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13章 凌义渠(二十日缢)

凌义渠,字骏甫,号茗柯,是浙江乌程县人士,其家族以雕刻技艺闻名于世。凌义渠蓄有浓密的胡须,身材修长,如同高空中独立的云霞和皎洁的孤月,他的文章论述精辟,摒弃陈词滥调,独树一帜,表现出卓越的才思。他长期吃素,虔诚奉佛,对待世俗之事淡泊如水。自少年时代起,便被誉为当地读书人中的翘楚。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考中举人,乙丑年(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考中进士,之后通过选拔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

崇祯庚午年(公元1630年),凌义渠参加考选,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当时朝政由他的同乡亲戚(温体仁)把持,温体仁备受皇帝宠信,许多人争相依附以图晋升。然而,凌义渠身佩黑色官囊,手持白色简牍,言辞恳切直率,毫无畏缩顾忌。

面对日益猖獗的贼寇之患,他深感忧虑,上疏朝廷,尖锐指出:消灭贼军的明确旨意虽然多次更改,但贼军的嚣张气焰仍然如同以往。尽管朝廷已经竭尽全力征讨贼军,但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显着提高。从外部部署的角度来看,是否有谁能清楚地了解到贼军的物资状况、行踪动态,及时准确地向朝廷汇报,而不做任何虚假掩饰呢?是否有谁能够在没有相应级别官职的情况下,毅然披甲上阵,时刻准备战斗,发誓绝不与贼军共存呢?从内部调度的角度来看,是否有谁能消除文牍主义的束缚,将所有事权集中于一人手中,让他自行决策,不拘泥于小利小害,只关注大局呢?是否有谁能排除众议,独自坚持一个明确的决策,实实在在地让边防将领明确知道所接受的命令,毫不犹豫地执行,不被外界干扰呢?当事情紧急如同呼吸之间,却要等待上级命令下达、部门审查通过以及部门咨询回复等多个环节,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等到行动之时,局势已经发生改变,原先的计划已经无法执行。在赏罚分明的军政制度下,对于那些贪图爵位赏赐的人来说,每天都有机会得到奖赏,而对于那些惧怕被公开处决的人来说,每天都可能面临死刑。频繁的赏罚导致赏罚制度变得浮躁、轻浮,长久下来,人们逐渐对赏罚失去了敬畏之心,军政制度也因此变得松懈,甚至严令也不再具有震慑力。后来国家局势的恶化,正如他所预言。

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凌义渠转任礼科右给事中。在癸酉年(公元1653年)的科举考试中,河南贵族子弟曹凤祯通过贿赂获得中试资格,凌义渠审阅其试卷,发现其中尽是粗鄙浅陋之语,遂满篇批注,主张将其黜落,但遭到同僚阻止。崇祯丙子年(公元1643年),凌义渠以户科左给事身份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选拔出众多优秀人才,如日后为国捐躯的王汉。不久后,曾掌管兵部后来又掌管吏部的某官员,与曹凤祯有姻亲关系,怀恨凌义渠昔日对他们的不利行为,利用官员任职的惯例,将其外调到福建任臬司。凌义渠以大义为重,就任官职,未发表任何言论。他的同僚对此不满,向朝廷揭露此事。皇帝命令查看曹凤祯的卷宗,得知凌义渠公正无私,于是取消曹凤祯的举人资格,并把那个吏部官员削籍为民。

凌义渠虽暂时在外任职,但因其刚正不阿的名声反而更加受到敬重,他由福建按察使转任三吴地区(当时的吴郡、吴兴和会稽,现在的苏州、湖州和绍兴)兵备使。三吴地区十分富饶且是税收重地,但他清廉如水,两袖清风,只专注于选取吴地士人的优秀文章,亲自加以编纂整理并出版,旨在教育初学者,不迎合时俗,也不受科场风气影响。他所选的文章,人们认为是永嘉县从来没有的正统之学。随后,凌义渠升任山东布政使,继而又被提拔为南京光禄寺卿。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凌义渠被擢升为大理寺卿,然而很快国家发生了剧变。

