陛下定都于此,臣自然能沾光。

但臣更担心的是——陛下的江山社稷啊!”

这番话让梁主陷入了沉思。他挥了挥手:“此事容后再议。”

退朝后,梁主秘密召见了术士杜景豪。

“爱卿,替朕卜一卦,看看迁都吉凶。”

杜景豪摆弄着龟甲,眉头越皱越紧。

半晌才道:“陛下,此卦...不太吉利。”

梁主追问:“怎么说?”

“卦象显示,若强行迁都,恐有鬼贼作祟。”

杜景豪压低声音说完,匆匆告退。

他走出宫门,对等候多时的亲友叹道:“这卦象,怕是要应验在江陵啊。”

最终,梁主采纳了多数大臣的建议。

他召来王僧辩:“爱卿还镇建康,务必小心防守。”

又对陈霸先说:“京口就交给你了。”

就在此时,边境传来急报:北齐大将郭元建正在合肥集结军队,意图进犯建康!

“岂有此理!”

梁主拍案而起,立即下令:“命南豫州刺史侯瑱即刻出兵,务必在东关拦住齐军!”

侯瑱领命而去。

数日后,捷报传来:齐军已被击退!

时值北齐新主高洋登位。

他早已用毒酒害死了旧主元善见,连带善见的两个儿子也一并除尽。

事后,高洋假惺惺地追谥善见为“魏孝静皇帝”,草草葬在邺城西郊。

善见的皇后高氏,本是高洋的妹妹,此时被降为中山王妃。

她与善见感情深厚,善见被囚禁时,她一直悉心照料。

高洋要下毒手,特意设宴召她入宫。

待她宴罢回府,善见已气绝身亡。

高氏抚尸痛哭,悲不自胜。

葬礼刚毕,高洋便逼她改嫁大臣杨愔。

杨愔毫不推辞,欣然迎娶,乐得捡了个便宜。

高洋仍不罢休,又命人掘开中山王墓,将善见的棺材拖出,抛入漳水。

他还下令焚烧元魏历代皇帝的牌位,彻底抹去前朝痕迹。

彭城公元韶,曾是北魏宗室,因娶了孝武帝的皇后高氏,在北齐颇受“优待”。

一日,开府仪同三司元晖业在晋阳宫门外遇见元韶,忍不住破口大骂:“你连汉朝那个老太婆都不如!

她至少敢把传国玉玺摔缺一角,你呢?

乖乖捧着玉玺献给高洋!

我说这话,自知必死,倒要看看你能活多久!”元晖业所言不虚。

高洋听闻此事,立刻召他入宫,一刀斩首。

元韶生性文弱,举止如妇人。

高洋觉得有趣,便命他剃光胡须,涂脂抹粉,穿上女装,随侍左右。

高洋还得意地对左右说:“朕拿彭城公当嫔妃用。”

元韶竟也不以为耻,低眉顺眼,亦步亦趋,在高洋身边混日子。

齐主高洋决定亲自率军征讨突厥,同时救援柔然。

原来,柔然与北齐高氏联姻后,两国交好,多年相安无事。

高洋篡魏称帝时,柔然可汗头兵还特意派使者前来祝贺,高洋也回礼致意。

然而,西域崛起的突厥却成了柔然的心腹大患。

说起突厥的来历,倒是个传奇故事。

他们本是平凉一带的杂胡,姓阿史那氏,原本是个小部落。

后来,部落被敌人攻灭,只剩下一个十岁男孩,被砍断手脚,扔在荒野等死。

谁知,一只母狼叼肉喂他,救了他的命。

更离奇的是,男孩长大后,竟与母狼结为夫妻。

邻部酋长得知此事,又派人追杀男孩。

母狼带着男孩逃至高昌国西北的深山里,躲藏起来。

不久,母狼怀孕,一胎生下十个儿子。

十兄弟长大后,离开山洞,四处抢掠女子为妻。

他们的后代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五百户的部落,定居在金山南麓。

不过,此时的突厥还只是个小部落,不得不臣服于柔然,世代以打铁为生。

高洋站在大殿上,目光坚定:“突厥屡犯边境,柔然求援,朕决定亲征。”

大臣王峻皱眉道:“陛下,突厥虽小,但骁勇善战,不可轻敌。”

高洋冷笑:“区区铁工部落,也敢猖狂?朕必灭之!”

