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66章 兼并、耕牛、河北民!

“王安石的一生没有大家传统认知上的老师,又或者,他的老师有一点抽象。

他此生的三个老师,分别是书籍、朋友以及现实。

前面提到过,王安石二十二岁就高中进士,而且是在四百五十名考生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但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本该是状元,只是在答卷中有抨击朝政的言辞,所以才被降为了第四。

也许,对现实的思考,从那一刻就已经涌动在了王安石的心中。

不过,这第二种说法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因为从后来的结果看,他当年的对手阵容也不可谓不‘豪华’。

王安石是在仁宗皇帝庆历二年中的进士,同年第一名叫杨寘(tian第二声),但状元是不是名副其实已经无从得知,因为他不幸短命夭亡。

但第二名王珪和第三名韩绛却是真材实料,这两人都和王安石一样,当过宰相。

无论如何,现实情况就是,王安石当官的时期,北宋的社会内部已经淤积了太多的复杂矛盾。

对外,宋廷和契丹人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要向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以‘助军旅之费’,这是王安石出生前十七年发生的事情。

同时还要给西北方向的西夏岁币绢十五万匹,白银七万两,茶叶三万斤,以保证西夏向北宋称臣,保‘国泰民安’。

到了庆历四年,给辽国的‘赏赐’已经增加到了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的天文数字,几乎是当年澶渊之盟的翻倍。

钱从哪里来?自然是分摊到了百姓的头上。

王安石就曾经写诗来哀叹这段苦痛历史对百姓的伤害——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也许正是王安石在地方任职的时候,见识到了民多艰辛,才在后来面对自己身上的不幸时,会发出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的感慨,这是现实交给王安石的第一个知识。

但百姓的艰苦显然不止来自于外患,它更是来源于内忧。

地方层面,北宋立国百余年,豪绅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

中枢层面,**、冗官、官吏无能等体制性弊病丛生,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从整个社会层面,奢靡之风日盛,从上到下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处处弥漫着享乐主义思潮。

有志之士已从帝国的歌舞升平之中,嗅出了大厦将倾的隐患和风险,虽然可以勉强维系好些年头,但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王朝必将走向崩溃的深渊。

这种背景下,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庆历新晋官员主导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但讽刺的是,与三十年后的王安石改革相比,此时的改革派,又显得过于保守,只局限于表层问题,未能触及根源,反而到后来成为了保守派。”

屠龙者终成恶龙!

类似的故事,大家早已经听过不知道多少遍了。

但历史总是在以惊人的相似度,在重复上演!

也许就像顾知书曾经在某期《深夜巷话》里说过的那样,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安卉在笔记本上书写,对今晚这一期《故事人生》的兴趣,她比过去的任何一期节目都兴趣更大。

倒不是王安石的魅力,要超过苏轼尼采等人,而是他关注的领域,十分宏大,有显着的现实意义。

对于一个积弊严重的社会,从上到下都弥漫着没落的风气,身处其中的个人,要凭借什么样的力量, 才能撬动这个万斤巨人?

对安卉这个出版社的主编而言,这个命题拥有沉重的力量。

比起风花雪月的诗词,她个人对这种沉重的话题更感兴趣,也对这个宏大命题下的个人,怀抱有崇高敬意。

无论结果如何,当个人的眼中,看见的是朝代的顽疴,并且还身体力行去进行大手术。

也许这柄手术刀会割到大动脉,会引来非议,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但有病,就得治!

这是世间常理,是铁一般的规律。

至此,王安石这个名字,在她心目中已经彻底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最初只是一个苏轼政治生涯中的政敌,一个绊脚石。

后来变成了一位“急功近利”,“肆意妄为”的古板官僚。

到现在,她眼中所看见的,却是一位从苦难中成长,目光如炬,能见微知着,洞察帝国弊病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只是不过,让人不免遗憾的是,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她好像早已被剧透,会以失败的结局收尾。

但即便如此,通过顾知书对北宋朝廷内忧外患的种种描述,还是不免让人内心的血液开始沸腾起来。追逐烈日的夸父,向神发起冲锋的骑士,哪怕结局是注定的,你能说这种壮烈的行为,没有意义吗?

并不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属于是人类勇气的赞歌,是责任,是担当,是道义,更是热爱!

如此炽热真挚的情感,你怎能不去称赞和歌颂呢?

其中展现的权谋、智慧、斗争和妥协,更是值得反复回味咀嚼,这些,才是真正的精华,是充足的养分,是可以值得你人生变得更好的、真正的老师!

安卉已经对接下来的改革大戏,变得迫不及待起来。

“关于三个北宋社会最严重的问题,王安石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关于土地兼并,他曾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观点,诗名很直白,就叫《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他在诗中描绘了夏商周三代圣王爱民如子,国家与百姓财产公有的理想社会。

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掌握天下大权,所有的财富分配都应出自天子,如果不能实行强力的中央集权,地方的官吏就会凭权力自肥。

他还说,某窃谓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

这方面的态度他终其一生都未尝有丝毫改变。

有意思的是,苏辙也读过王安石的这首《兼并》,并且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一如他石头般的性格一样尖锐深刻。

苏辙说,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匮,贫富相恃以为长久,而天下定矣。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放在今天的语境里,就等于指着王安石的鼻子说你仇富,你想劫富济贫,你掠夺那些勤劳致富者的劳动所得,你是酷吏!

