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代的流转,这些匈奴人在这里建立了家园,因对仙人存在有所敬畏,对汉朝有着异样的情感。
在他们的观念里,似乎已不再是单纯的匈奴族人。
后来汉族人渐渐融合到这里,导致如今这种局势的形成。
或许因当年秦天在此施展法术留下的深刻印记,这里的阴阳达到了罕见的平衡状态。
受制于地理条件,农田的收获并不丰厚,只是一般水平。
然而,城池周围的草场异常繁茂肥沃,足以匹敌优质牧场数亩地所产。
一块耕地相当于优质草原的三四亩,因此吸引了大量人们在此居住。
这个地方确实能为人数有限的族裔提供维生资源。
对此,秦天自然有所了解。
这里曾有许多人因此地死于非命,且阴气浓厚,若任其发展肯定会有重大的隐患。
"…"
在这块碑旁,秦天首次悟得的阴阳之道亦留下了他独特的体会,令方圆数百里内外的阴阳平衡得到升华,彼此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上秦天法力特质使灵气浓度提升,多种因素相加下,这片牧草极为肥美,足以支撑大量人口。
看着那随着岁月侵蚀逐渐磨损的碑铭,秦天眼中闪烁异彩。
"颇有意思,实在耐人寻味."
他轻抚着石碑,仿佛穿越时光长河,遥遥窥探过去的三百多年历史。
"碑上的记载,是指老师你吗?"沐春好奇问道。
当代被世人冠以仙名者唯有秦天一人,她自然而然地将记录归于秦天身上。
秦天微笑:"也许是?不过为师认为,这并非纪念我,更像是纪念……"
未完的话题,他停顿片刻,觉得碑铭怀念的是某种难以言述的东西,而非自己。
"你想听往事详情吗?"秦天气笑道,“好的,为师将详细讲述一番。"
冬日过去,春天再次归来,从草原返程的此刻已到六月时分。
算一算,自秦天闭关后已近满载一年时光。
这段时间内,沐春与灵夏二人进步飞快,特别是灵夏,已隐隐有化形的征兆。
秦天觉得不久后,灵夏就能 行走,不用总依偎在沐春怀中。
不知是被抱着太久习惯还是迷恋那种感觉,过去跟秦天外出时,灵夏还会下地奔腾,如今跟随沐春,连行走都变得罕见,整日黏在大师姐身上。
秦天甚至发现,灵夏的身体更为圆润丰满。
修炼进步迅速,使灵夏已不再是稚嫩模样,言辞也更加流畅利落。
秦天离去这半年,中原确有不少事情发生。
首先是刘表病情危重的消息传出。
当初听了诸葛亮的意见,刘琦借了个借口离开荆州。
可惜,刘琦的情况急转直下,很快就严重到无法言语的程度。
通常来说,垂死之人的话语最为真诚,刘表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幡然觉悟。
在他弥留之际,看清了自己两个儿子都不可依靠。
他对刘琦确实有亏欠,但刘琦并非出色的 物。
对刘琦的批评并非完全无理取闹。
对刘琦的态度不满,刘琮就更不必说了。
刘表清楚,如果把家族产业都交给刘琮,不出多久就会彻底败落。
这时,刘表想到了刘备。
所以在临终之际,刘表把刘备唤至床边,恳切地把荆州托付给他。
这种情况下,刘备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诸葛亮在一旁说服,使刘备有所转变。
刘琮非英明主上,且易受谣言影响,荆州一旦交给他,很快就会落入曹操的手里。
经过反复权衡,尽管刘表一再退让,刘备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刘备强调,若刘琮能证明能力,他会尽快把荆州交还给刘氏。
实际上,在把荆州委托给刘备时,刘表就没期待其返还。
谁也不会这么做吧。
刘表也就未提及誓言之事,权当是庇护无能后代的代价。
在眼下乱世,缺乏明主将导致刘氏血脉速亡。
然而,刘备的主动承诺令刘表颇感意外,仿佛心愿并未落空。
不久,刘表离世。
对于这一决定,刘家人感到极为不解。
家族基业为什么非得交给外人?