当时,贼寇于三月乙巳日进犯京城,丁未日清晨,凌义渠赶往长安门,却发现无人值守,他一直站立到天亮,但城门始终没有开启,只好返回寓所。不久传来消息,京城已陷落,人马嘈杂,街道堵塞。凌义渠独自坐在寓所中,面色凄凉,须髯怒张。混乱稍定后,东鲁门人李某前来拜访凌义渠,告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凌义渠听后惊愕不已,背靠墙壁放声痛哭,直至用头撞击墙壁,鲜血淋漓沾湿衣襟。李某大惊,拉住凌义渠的衣服极力劝阻他不要过于激动。凌义渠说:“君主为了国家而死,我便跟随他去死;君主为了国家而亡,我便追随他去亡。为国家赴死,那是我作为臣子的本分,还有什么可说的?”李某引用古代典故劝说凌义渠留下有用之身等待时机。凌义渠回答:“这不过是想让我多活一会儿罢了。我深受国恩二十多年,如今皇帝驾崩,我身为孤臣即使想要独活,于情于理也无法接受。”李某抱住凌义渠哭泣,凌义渠厉声道:“我们是基于道义相交,应当相互激励,何至于像孩子般哭泣?”李某拜别凌义渠离去。凌义渠在灯光下看着自己的书籍,感叹道:“唉!这些都是经过我手的书籍,怎能忍心让它们落入贼手而受到玷污?”于是命令下人将他评阅过的书稿以及平生着作全部烧毁。凌义渠生平并无其他嗜好,唯独酷爱读书,自他初次入京应试以来,无论辗转于八闽之地,还是出使岷藩、主持鲁试、镇守吴臬、治理齐邦,身边总是携带着满满十几箱书籍。无不亲自整理随身携带。饭后闲暇时总是手捧一本书,即便公务繁忙也不中断。他听说哪里有罕见的书籍,便会倾尽财力、想尽办法购得。此刻,这些书籍尽数化为灰烬。凌义渠的宾客和家仆明白他的决心已定,暗中将家中绳索、器械、器皿等藏匿起来,以防他自尽。凌义渠得知后怒道:“你们这样做,难道我就没有别的死法了吗?”他指着前方的桌角说:“这里棱角分明,我可以一头撞上去!”宾客竭力阻止,未能成功。他们只得以家庭亲情恳切劝说,凌义渠面容稍显宽慰,说:“我内心确实悲痛,但既然已经决定以身许国,就不能两全其美了。”

临近早晨,有人带来消息说皇帝去世的消息尚未证实,仆人立即告诉凌义渠。凌义渠赤脚冲出寓所,在路上遇到同乡故友,得知噩耗已确凿无疑,于是急速返回,向仆人索要自己的官员冠服。仆人递给他一件青绣衣,凌义渠拒绝穿上,要求换上绯色官袍,还命人设置香案。仆人们纷纷围立,试图阻拦。凌义渠说:“我一生简朴度日,对财物无所留恋,况且现在世间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呢?如今遭遇国难,这就是我生命的终点。我要从容赴死,不得拖延。”他端正笏板,面向皇宫方向行礼,然后向南遥拜,写下向父母所上的遗书,其中有“尽忠即所以尽孝、男视死如归、含笑入地”等语句,笔墨清晰,字迹工整。他将遗书交给仆人,并说:“我的灵魂已经先去陪伴皇帝了。”仆人们围跪哭泣,请求他留下遗命。凌义渠说,我死后,可在我的棺木上书写上“死节孤臣凌义渠之柩”,这样就行了。随后他自缢身亡,享年五十二岁。南明朝廷追赠凌义渠为刑部尚书,赐谥号“忠清”,并在旌忠祠中予以祭祀。

附记 公婿茅曦蔚所述公之纪略

李某是凌义渠在丙子年(公元1636年)主持乡试时录取的士子,此次他带来皇帝驾崩的消息。凌义渠悲痛万分地说:“我五十年来研读圣贤之书明白大义,二十多年来深受国家厚恩,君王亡故,我也应随之而去,还有什么可说的?”李某见凌义渠撞柱痛哭,急忙跪地抱住他劝解。凌义渠大声说:“你现在如果愿意与我一同殉国,那才是真男子。”李某含泪离去。凌义渠的秘书人员赵振之和家人冯相、金升等人将绳索、器械等物品藏了起来。凌义渠说:“你们这样对我,我就只能口诛笔伐贼人而死。”他又指着面前的桌子说:“这张桌子有棱角,一头撞去,足以致我于死地,不是更惨烈吗?”赵振之提及凌义渠父亲离家时的珍重话语,试图打动他。凌义渠微微点头,说:“这些自然牵动我的心,但死后我的忠魂顷刻就能回到家中,守护在父亲身边。”

凌义渠在灯下看到自己的书籍,不禁叹息,他挑选出平生所着述及所评点的各种书籍,堆放在阶下亲手焚烧。待到天明,听到皇帝驾崩的确切消息,他痛哭失声,索要官员冠服准备自尽,家人未予回应。凌义渠说:“你们看看我这一生清淡如素,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我不是那种怕死贪生的人。我的决心已定,不要再耽误时间了。”接着,他写信告别父亲:“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儿子我视死如归,含笑步入九泉。只是父亲年迈无依,病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令人难以割舍。十岁的儿子凌容默让我放心不下,七岁的弟弟凌犀渠需要好好抚养。儿子会将这份心情传达给皇帝,让他知道孤臣的一片赤胆忠心。”

凌义渠自子丑年(公元16年)入仕以来,家中只有五十亩田产,所居房屋也是租赁的,他在朝廷内外任职二十年,长期关注谏议之事,多次直言进谏触及皇帝的过失,对边防问题的筹划如同聚米成谷之多。他离京时上奏的一份疏文,使得皇帝为之动容。唉!为了国家,他忘却了家庭,如今却无处可处,只能投湘水自尽以示忠诚。舍身取义,只愿苍天能照亮燕山。

刚开始的记载固然是文辞精炼,而后面的记载中也包含许多切合实际的表述,因此一并收录在此。

译者注:1.原文中的“悬鱼拔薤”,《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为南阳太守时,府丞曾献生鱼,羊续受而悬挂在屋檐下,后府丞又献鱼,羊续就把悬挂的鱼给他看,不让他再送鱼,也作“悬鱼拔薤”,意思是为官清廉正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