柔然使者跪伏在地,声音颤抖:“可汗派我来求救,突厥日益猖獗,若不制止,恐成大患!”

高洋扶起使者,沉声道:“放心,朕不会坐视不理。”

年轻的突厥勇士阿史那咄苾握紧拳头:“我们世代为柔然打铁,受尽欺辱,何时才能翻身?”

老铁匠叹气:“忍忍吧,现在还不是时候。”

咄苾咬牙:“总有一天,我要让柔然跪在我们脚下!”

尽管突厥人心中不满,但眼下他们仍无力反抗,只能继续臣服柔然,靠打铁维生。

这座山的形状像古代士兵戴的头盔(兜鍪),而当地少数民族把头盔叫作“突厥”,所以这个部落就用“突厥”来命名自己。

突厥人原本只是草原上的一个小部族,可到了大叶护这一代,部众渐渐强盛起来。

大叶护去世后,他的儿子伊利继承了首领之位。

伊利生得高大威猛,性情刚烈,是个天生的战士。

他召集部众,率兵攻打铁勒部,一战便收降五万余家。

实力大增后,伊利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小部落的首领,他自立为“土门可汗”,正式宣告突厥的崛起。

然而,草原上的霸主柔然并不把突厥放在眼里。

伊利派使者向柔然可汗求婚,想借此巩固地位。

谁知柔然头兵可汗不仅拒绝,还轻蔑地骂道:“区区锻奴,也配娶我柔然的公主?”

使者被羞辱而归,伊利勃然大怒,一刀斩了柔然的使者,厉声道:“柔然欺人太甚!

今日之辱,必以血偿!”

他立刻召集部众,率军突袭柔然。

柔然人没想到突厥敢主动进攻,仓促应战,结果连吃败仗。

头兵可汗见大势已去,羞愤交加,竟拔刀自尽。

他的儿子庵罗辰和弟弟登注俟利见势不妙,带着残兵突围,逃往北齐避难。

伊利大获全胜,率军凯旋。

可柔然并未就此灭亡,残余部众推举登注的次子铁伐为新可汗。

然而铁伐命运不济,不久便被契丹人所杀。

北齐见状,索性把登注送回去,让他重新掌控柔然。

可惜登注也没能坐稳位置,很快又被部众推翻,最终由他的儿子库提继位。

就在柔然内乱不断时,突厥的新可汗——伊利的弟弟木杆俟斤登上了历史舞台。

木杆长相奇特,面宽一尺,脸色如赭石般暗红,眼睛却像琉璃一样透亮。

他性格暴烈,但极有谋略,一心想要扩张突厥的疆土。

他召集众将,冷声道:“柔然已是强弩之末,此时不灭,更待何时?”

手下大将纷纷附和:“可汗英明!柔然屡败,正是吞并的好时机!”

木杆眼中寒光一闪,拍案而起:“传令各部,即刻备战!

这一次,我要让柔然彻底从草原上消失!”

于是,突厥的铁骑再次集结,浩浩荡荡杀向柔然……

库提虽是柔然酋长,但在齐主高洋面前,却如蝼蚁撼树。

他拼尽全力,仍难抵挡齐军铁骑,最终只能带着族人仓皇逃奔齐国。

高洋得知柔然来降,当即率军北上,亲自接应。

他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跪伏的柔然部众,嘴角微扬,眼中却透着冷意。“库提无能,不配统领柔然。”

他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从今日起,庵罗辰为新可汗,你们就住在马邑川,朕会赐你们粮食布帛。”

库提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只能低头退下。

庵罗辰则恭敬叩首:“谢陛下恩典,柔然必永世臣服。”

高洋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调转马头,挥师北上,直指突厥。

突厥可汗木杆听闻齐主亲征,心中一惊。

他虽雄踞草原,但面对高洋的威势,也不免胆寒。

“齐天子亲自来了?”

