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83章 元钦赴死情难续 江陵遭围战事焦

宝炬在位十七年,病死在乾安殿,年仅四十五岁。

太子元钦继位,尊父亲为文皇帝,母亲乙弗氏为文皇后,合葬于永陵。

新君登基,本该万象更新,可元钦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虽然改元,却连年号都不敢立,只因朝中大权早已落入宇文泰之手。

为了稳固地位,他册封宇文泰的女儿为皇后,可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一天,尚书元烈悄悄找到元钦,低声道:“陛下,宇文泰专权跋扈,若不除之,后患无穷!”

元钦眉头紧皱:“朕何尝不想?

可他党羽众多,如何下手?”

元烈咬牙道:“臣愿联络宗室,共谋大事!”

元钦犹豫片刻,终于点头:“好,务必谨慎。”

可惜,计划还未实施,消息便泄露了。

宇文泰冷笑一声,当即下令处死元烈。

消息传来,元钦又惊又怒,却无可奈何。

临淮王元育和广平王元赞得知后,急忙入宫劝阻。

元育苦口婆心:“陛下,宇文氏根基深厚,贸然动手,只会引火烧身啊!”

元钦拍案而起:“难道朕要一辈子做他的傀儡?”

元赞跪下恳求:“陛下三思!

如今朝中兵权尽在宇文氏手中,若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元钦冷哼一声:“朕自有分寸!”

两位宗室王爷泪流满面,再三劝谏,可元钦根本听不进去。

宇文泰得知皇帝仍有异心,心中暗怒。

他的儿子们尚且年幼,侄子章武公宇文导、中山公宇文护又在外镇守,于是他便倚重几位女婿——清河公李基、义成公李晖、常山公于翼,让他们统领禁军,牢牢掌控京城。

元钦不甘心,只能与几个亲信大臣暗中商议对策。

可他们势单力薄,计划尚未成形,又被宇文泰的眼线探知。

这一日,宇文泰终于不再忍耐。

他带兵入宫,冷冷道:“陛下昏聩无道,不堪为君!”

元钦大惊:“宇文泰!你想造反?”

宇文泰冷笑:“臣不敢,只是请陛下退位。”

说罢,他下令废黜元钦,将其流放至雍州,改立元钦的弟弟齐王元廓为帝。

不仅如此,他还逼迫元廓恢复旧姓——拓跋。

更让人吃惊的是,宇文泰开始重新分配权力。

北魏刚建立时,曾有三十六国、九十九大姓的贵族,但如今大多没落了。

于是,他就把立下大功的将领封为新的“三十六国”,功劳稍次的封为“九十九姓”,甚至连普通士兵都要改姓,跟随主将的姓氏。

朝廷上下都炸开了锅,有人实在忍不住,直接问他:“宇文大人,您搞这一出,到底是什么意思?”

过了三月,宇文泰密派心腹,带着毒酒前往雍州。

那使者冷着脸,将酒杯推到废帝元钦面前:“请用。”

元钦盯着杯中酒,惨然一笑:“宇文泰终究容不下我。”

他仰头一饮而尽,不多时便毒发身亡。

史家称他为“废帝”。

消息传到后院,元钦的皇后宇文氏静坐良久,忽然对侍女道:“取酒来。”

侍女大惊:“娘娘,您这是……”

宇文氏神色平静:“陛下已去,我岂能独活?”

她自幼聪慧,风姿出众。

小时候,她常在座旁摆放《列女图》,立志效仿贞烈女子。

宇文泰见了,曾对人感叹:“每次见到这丫头,都让我欣慰。”

后来她嫁给元钦,夫妻恩爱。

元钦登基后,不纳嫔妃,只与她相守。

朝臣私下议论:“陛下专宠一人,不合礼制。”

元钦却笑道:“有她在,朕心足矣。”

如今,元钦被废,她毫不犹豫跟随。

流放路上,她寸步不离。

此刻,她端起毒酒,毫不犹豫地饮下。

侍女哭喊:“娘娘何必如此!”

她微微一笑:“生同室,死同穴,我心甘情愿。”

毒发之际,她恍惚看见元钦向她伸手。

她含笑闭目,魂魄相随,仍作地下鸳鸯去了。

宇文泰杀了旧主,又逼着淮安王元育上表,请求按照古制,把西魏宗室诸王的爵位都降为公爵。

这一招够狠,明摆着是要削弱拓跋氏的势力,壮大自己的权力。

西魏的江山,眼看就要改姓宇文了。

不过,宇文泰虽然毒死了皇帝,改立新君,却迟迟没有自己称帝。

朝野上下都猜他早晚要篡位,可他却按兵不动,照常处理政务。

有人说,他这是在学曹操,表面恭顺,暗地里谋划大事。

宇文泰一边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边盯着南边的梁朝。

他派侍中宇文仁恕出使江陵,名义上是友好访问,实际上是想探探梁国的底细。

仁恕到了江陵,正巧北齐的使者也来了。

梁主萧绎接待仁恕时,态度冷淡,远不如对齐使热情。

仁恕回去后,把这事告诉了宇文泰。

宇文泰听完,冷笑一声:“萧绎这么怠慢你,肯定是心里有鬼,怕我们看穿他的底细。”果然,没过多久,梁国派使者回访,提出要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旧日的领土。

宇文泰一听,心里暗笑:“萧绎还想扩张?