谁对谁错,这里不予置评,请各位听众朋友自己内心评估衡量。

关于治政的问题,在古代,有个阶层叫做胥吏,所谓胥吏,就是官僚体系里的基层人员,他们是朝廷一切政策的最终落实者。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这不就是官吏吗?

还真不是。

传统士大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官员,其实并不乐意参与具体而琐屑的行政事务,他们追求的是以儒学思想,教化百姓,往往只是地方名义上的一把手,实际上具体操作都落在了胥吏的身上。

依王安石的说法,就是今世胥史,士大夫之论议常耻及之,惟通古今而明者,当不以世之所耻而废人之为善尔。

这种模式有好有坏,好处在于,由于基层胥吏基本是固定不流动的,而官员却总是会被调来调去,所以有胥吏在,即便官员流动再频繁,甚至出现暂时的空缺,也不会影响地方政务的正常开展。

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就是这个意思,胥吏就是铁打衙门最核心的建材。

但胥吏是不能领朝廷俸禄的,他们的收入和他们经手的事务挂钩,等同于是从百姓身上收取手续费,且社会地位不高。

如此一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也就不难预见了。

胥吏又没有前程,又没有俸禄,又手头掌握一定权力,还长期扎根在一个地方。

久而久之,成为当地一霸,欺压鱼肉百姓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那些真正想为百姓为朝廷办事实的胥吏,又因为没有官身,晋升无门。

王安石手下有个‘司法吏’,叫汪元吉,王安石就专门为他写了篇文章,希望朝廷能给他破格晋升的机会,他写道:

其为吏廉平,州人无贤不肖,皆推信其行。喜近文史,而尤明吏事……

由此可窥见王安石的现实主义思想,第一,他不拘泥于墨守成规的社会现状,思考问题从实际出发,第二,他重视有实务能力之人,唯才是举。

关于社会的奢靡风气,王安石在地方治政时,也想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扭转这种不正之风。

嘉佑二年(1057年),王安石知常州,要说这常州,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苏轼和常州缘分很深,先后去过常州十一次,最后去世也在常州。

但你结合苏轼的政治生涯,也可想象,能让苏轼多次前去的地方,通常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当年的常州,灾害连年,天地荒芜,当地官吏治政又不善,民生凋敝。

诗人梅尧臣曾作诗写道,王安石前任的官员,鲜衣怒马,前呼后拥,排场极大,而王安石则是‘革辔陪泥乌。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王安石与梅尧臣应酬时所写的诗,也脱离了风花雪月,甚至超越了对一般日常事物的歌咏,达到了讽喻警句的境界。

比如王安石写的《耕牛》——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这就是王安石的诗词风格,《兼并》、《耕牛》、《河北民》!

他眼里所见,皆是民间疾苦,他心中所思,皆是朝廷弊病!然后,在嘉佑三年(1058年),三十八岁的王安石,结束了他在地方上的历练升级,回到朝廷中枢,以一封‘万言书’拉开了自己大展宏图抱负的改革大幕。

王安石的这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与十一年后苏轼给神宗皇帝的上书,堪称北宋万言书双壁。

大概内容比较复杂,我尽量以简单的概括形式,让大家能有基本的轮廓了解。

首先,王安石按部就班地对仁宗皇帝一通乱夸,说仁宗皇帝您是一位多么英明的执政者啊,天生聪慧,后天勤勉,有您在位执政,简直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听听,听听,苏轼和苏辙你们兄弟俩听听!

现在知道人家王安石凭什么能在宰相位置上呆那么些年了吧,都是学问!

然而,王安石夸完之后,就笔锋一转,开始揭露现实情况。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他直接点出我们朝廷和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客观现实。

但是,这能怪我们英明神武的仁宗皇帝陛下吗?

当然是不能的!

为什么在圣明君主的治下,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国家法度,偏离了‘先王之政’!

仁宗皇帝您不仅自己聪慧勤勉,您身上流传着的,都是尊贵的王室血液,基因里就注定是个优秀的人。

为什么基因里就优秀呢?因为您有一位极其优秀的祖先啊!

先王之政是好的,但后来却被那群不争气的官吏给带偏了,所以仁宗皇帝你要做的,就是恢复先王之政,如此才能明法度,礼乐行政!

没错,相信诸位也看出来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一大特征就是‘好古’。

或者说是扯古代先王之政的大旗,对于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招数。

但王安石‘好古’,‘师古’,但却不‘复古’,他法其精神而不效仿其形式,体现了他的变通与圆滑。

紧接着,王安石就顺势提出,要使用正确的人,才能让善法在地方得以顺利施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