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67章 新法!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第167章 新法!

作者:宅小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3:56:29 来源:书海阁

“王安石洋洋洒洒万言书,陈述利弊,直抒胸臆,有理有据,逻辑井然,本以为能一鸣惊人,得到皇帝赏识,开启改革大业。

但很可惜,他遇到了冷暴力。

仁宗皇帝压根就当作没有看见,是微信上一个字也不回!

事实再一次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谁写的留言长篇大论,谁往往就是最大输家……

王安石就这样锲而不舍地一直上书,仁宗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十分一致。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该给你升官就给你升官,但改革这事情嘛,免谈!

王安石就这样一直写一直写,到后来直接把即位时间和自己年纪差不多长的仁宗皇帝,给写死了。

嘉佑八年,仁宗驾崩,英宗上位,但王安石因为给母亲服丧,没能和短暂的英宗朝有任何交集,然后英宗皇帝也意外驾崩,等到了神宗皇帝的即位。

终于,王安石苦苦等待的,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

由于仁宗皇帝没有儿子,英宗皇帝是以旁系身份登上大位,因此身为英宗的儿子,神宗皇帝并非那种在宫闱内长大的太子。

他见识过民间疾苦,也明白改革的必要性。

早在即位前,他就听说过关于王安石的事迹,决定召王安石回朝廷委以重任。

王安石此时在人在江宁,听闻此事,有朋友前来劝他,说你受尽了身为舔狗的苦,难道忘记了渣男仁宗皇帝是怎么对你不闻不问的吗?

此时神宗皇帝看上你了,你也应该故作矜持一下,推托几次不受,这样才能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千万不要用真诚这个必杀技伤了自己。

王安石听罢,哈哈大笑,写了一首《松间》回应好友: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大丈夫出仕和隐居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山中猿猴和野鹤不可能理解我的心情,我王安石是心怀天下之人,岂会做那扭扭捏捏的小儿之举?

事实证明,真诚也能获得热情的回应,只要你选择了对的人。

神宗皇帝听到王安石回京,立刻跳过了所有的繁杂手续,直接召见王安石入内觐见,这就是所谓的‘越次入对’。

在这次面谈中,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

同时,他还勉励宋神宗应该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相关主张非常认同,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王安石作了一篇《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向宋神宗阐释了宋初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和原因,并指出当下所面临的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

王安石此时激情满满,觉得‘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皇帝也是个年轻性急的,看完《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立即就希望着手改革,督促王安石尽快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有大公司老板给管理层CEO下达命令那味了。

王安石则对大老板说,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不要急。

【愿陛下以讲学为事。讲学既明,则施设之方不言而自喻。】

动手改革前,你得先把政治改革的理念给确定下来,所以学术研究是最重要的。

我先给你好好说道说道,把我的变法理念给你说清楚,说明白了,你深刻理解我的意思后,如果还赞同我的想法,那我再卖命去干。

你别到时候因为触及到了利益关系,一堆人跑来进献谗言,你就墙头草两边倒,到时候大家都白忙活!

事实证明,王安石对未来的见解是很深远的,未虑胜先虑败,表现出了对皇帝陛下坚定意志的充分不信任。

神宗皇帝觉得,好呀,有个性,我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才!

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年王安石四十九岁,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然后招进来一个名为苏辙的年轻人……

事实上,虽然苏辙把王安石气得够呛,但还真没对王安石的改革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因为这个新成立的机构,拥有财政审议权力,推行政策不受其他机构的管辖和掣肘,所以王安石拥有足够的空间去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干。

他变法的第一步是实行‘均输法’,均是均等,输是输送的意思,由于地方向中枢输送租岁物资,越远的地方损耗越大,负担越重。

均输法就是让全国各地共同均摊运输的成本,也有全国统筹协调的作用。

在王安石当政之前,地方向中央上缴的物资,其品目、数量都有定例。

定例由来已久,基本不会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更改。

站在中枢的角度出发,一些好不容易从远方送来的物资并没有用处,只能以异常低廉的价格贱卖给商人。

而有些朝廷亟需的物资又没有定例,得不到地方的输送补充,需要高价从商人手中购买。

对地方的百姓也是类似情况,由于上缴的物资是常年固定的,如果遭逢凶年歉收就须花高价从商人手中购买。久而久之,就滋生了掌握物品流通渠道和定价权的大商人,恣意从百姓和国家手中牟利。

为了消除上述弊害,王安石的均输法规定,每年三司都要重新制定计划,将一年朝廷需要的物资品目与数量通知发运司。

发运司按照这个需求尽量在京师附近的物资产地征收、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把物品流通和定价的权力收回到朝廷手中,就近征收还能节省一些运输成本,进而减轻各方负担。

王安石预计执行此法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最终达成国家不匮使用而人民富足之目标。”

很多听众顿时拍案叫绝,妙啊,妙!

没想到王安石竟然还能想出如此绝妙的办法,去进行节流,每年从全国各地运往朝廷中枢的物资钱粮,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从中稍微扣一点下来,都是一笔堪称天文数字的不菲金额。

王安石一出手,直接就把中间的损耗,不说降低五成吧,起码两三成是有的,省下来的开销,可都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啊!

仅此一笔,就值得史书大书特书!

