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 第184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出生于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号摩诘居士,王维的父亲是河东王氏,母亲是博陵崔氏,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信仰佛教,所以以摩诘菩萨之名给王维取字摩诘。

和我们熟悉的王守仁、苏轼等人一样,王维的家庭也属于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王维在如此的家庭中长大其见识和才华远不是一般人士可比。

但在王维九岁时,其父的去世导致家中家道中落。

尽管如此,母亲崔氏仍然没有落下孩子的教育,王维的少年和童年时期就在陪母亲卖画以及学堂中度过。

开元三年,十五岁的王维赴长安游学,求取功名。

那时候,交通可多有不便,长安与故乡蒲州,用现代的距离测算,也有将近180公里,开车都要两个多小时。

每一次别离,都很有可能成为永别,王维身为家中长子,身后还有五个高高低低的弟弟妹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悉心栽培,即便只有十五岁,胸中才气已是要荡漾而出。

在过秦始皇陵之时,他便写下了一首《过秦皇墓》: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当时的王维,还年轻气盛,居然以嘲笑的口吻,说当年积土为冢的古墓,如今已经变得林木茂盛,郁郁苍苍,化作山岭,从表面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宫殿的痕迹。

不过,地下冥界里的宫殿应该还和长安皇宫里的样式一模一样吧!

在年轻的诗人想象之中,秦皇陵的墓宫应当是日月星辰间隔排列在穹顶之上,灿烂的银河呈现于九泉之下。

可即便如此奢华,里面的沧海却是水银制成的,人怎么能渡过呢?

里面连春天都没有,大雁又怎么会飞回来?

哪怕再辉煌壮阔,再富丽堂皇,也终究不过是死气沉沉的墓穴罢了。

秦始皇当年到泰山封禅,遇见暴雨,躲在一棵松树下避雨,后来就把这棵松树封为五大夫。

连一棵为秦皇遮雨的树,都能受到册封,可想当年的秦皇,是何等志得意满,是如何权倾天下,然而,如今不还是埋在了土里?

这松涛阵阵,或许正是那棵被封为五大夫的松树哀泣的声音吧?”

我去!

听众们惊呆了。

一个十五岁的小孩,这么牛哄哄的吗?

要知道即使在现代,秦始皇陵也是无数人向往的旅游圣地啊,想想里面的兵马俑,想想那从未面世的地宫,就够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一睹为快。

比如汤光远,在大一暑假的时候就去过一次兵马俑参观,后来得知地宫被水银灌满,不具备开掘条件,可能在几代人的有生之年,都没机会一睹秦皇地宫的恢弘壮丽了。

他当时还很是遗憾,甚至在离开时还依依不舍,多次回头眺望。

相比起来,十五岁的王维,同样是面对秦皇墓宫,内心的情感,却是如此不同。

他不是不了解地宫的壮阔伟岸,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王维比任何人都能欣赏地宫之美。

然而,他却是以手中之笔,以胸中才气,发出了穿透千古岁月的最强讥讽之声。

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少年郎惊叹不已。

“别人的青春和我的青春,别人的志向和我的志向,真是比我和狗的差距都要大!”

“狗:感受到了侮辱呢亲!”

“我服了,难怪家里老人总说七岁看大,八岁看老,我以前不信,总觉得一个小屁孩身上能看出什么鬼东西?现在我服了,天才真的是从小就能看出坯子好坏的。”

“是啊,像我邻居家那小孩,读小学的时候就自学会了初中的数学题,一口英文说得那个叫流利,参加所有比赛都能轻松获奖,那些好学校都抢着要,而我家的那小子,唉,不说了,先去把他揍一顿出出气!”

“真实了,我就说诗佛诗佛,怎么可能有人从小就展露佛性啊,这样的王维才符合年轻气盛的标准,我开始期待他后来的转变了。”

“别,哥,你别期待,我害怕着呢,总感觉一个人从锋芒毕露到佛法无边,多少得经历一番挫折,我真受够流眼泪的日子了!”

网友的这番话立即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顾知书太狡猾了,居然在喜剧里面也掺杂那么多悲伤的元素。

听完那三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故事后,整个人都心情抑郁了好些天。

既有为爱情友情而感动,也有因为世事往往不随人愿而忧伤,更多的是为自己连故事里的爱情与友情都没有而感到痛苦万分。

现在年关将至,实在是不想再接触悲伤故事了。

希望王维的这一生,能走得顺畅点吧,我们听众的要求也不高,能够让王维的结局,像王阳明一样就差不多了!

“如果说十五岁的王维,还有些锋芒毕露,等到十七岁的时候,他的诗句风格,就已经有了些后来大成之后的影子。这一年,他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连个九阳数相重,故称重阳。

这是古代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登高赏菊。

往往是亲友齐聚,阖家团圆的时刻,但去了长安的王维,山高路远,却是不能在这一天享受团圆的快乐了。

于是在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写下了这首诗。

后来人们都称赞王维年轻时候就相貌气质俱佳,《唐才子传》说他‘妙年洁白,风姿都美’。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好看极了,真帅!

可在我看来,当时的王维,混杂在长安的茫茫人海之中,入目之处,皆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举目无亲,孑然一身,当时的少年郎,肯定不会感到快乐和欢欣。

诗里的‘独’字和‘异’字,就将他这份心境表露无遗。

重阳节登高有佩戴茱萸的习俗,古人以为可以避邪驱灾。

此时的王维,内心一定很想念过去的节日画面,王家兄弟五人,呼啦啦一群,登高你追我赶,佩茱萸你插我戴,好不欢喜热闹。

可是今年的这个重阳节呢?