能保住江陵就不错了!”

他毫不客气地对梁使说:“你家主子胃口倒不小,可天意如此,他还能逆天改命不成?”

梁使也是个硬骨头,当场顶撞了几句。

宇文泰大怒,直接把他轰了回去,转头对手下说:“古人说得好,‘天要亡谁,谁也救不了’,萧绎这是自寻死路!”

从此,宇文泰更加紧了对梁国的谋划。

偏偏这时候,投降西魏的梁朝宗室萧詧(chá)又火上浇油,三天两头派人来催促宇文泰出兵,还主动献上贡品,一副急着当“带路党”的样子。

宇文泰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把荆州刺史长孙俭召回长安,商量怎么攻打梁国。

长孙俭是个聪明人,早就看透了宇文泰的心思,一见面就侃侃而谈:“梁国内部不稳,萧绎又不得人心,此时出兵,正是良机!”

宇文泰听了,心里暗喜,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点点头:“你说得对,回去好好准备粮草,随时待命。”

然而,西魏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

有个叫马伯符的将领,原本是梁国的臣子,后来被迫投降西魏。

他一直惦记着故国,听说宇文泰要攻打梁国,心里着急,偷偷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梁主萧绎,把宇文泰的计划全盘托出。

可惜,萧绎生性多疑,对谁都信不过。

他看完密信,冷笑一声:“谁知道这是不是宇文泰的计谋?

想骗我自乱阵脚?”

于是,他把信往旁边一丢,根本没当回事。

就这样,宇文泰步步紧逼,而梁主萧绎却还在犹豫不决。

一个野心勃勃,一个疑神疑鬼,两国的命运,就在这微妙的博弈中悄然改变。

广州刺史萧勃上书请求进京面见皇帝,表面看是正常汇报工作,实际上另有打算。

梁国皇帝萧绎心里清楚:萧勃在岭南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他灵机一动,想出一条计策:“既然你主动要来京城,我就顺水推舟。”

于是下旨将萧勃调任晋州刺史,名义上是升官,实则是要把他调离老巢,削弱他的地方势力。

“陛下,湘州刺史王琳骁勇善战,不如让他去接替萧勃?”

有大臣建议道。

萧绎点点头:“正合我意。”

但他心里却另有盘算。

原来王琳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极高,这让他寝食难安。

王琳接到调令时,正在校场练兵。

副将急匆匆跑来:“将军,朝廷要调您去岭南!”

“哦?”

王琳眉头一皱,随即了然于胸。

他苦笑着对心腹说:“这是要赶我走啊。”

夜深人静时,王琳悄悄找到主书李膺。

烛光下,他推心置腹地说:“李大人,我王琳不过是个粗人,承蒙皇上提拔才有今日。

如今天下未定,却把我调到岭南。

万一京城有事,我如何来得及救援?”

李膺点头称是:“将军所言极是。”

“我猜皇上是怕我拥兵自重。”

王琳叹了口气,“可我哪敢有非分之想?

不如让我去镇守武宁,既能屯田养兵,又能保卫边疆。

这样君臣同心,岂不更好?”

李膺佩服地说:“将军忠心可鉴。只是...”

他欲言又止。

“我明白,”王琳苦笑,“这话不好直说。

罢了,我明日就启程。”

与此同时,散骑郎庾季才夜观天象,发现异象连连。

他急忙求见梁主:“陛下,天象示警!

八月丙申月犯心宿,如今赤气又犯北斗。

心宿象征君主,丙对应楚地。

臣担心十一月江陵会有兵祸啊!”

萧绎正在批阅奏章,闻言抬头:“爱卿何出此言?”

“恳请陛下派重臣镇守江陵,早日还都建康。

就算魏国来犯,最多失去荆湘,也不至于危及社稷啊!”

萧绎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星空。

他何尝不知天象有异?

但想到要放弃经营多年的江陵,又心有不甘。

“陛下...”

庾季才还想再劝。

“罢了,”萧绎摆摆手,“祸福在天,避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

就这样,萧绎没有采纳庾季才的建议。

到了暮秋时节,西魏果然派出了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和大将军杨忠,率领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攻打梁国。

长孙俭在戍所迎接于谨,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将军此次率军攻打江陵,不知萧绎会如何应对?”