但是,这么优秀的方法,如此精妙的改革,为什么最后竟会是以失败告终呢?

原本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理想主义,太急功近利了。

然而,当具体的方案详细陈列在自己面前时,无数听众都和神宗皇帝一样,觉得简直是太棒了,几乎完美无缺,王安石犹如天上星宿下凡,乃上天派来辅佐王朝中兴之神人!

哪怕站在后世现代人的角度,几乎都没有办法从这个“均输法”中,挑出太多毛病。

越是了解得深入,就越是内心好奇,最后王安石改革失败的缘由,究竟为何?!

节目里,顾知书继续说道:

“均输法的成效显着,当年就交出了钱五百万贯,米三百万石的满意答卷。

王安石内心振奋,决定再接再厉,同年九月又施行了青苗法,此措施旨在向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开战。

前面提到过,王安石对底层的贫苦农民,是深表同情的,因此对大地主饱含敌意。

在王安石看来,地主多数都向小农发放高利贷,以此中饱私囊,特别是天灾时节,更是以此疯狂牟利,不顾小农死活。

他们肥了,小农就瘦了,等交不上国家赋税时,没办法就只能出卖赖以为生的土地,沦为无田的佃户。

王安石决定杜绝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既然农民都要借钱度过难关,只要有国家出面,让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被地主剥削,不就完美解决问题了吗?

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动用国家的钱粮储藏,以低于20%的利息,借给农民,相当于朝廷开办的劝业银行,让国家成为广大农民的债权人。

此外为了改变国家积弱的现象,改善奢靡享乐之风,提高军队战斗力,王安石还先后推行了保甲法和保马法。

保甲法的理论根基是“寓兵于农”,具体为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分别设置保长、大保长、保正。每一大保每晚差五人巡夜。在农闲时组织军事训练,有些地区甚至发展出了民兵。

王安石想以此改变北宋募兵制带来的冗兵甚多,却又战力薄弱的现状。

保马法就是委托民间饲养战马,这是一种寓马于农的方法。

如果军马死亡,饲马者必须赔偿,但饲马者平时可享受几种税役的免除。

如此一来国家也节省了饲养军马的费用。

最后是募役法,古代百姓都是要服徭役、差役的,这些工作并不好做,百姓也非自愿而来,并不熟悉工作流程。

一旦服役期间造成损失,往往就得倾家荡产来进行赔偿。

王安石的做法是让百姓缴纳免除差役的税金,按照家资情况来分担,多者税重,寡者税轻。

大家参考如今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即可。

然后国家拿到了这笔钱,再去招募那些自愿服差役,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就能做到人尽其用,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整体改革思路,基本上和均输法是一致的,就是尽量避免过程损耗,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国家建设!

除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和募役法外,王安石还对科举考试举起了手术刀。

简单概括为三点:

第一,废除明经科,只保留进士科取士;

第二,废除诗赋、帖经墨义(默写儒家经典),改为经义、论、策三门,即解释圣贤经典,阐发内心思想,答问时事难题;

第三,殿试废除诗、赋、论三题,改为策论一题,即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小作文。

这和王安石的务实不务虚的治政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还改革官学体系,制定了三舍法,即中央最高学府的太学课程里,设置外舍、内舍和上舍课程,类似于现代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头衔。你必须经过一层层的考试,才能顺利晋升,回报是优秀学子可以不经过残酷的科举考试,直接当官。

后来王安石死后,他的这个制度创举被推广到了全国,分县学、州学和太学三级,怎么样,是不是有种似曾相似的熟悉感觉了?

至此,王安石新法改革的轮廓基本就呈现出来了。

遍及财税、军事、农业、教育、官制等广大范围,触及了社会体制的深层问题……”

如果说在初次听到均输法时,听众们的心情是激昂的,是热血的,是敬佩不已的。

在听完全部的新法改革措施后,大多数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即便对北宋朝廷并不熟悉,即便对历史规律也没有深入了解,但仅凭大多数人那点看电视剧和小说的基本认知,也能感受到——

一股风雨飘摇的气息!

王安石的理想太宏大了,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所有社会问题,制度弊病,都一次性清除干净!

然而,谁都知道,改革改革,就是在现有的既得利益者身上动割肉手术。

每一次社会财富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是对旧的制度受益者的一次严峻挑战。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王安石的改革步子迈得越大,就意味着他得罪的敌人也就越多。

在公元1069年之前,攻讦王安石的言语不是没有,但大多都集中在了他的政策上面,很少有人去指责王安石人品的。

毕竟这位仁兄的道德品格,是有口皆碑。

但在新法改革开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一个叫吕诲的人,就列举了王安石的‘十宗罪’,包括:

王安石不听朝廷宣召,多次推辞官职不受;

王安石清闲散官不做,只挑着好的官职来接受;

王安石给皇帝讲学的时候居然坐着讲,有违君臣之礼;

王安石堵塞言路,排斥异见;

王安石过去错判漏判的案件很多,有报复私仇的嫌疑;

王安石举荐自己的弟弟王安国而不举荐其他贤才;

王安石独断专行,把自己不喜欢的官员贬官外放;

王安石强词夺理,把一个叫官员气死;

王安石离间皇帝和弟弟的亲密关系;

王安石的‘制置三司条例司’财政和军政独揽,扰乱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