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14章 王家彦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14章 王家彦

作者:明溪漱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06 14:11:53 来源:书海阁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号尊五,出身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他为人高洁傲气,胸怀壮志,不拘泥于琐碎细节,每当与人谈论义侠之事,内心便充满向往。他认为男子汉对自己应当有所期待,要像汉代的伏波将军那样英勇,平时时刻牢记以马革裹尸为荣,对于那些只会空谈的人,是不需要去理会的。

他自比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始终抱持着“马革裹尸”的信念,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应当如此期待自己的人生,而非仅满足于安逸享乐。

天启辛酉、壬戌年(公元1626年、1627年),王家彦连续通过乡试与会试。初入仕途,被任命为开化县知县。到任后,他召集当地父老,对他们说:“古人将刺史、县令视为直接关乎百姓利益的官员,其责任重大。如今我奉天子之命治理此地,期望与各位共同开启新的局面。希望大家能认真听取我的教诲,切勿傲慢违逆,以免招致灾祸。”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任职一年间,王家彦推行有利于民众的各项政策,凡是不利于百姓的地方立即予以调整。无论远近,民众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位如同神明般贤明的县令。

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王家彦参与省考的地方分考,决心选拔真正的人才以报效朝廷。面对众多考生,他感慨道:“鱼目混杂其中,就难以辨识真正的明珠;看似美玉的琼琚,实则可能只是碧绿的石头。然而,只要秉持公正明察之心,何愁不能分辨优劣?”考试结束后,唯有王家彦所选拔的士子声名显着。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他调任兰溪县,施行仁政,如在开化县一样深得民心,因其卓越政绩而被提升为刑科给事中,后历任工科右给事中、户科左给事中,最终转任都给事中。崇祯丙子年(公元1636年),王家彦因丁忧离职。服丧期满后,补任吏科给事中。

王家彦在谏官职位上任职十年间,弹劾不避权贵,使得他们不得不收敛行为。当时,福建贼寇刘香老等人在同安镇一带作乱,甚至威胁到省城的安全。对此,王家彦呈上了关于福建海防的奏疏。他指出,按照旧制,朝廷设有卫所军,没有额外的军队,也没有单独的将领,而是由各卫指挥统一管辖,每个寨堡设置号船以便相互联系、协同作战。后来增设了游击将军等官职,使得即使在偏远海域,战船也能保持紧密联系。他认为当前防御策略应恢复原有的卫所军额,并训练民兵以加强海防。这一观点被当时有见识的人视为至理名言。

王家彦尤其关注社会动荡的根源,认为是贪腐的地方官员榨取民脂民膏,导致良民百姓衣食无着,被迫沦为盗贼。为此,他上疏说:“我观察到秦晋地区饥民相互煽动,成群结队流离失所,跨越州县。究其起因,往往源自一乡一邑。如果当时的地方官员能够早做应对,采取周朝关于治理荒年的十二项政策措施,并一一切实实施,或许不至于发展到如此四处崩溃的地步。议论者认为,当前这种现象实乃由于朝廷政令所致:对催征赋税急切的官员给予卓越的考核评价,对督责严厉的官员称赞为好官循吏,于是,那些品行恶劣、贪墨**之人便得以利用这种环境,如同以无法牢固捆绑的湿润绳索来束缚他们贪婪的**。即便有一两位贤明能干的官员,也往往被繁琐的法规条文束缚住手脚,无法施展抱负。即使他们有如召信臣、杜诗般的能力(两位东汉时期的着名地方官,以兴修水利、赈恤百姓着称),也无法像郑侠那样直接上书进言(郑侠,北宋官员,曾画《流民图》直陈时弊)。如今秦、晋之地的祸乱,大抵就是由这些因素累积造成的。现今全国各地并非没有隐忧,三楚之地(湖南、湖北一带)已有民众揭竿而起的苗头,闽越之地(福建浙江一带)也有军事冲突,倘若现在不早做打算,不出五年,必定会发展到与秦、晋同样的严重局面。因此恳请陛下稍微放宽对法律条文的苛刻执行,使得官员们能够放开手脚,全心全意去安抚百姓、维护地方安宁。《诗经》说:“不竞不絿,敷政优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倘若如此,仍有地方官未能切实传达并贯彻上级政令,导致当地治安混乱、盗贼横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就应当对这些地方守令以“养寇之罪”论处。对于这样的惩处,他们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此疏一出,天下人皆认为这是振兴国家、平定乱世的良策。王家彦累计呈递密封的奏疏百余份,大多关乎民生利弊,旨在裨益改进百姓生活。

崇祯庚辰年(公元140年),王家彦晋升为大理寺丞;一年后,升任左少卿,又改任太仆寺卿。又过一年,晋升为户部侍郎。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协助管理京营事务。此时,国家局势已严重衰败,犹如顽疾缠身,即便是扁鹊、仓公这样的名医再世也无法迅速治愈。尽管如此,王家彦在任期间仍竭力补救,力求各项施政没有疏漏。崇祯甲申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贼军逼近京城,王家彦负责防守安定门,防守工作极为尽力。但由于有太监与贼军勾结,充当内应,城池终被攻破。大批贼军涌入,有人劝王家彦趁机逃走,他正色斥责道:“国家覆灭,我何惜一死?只是不知皇帝生死如何,心中遗憾未能随驾护主,哪怕以身殉职于皇帝车架之前,以求赎尽臣子万分之一的罪过。”说完,他面向北方叩首,以示对崇祯皇帝的谢罪,再转向南方叩首,以感谢拜别父母的养育之恩,随后自缢而死。他的四位仆人抬着灵柩归乡,在路上遭遇贼军,遭受了更为惨烈的迫害。南明弘光朝初年,追赠王家彦为太子少保,赐谥“忠端”,并将其列入旌忠祠祭祀。

《启祯录》记载:京城陷落时,贼军对王家彦恨之入骨,提刀将他肢解。另有说法称他自刎而死。《编年史》则记述:王家彦守卫德胜门,城破后跳城自杀但未死,手臂和脚部受伤,仆人将其扶入民宅,他随后自缢身亡。贼军焚烧民宅,烧掉他的一只手臂,其余部分由仆人收敛带回。还有一种说法是贼军在城楼上将他斩首,并用火烧毁其遗体。

我的议论是:国家的衰败,一半原因在于良民纷纷沦为盗贼,而驱使他们走上这条道路的正是贪墨之吏。王家彦自担任地方官直至言官,始终对此忧虑不已,若是朝廷能早点采纳他的意见,全面整顿吏治,或许贼祸不至于如此惨烈。然而,人们对于初露端倪的霜降未能警觉,以至于情况迅速恶化,最后形成了坚冰,事态无法挽回实为可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