于谨胸有成竹,微微一笑:“若他敢在汉淝一带耀武扬威,迅速渡江,占据丹阳,那便是上策;

若是迁移城内百姓,退守内城,深挖壕沟,高筑城墙,等待援军,尚算中策;

但如果他按兵不动,只守外城,那便是下下之策了。”

长孙俭眉头一皱,追问道:“依将军之见,萧绎会选哪一策?”于谨轻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我料他必选下策!”

长孙俭惊讶:“哦?为何如此肯定?”

于谨捋了捋胡须,淡淡道:“萧绎此人,懦弱无能,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

况且,百姓贪恋家园,不愿搬迁,上下皆存侥幸之心,只图一时安逸。

如此局面,他岂敢冒险?

必是死守外城,坐以待毙!”

长孙俭听完,连连点头,拱手笑道:“将军料事如神,此战必胜无疑!”

于谨哈哈大笑,随即挥手:“传令下去,全军南下!”

就这样,西魏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江陵而去。

消息传到建康,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梁主萧绎眉头紧皱,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领军胡僧佑率先开口:“陛下,西魏与我朝素来交好,并无嫌隙,怎会突然兴兵来犯?”

太府卿黄罗汉也附和道:“是啊,两国互通使节,一向和睦,此事恐怕有误。”

侍中王琛更是自信满满,插话道:“前些日子臣出使西魏,宇文泰待我极为客气,怎会转眼就翻脸?”

他哪里知道,宇文泰眼中早已没有梁国,更不会在乎区区一个使臣!

萧绎沉吟片刻,仍不放心,便对王琛道:“爱卿既与西魏相熟,不如再走一趟,探明虚实。”

王琛拱手领命:“臣这就启程,定给陛下带回确切消息。”

王琛前脚刚走,萧绎又回到龙光殿,继续他的“老子讲座”。

这位皇帝痴迷道教,整日召集大臣讲经论道,仿佛天下太平无事。

可就在他滔滔不绝时,一匹快马疾驰入宫,传令兵跪地急报:“陛下!

西魏大军已逼近襄邓,叛王萧詧也率兵响应,正朝我境杀来!”

萧绎脸色骤变,手中的经书“啪”地掉在地上。

他慌忙下令:“传朕旨意,即刻戒严!”

大臣们面面相觑,方才还在谈玄论道,转眼就要面对刀兵之祸,实在讽刺。

没过多久,黄罗汉匆匆入殿,呈上一封信:“陛下,王琛从石梵发来急报!”

萧绎急忙拆开,只见信中写道:“臣已至石梵,边境安宁如常,先前警报恐是谣言,不足为信。”

萧绎看完,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他苦笑着摇摇头,对群臣道:“看来是朕多虑了,边报多是戏言,未足为凭。”

萧绎心里半信半疑,又去龙光殿讲《老子》。

文武百官穿着军装听讲,场面古怪。

有人私下议论:“老子讲的是无为,可眼下兵荒马乱,陛下倒有闲心谈玄?”

萧绎却想:“父皇信佛,我偏崇道,岂非天意?”

谁知隔天,边关急报又至。

他起初不信:“又是谣言?”

可警报接二连三,终于坐不住了,急召主书李膺:“速去建康!

调王僧辩为大都督,兼荆州刺史;

陈霸先移镇扬州!”

此时,王僧辩、陈霸先正与北齐冀州刺史段韶交战,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迷。

一听说江陵危急,王僧辩拍案而起:“国难当头,岂能坐视?”

当即下令:“侯瑱、杜僧明,你二人率程灵洗、吴明彻等将,火速驰援!”

另一边,郢州刺史陆法和也坐不住了,率军直奔汉口,准备增援江陵。

萧绎却派人拦住他:“朕的兵力足够,卿镇守郢州即可,不必前来。”

陆法和无奈,只得退兵。

回城后,他做了一连串怪事:把城门涂成白色,披麻戴孝,盘腿坐在苇席上,一整天不吃不喝。

百姓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议论:“陆刺史这是怎么了?”

有人低声道:“装神弄鬼罢了。”

陆法和的举动,看似玄妙,实则毫无用处。

无非是些唬人的幻术。

那西魏军已渡汉水,来势汹汹。

于谨派宇文护、杨忠两员大将,率精锐骑兵抢先占据江津,堵住东路。

建康的援军被截断,无法支援。

宇文护又攻下武宁,活捉太守宗均。

消息传到江陵,梁主萧绎坐不住了。

这天夜里,萧绎带着妃嫔登上凤凰阁。

他仰头看天,眉头紧锁:“客星入翼轸,恐怕凶多吉少啊!”