身为长兄的王维独自来到长安考取功名,他固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可家里的弟弟妹妹们,难道就能像往常一样开心玩闹吗?

想到自己不在他们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也会感到伤心落寞,惘然若失吧?

‘唉!’

王维抬头仰望星空,在明亮皎洁的月色下,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由于今晚是停播前的最后一期节目,第二天又是除夕夜,不少听众都是在路途上收听的节目。

听到这首诗的瞬间,眼眶就有点红了,心里头百感交集。

如此应景!

这首诗写得非常朴实,通俗易懂,却拥有异常强烈的打动人心之情感。

当今年代,无论是读书上学还是工作打拼,有很多人都是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拼搏谋生的。

即使有飞机、高铁、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一年到头能回家探望亲人的次数,也是少得可怜,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像五一、国庆、春节这种大的节日,有长假期还好说。

平时那些一两天的短假期,甚至是许多不放假的小节气,回家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最常见的,就是隔着手机屏幕,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给在电话另一头聚餐的父母亲戚们,送上一句节日的祝福问候。

当关掉手机视频的时候,环顾四周,又只剩下了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出租屋内的身影。

可不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那些这个春节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人们而言,此刻听到这首诗,更是内心凄凉,悲苦万分。

而王维竟然在十七岁就能写下情感如此强烈,能引发无数人共鸣的诗句,称之为天才一点不为过。

还有,听听顾知书又在说什么胡话了?

这么一首诗,你告诉我,仅仅只是有后来“大成”期的影子?

那王维巅峰期的诗作到底得有多么吓人啊?

什么?你说《相思》?那没事了……

“开元九年,王维来到长安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这一年,他终于进士及第,蟾宫折桂。”

杜夕月嘴角一抿,伸出手指头数了数。

十五加七,是多少来着?

噢,是二十二!

整整七个年头,终于进士及第,顾知书说得好像经历了沧海桑田一样,仔细一看,又是个二十出头就高中进士的天才人物。

搞得现在大家好像都对进士这个身份有点脱敏了,平时讨论某个历史人物,习惯性都问一句:

他是几岁考中进士来着?

三十以上啊?

嗯,也不错……

也不知道那些四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全家鞭炮锣鼓齐鸣,喜极而泣的那些先人,知道自己的声誉被来自后世的一个电台主播如此轻辱,会不会气到跳进梦里找他算账?

“关于王维具体是第几名高中,历史上存在争议。

南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有一段大意如下的记载:

王维未满二十岁,写文章的才华就名满长安,而且他极其擅长弹奏琵琶。

某一天,岐王把他带到公主府第,让他假扮演奏者,到公主面前献艺。

王维演奏了《郁轮袍》新曲,并出示所写诗文。

公主大为惊奇,令宫中侍女传教,还将考官召来,内定王维以解头登第。

古代府试和州试的第一名称‘解头’,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史书上并未记载王维夺得状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精通诗作音律,并以此跻身进了皇室贵族的圈子,背后有贵人赏识,本身有才华卓越,想必名次是不会太低的。

这里还有一桩趣事,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公主,有人认为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这位玉真公主雅好艺文,李白初到长安时,也是住在玉真公主的终南山别馆之中。后来也是玉真公主向唐玄宗举荐的李白。

如此一来,王维和李白也在玉真公主这条线上,产生了交集,诗仙和诗佛之间的醋海情浪,也由此诞生。

不过这些都是坊间传闻,不在正史记录之中,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展开脑补,或者去看听众里的大才撰写的同人文章……”

顾知书一番话直接让无数被勾起了吃瓜之魂的听众大感扫兴。

谁要听什么正史啊?

我就要看李白和王维抢公主的瓜!

要说这位玉真公主,可真是人生赢家啊,两个青史留名的天才诗人,为你痴狂为你疯癫。

这种奇妙经历,不亚于你让香江四大天王中的两人在90年代为你争风吃醋,如何叫一个爽字了得?

想想都让人羡慕!

想看!

坐在回家顺风车上的周薇,更是直接眼前一亮,也顾不得堵车带来的闹心体验,立即就从背包里掏出了笔记本电脑,开始在车上构思起来。

她脑海里已经有电影画面浮现:

岐王府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贵客如云,来者非富即贵。

如此盛况,仅因宴会的女主角是大唐的明珠,皇帝最疼爱的妹妹玉真公主!

宴会上觥筹交错,人们载歌载舞。

突然,人群之中出现了一个身着白衣的男子,年轻俊朗,风姿绰约,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用来形容这位公子再合适不过了。

他怀抱琵琶,一曲《郁轮袍》让在场的宾客们陶醉其中,无不为之动容。

当曲终之时,玉真公主好奇的询问岐王李范此人的来头,并起身相迎这位公子。

由此王维与玉真公主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点他为状元,帮他扬名天下。

他们在山庄中畅聊,彼此交流着诗意和音乐。

他们一起赏花观月,品味着山庄中仙境般的生活。

他们的友谊之花在山庄中绽放,成就了一段美丽而难忘的佳话。

王维也许本以为自己会这样和玉真公主度过幸福快活的一生,却不曾想到,她所爱所惜者,也许只是他身上那份夺目耀眼的才华。

在无人可以争辉时,他就是她眼中的一切。

直到有一天,一名三十七岁的诗人,身披白衣,又一次来到长安城寻求仕途上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