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12章 施邦曜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12章 施邦曜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施邦曜,字尔韬,号四明,浙江绍兴余杭人,在万历己未年(公元1607年)考中进士,初授武学教授,后晋升为国子监博士、工部营膳司主事。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他主持云南乡试,转任员外郎。天启丁丑年(公元1627年),出任漳州知府,以清廉干练着称,进而被提拔为本省的布政司参政,后又任四川按察司使。崇祯戊寅年(公元1638年),升任光禄寺卿、通政使,后遭免官。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重新起用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施邦曜看到人心涣散,贼寇所到之处百姓不是投降就是逃避,究其原因在于官吏剥削百姓,早已丧失民心,导致关键时刻无法团结抗敌。他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罪过,而监督官员的责任在于巡按和御史。因此,他向朝廷呈上了《实图察吏安民疏》。

该疏大致内容指出:巡按握有重权,按照都察院规章明确规定,贪腐、祸害政治、侵害百姓的官员应立即予以逮捕审问,此外,对于六品以下官员,如有违法行为,须查明事实,公正裁决,并如实上报。然而,如今巡按考核官员时,仅是简单传唤过堂,并未见一人被拿问,即使有所弹劾,也是敷衍了事,甚至有时仅针对地位低微的官员以塞责。如今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亟需切实行动而非流于形式。考核官员应当当面宣布某官员称职留任,某官员不称职应予罢黜,某官贪腐害民应立即逮捕,巡行各地府县时立即做出区分,如此才能令人心畏惧。关键在于自我修养,务必做到不受贿、不索礼、不接受推荐,先做到自身清廉,然后才能治理他人。否则,如果自己首先触犯受贿之律,又怎能以法律约束他人。他又强调:“得一位良吏,胜过得一名良将;去除一个贪官,便是铲除一个民贼。”奏疏呈上后,皇帝予以嘉许,并下令各地巡按御史遵照其奏疏,切实执行。

甲申年(公元1644年)春天,贼寇逼近京师,施邦曜慷慨立誓:“此乃臣子舍生取义之时。”城破之后,他询问仆人:“倪尚书在哪里?”仆人回报说倪尚书已经自尽。施邦曜骗仆人说:“你在此等候,我去整理冠服准备去看望倪尚书。”随后进入内室,许久未出。仆人探视发现他已经自缢身亡。遗诗置于几案之上:“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左都御史,赐谥“忠介”,并将其列入旌忠祠祭祀。

前都察院总宪刘宗周痛哭为其作诗悼念:“淮南一别燠垂寒,再拜班荆话屡酸。国难敢忘婺妇纬,时危转忆菜根盘。身担风纪纲常重,节自平生问学安。白马岩前池畔草,永存规矩奉轮般。”

《编年史》记载,施邦曜自缢时,仆人曾将其解救并使其复苏。施邦曜怒斥道:“你知道大义所在,就不要久留我!”于是再次服用毒药去世。然而,其他文献均记载他是自缢而亡。

先帝驾崩后,在九卿之中最先自尽的,倪元璐(谥号文正)与施邦曜都是浙江人,此后又出现了周凤翔(谥号文节)等忠烈之士。在二十一人中,绍兴籍士大夫就有三人。之后还有刘都宪、祁佥都、余庶子等人不断载入史册。可见,在浙东诸郡中,绍兴士大夫尤为以文章和气节自豪。建文年间殉难的诸多大臣,多出自江西,近年来的情况也是如此,而浙江紧随其后,吴地(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一带)及福建再次之。壮哉!江南之地忠臣太多了!

众多自缢殉国的贤臣,尽管经历曲折反复,难免显得过程有些复杂,只有施邦曜最为直接果敢,其从容不迫、慷慨激昂,二者兼而有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