妃嫔们听了,都低声啜泣。

萧绎长叹一声,直到半夜才回宫就寝。

第二天清晨,萧绎强打精神,出津阳门阅兵。

谁知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迎面扑来,冷得人直打哆嗦。

他裹紧衣袍,对左右说:“这天气......”

话未说完,一阵寒风灌进嘴里。

侍从连忙劝道:“陛下,还是回宫吧。”

萧绎无奈,只得乘轻辇折返。

回宫路上,他问随行的大臣:“宇文护来势凶猛,诸位有何良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萧绎见状,脸色更加阴沉。

转眼到了十一月。

这天,萧绎不顾寒风刺骨,亲自骑马出城。

他要在城外六十多里处修筑防御工事。工地上,士兵们正忙着打桩立栅。

萧绎召来众将,开始部署。

“胡僧佑!”

他高声喊道。

胡僧佑连忙上前:“末将在!”

“命你统领城东诸军事,张绾为副。

务必守住东线!”

“末将遵命!”

接着,萧绎又点将:“王褒!”

王褒拱手听令。

“你负责城西防务,元景亮辅佐。

西魏军若来,定要死守!”

“臣定当竭尽全力!”

部署完毕,萧绎环视众将:“诸位,江陵存亡,在此一战!”

将领们齐声应和:“誓死保卫江陵!”

回城路上,萧绎的谋士小声问道:“陛下,我军兵力不足,是否要向建康求援?”

萧绎苦笑:“宇文护已切断东路,援军如何能来?”

谋士无言以对。

入城后,萧绎又召集王公大臣,一一分派任务。

有人提议:“不如派使者议和?”

萧绎摇头:“西魏志在灭梁,岂会轻易言和?”

直到日落西山,部署才告完成。

萧绎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对侍从说:“回宫吧。”

这一仗,他心里其实也没底。

没过多久,敌军已经打到黄华,距离江陵城只有四十里。

消息一传回来,城里的人全都慌了神,人心惶惶。

萧绎急召太子元良,沉声道:“速去巡视城楼,督促军民搬运木石,加固城防!”

元良领命而去,百姓们纷纷出力,可脸上写满不安。

当晚,敌骑已逼近栅栏。

火光映照下,黑压压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

武昌太守朱买臣握紧长刀,咬牙道:“明日必须出战,挫其锐气!”

衡阳太守谢答仁点头附和:“不错,若任其围城,后果不堪设想。”

次日拂晓,二人率军出击。

刀光剑影间,双方厮杀惨烈。

可鏖战半日,仍未能击退敌军,只得退回城中。

西魏统帅于谨冷笑一声,下令道:“放火!”

霎时间,火箭如雨,栅栏内外烈焰冲天。

火舌吞噬了数千户民居,二十五座城楼轰然倒塌,化作焦土。

浓烟滚滚,遮蔽了半边天空。

萧绎登上残破的城墙,望着城外层层包围的敌军,长叹一声:“大势已去……”

左右臣子面面相觑,无人敢言。

绝望之下,他撕下一块衣帛,蘸血疾书:“我忍死待公,何不速至!”

写罢,交给亲信:“务必送到王僧辩手中!”

可这封信刚出城门,就被西魏军截获,希望彻底破灭。

王褒、胡僧佑等人不甘坐以待毙,再次率军突围。

朱买臣挥刀怒吼:“杀出去!”

可敌军箭矢如雨,他们又一次败退,死伤惨重。

萧绎瘫坐在殿中,喃喃道:“难道天要亡我?”

忽然,他猛地抬头,下令道:“传旨,任命王琳为湘州刺史,火速调他回援!”

可此时,江陵已成孤城,援兵还能赶到吗?

琳忙着督军北上,先派长史裴政抄小路去江陵报信。

裴政一路疾行,刚到百里州,就被萧詧的部下抓住了。

萧詧盯着裴政,冷笑道:“我是武皇帝的孙子,难道不配做你的主子?

你要是识相,跟着我,保你子孙富贵;

要是不从,立刻砍头!”

裴政心里明白,硬拼必死,便假装顺从:“大人有令,我岂敢不从?”

萧詧大喜,押着裴政到江陵城下,逼他喊话:“王僧辩已经称帝,琳的援军势单力薄,救不了你们!”

裴政站在城下,抬头望向守军,突然高声大喊:“援军马上就到!

大家坚守!我奉王将军之命来报信,虽被擒,宁死不辱!”

萧詧脸色骤变,怒喝:“找死!拖下去砍了!”

这时,西中郎参军蔡大业急忙劝阻:“大人,裴政素有威望,杀了他,江陵军民更会死守,我们更难攻下!”

萧詧犹豫片刻,最终咬牙道:“放了他!”

裴政得以脱身,孤身返回。他这一番忠勇,足以让世人敬佩。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