木杆眉头紧锁,问左右,“我军可有胜算?”

谋士低声道:“齐军兵锋正盛,不如……求和。”

木杆沉默片刻,最终长叹一声:“罢了,先避其锋芒。”

他立刻遣使送信,言辞恭敬:“突厥愿臣服于齐,年年朝贡,绝无二心。”

高洋接过降书,冷笑一声:“算他识相。”

他并未赶尽杀绝,只是厉声道:“记住你的承诺,若敢违逆,朕必踏平草原!”

使者连连叩首:“不敢!不敢!”

天保五年,高洋再度亲征,目标直指山胡。

山胡盘踞石楼山,地势险峻,连北魏都未能征服。

然而,高洋却如猛虎下山,一战击溃山胡主力。

战后,他下令:“男子十三岁以上,全部腰斩!妇女幼童,充作奴隶!”

鲜血染红了石楼山,哀嚎声久久不散。

自此,北方胡人闻风丧胆,再无人敢反抗。

高洋志得意满,性情却愈发残暴。

一日,一名都督重伤垂死,医者束手无策。

高洋冷冷瞥了一眼,竟下令:“剖开他的肚子,挖出五脏,分给九人食用!”

众人骇然,却无人敢违抗。

从这以后,高洋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动不动就把人砍断四肢、煮熟吃掉。

朝廷内外,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生怕惹祸上身。

杀人、分尸、烧烤、煮肉 ,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北齐的事暂且放下,该说说西魏了。

自从宇文泰掌权,他的势力越来越大,西魏皇帝元宝炬只能乖乖听话,毫无实权。

宇文泰刚掌权时,任用苏绰做度支尚书。

那时候,西魏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全靠苏绰一手操办。

他做事精细,该增的增,该减的减,样样安排得妥妥当当。

苏绰这人,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见到有才能的人,就极力推荐,务必让他们发挥所长。

他常常和大臣们讨论政务,从白天说到深夜,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了如指掌。

可惜,日夜操劳,终究拖垮了他的身体。

没过多久,苏绰就病逝了。

宇文泰悲痛不已。

苏绰的灵柩归葬时,他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城外。

他端起酒杯,洒酒祭奠,哽咽着说道:“你懂我的心,我懂你的意。

我们本要一起平定天下,你怎么就丢下我走了?”

说到这儿,他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

手里的酒杯掉在地上,他竟然毫无察觉。

直到灵柩远去,消失在视线里,他才失魂落魄地转身回城。

这一别,不仅是君臣之别,更是一位枭雄痛失臂膀的无奈。

没过多久,宇文泰又学古人“让士兵一边种地一边当兵”的办法,搞出了一套“府兵制”。

这些府兵平时在家种田,农闲时就训练打仗,马匹、粮食、武器都得自己准备。

不过,朝廷免了他们的三种税——交粮食叫“租”,交布匹叫“调”,服劳役叫“庸”,这些全都不用交了。

每府由一名郎将统领,百府就有百名郎将,分属二十四军。

每军设一名开府,两开府归一大将军管,两将军又归一位柱国统领。

算下来,共有六位柱国,而最高统帅,便是持节都督——这大权,自然落在宇文泰手里。

“这府兵制,倒是个好法子。”

朝中有大臣私下议论。

“可不是?”

另一人低声道,“兵农合一,既不误耕种,又能练兵,一举两得。”

“可这样一来,兵权全在宇文泰手里,皇上……”

说话的人左右看看,没敢往下说。

确实,国家要安定,兵力最关键。

如今宇文泰手握重兵,西魏的江山,简直就像捏在他手心。

皇帝宝炬哪还有实权?

不过是盖个印、点个头,顺着宇文泰的意思走,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

“皇上今日又准了宇文泰的奏请。”

宫人小声传话。

“唉,能不准吗?”

旁边的人叹气,“如今这朝廷,谁说了算,还不清楚?”

府兵制虽是好制度,可权力集中一人之手,终究埋下了隐患。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