毫不奇怪,刘备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压力。
然而,因刘表亲口授命,无人敢于违逆。
这对诸葛亮而言是大喜讯,攻占荆州是他计划的重要一步。
目前看来,形势并非无法扭转,诸葛亮看到了胜利曙光。
然而这股光芒很快便消失不见。
在新年之际,曹操整顿兵马南下,首先锁定的目标正是刘备的荆州领地。
显然,曹操深知荆州战略重要性,立即整装待发,决心一搏拿下荆州。
刘备刚刚掌管荆州不久,根基尚不稳固,即便诸葛亮助阵,仍难以抵御曹操的强大冲击。
而最令刘备怒不可遏的是,刘琮竟选择了背弃。
或许是出于对曹操的刻骨仇恨,或者其他原因,总之,刘琮与曹操达成了一致合作。尽管刘备接手了刘表的全部领土,但刘琮他们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封地,并非一无所有。
在刘备坚守荆州之际,刘琮竟然主动联络曹操,意图借助他的力量,重新夺回失去的家园!
曹操对此欣喜若狂,简直是意外收获。
随之,荆州迅速落入了叛徒刘琮手中,刘备只得仓促逃离。
刘琮的愚昧行动令人震惊,人们无法想象他会这么做。
一瞬间,刘琮丧失了民心的支持。
刘琮占据了荆州,然而迎接他的只是一个破败不堪、几乎无民可治的境况。
面对如此局面,曹操自然不允许荆州由刘琮治理,于是,没过多久,刘琮成为了他对外显示宽大形象的傀儡象征。
刘琮的愚蠢举措也让治下大多数人背弃他,他们宁可选择追随刘备,也不愿为刘琮效力。
谁能预料这个家伙什么时候又会出卖他们?
因荆州难以固守,刘备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追随他的人反而愈聚愈多。
在抵达襄阳时,诸葛亮提议攻打这座城市,此时它仍在刘琮的管辖之下,并有些曹操军队留守。
攻占襄阳对刘备确实大有裨益。
然而,刘备怎能忍心伤害无辜,即使刘琮再荒谬,刘表终究还是托付给他照顾;攻城意味着可能导致刘琮受伤,这让刘备感到非常难受。
刘备希望以和解结束这场冲突,于是在城外高呼,期待刘琮能出来反思认错。
但知道自己理亏的刘琮,岂敢面对刘备,只希望找个地缝藏身。
大军压境,若刘备果真发动进攻,襄阳定难以招架。
刘琮甚至开始整理行李,预备随时撤退逃亡。
喊话许久无人响应后,刘备明白刘琮铁了心不见面,只能在城外过夜待到次日再启程。
未料,刘备低估了刘琮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清晨襄阳城内涌现众多民众和将士归顺他。
见到这样的景象,刘备心中矛盾:带领大众逃生绝非上策,但他人已经选择追随自己,他又怎能弃之不顾?
无奈之余,刘备带着这些人继续逃离,队伍到达当阳时,下属已达二十万人之众。
在抵达刘表的陵墓之际,刘备特意前来致以崇敬之意。
站在刘表墓前,刘备语重心长地说着,自我反省愈深入,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满心愧疚无法抑制。
在刘备看来,丢失荆州的罪责完全在他自己。
尽管曾暂领荆州的大任,却未能坚守领地,导致当前局势恶化,这让刘备深感亏欠了刘表的期待和委托。
如果不是关、张二将硬拽,恐怕刘备早已经被自己的痛悔情绪击倒。
他内心的自责与内疚已到达极限。
而诸葛亮在这处地方,也开始深刻了解刘备的本质,忍不住微微叹息。
诚然,刘备无意成为一个权谋之君,在太平盛世中确是一位造福于民的好君主。
但在如今这个动荡年代,唯有铁血无情者方可屹立,过于妇人之仁可能导致时机错失,局势滑入深渊。
刘备或许是个稳固根基的守护者,而非开创盛世的英主。
他过分地依赖情感引导。
然而……
诸葛亮沉思时又叹一口气。
这不正是刘备的魅力之一吗?乱世之中,正需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仁君垫底,维护所有枭雄的底线。
刘备的存在,为诸葛亮带来一抹希望的曙光。
如果真的想要刘备成为曹操那般雄才,为何诸葛亮不直接归附于他呢?
这既是刘备的短板,又是他的强项。
诸葛亮并无打算过度扭转刘备的本质。
仁德真的算是一劣势吗?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实力不足的境遇里,仁义反而是凝聚人心,累积初始影响力的法宝。
看看那些自愿跟随百姓和军队,便是明证。
得地失人,则失去全部;保人得地,则双丰收。
只要有人心,有百姓追随,自然可以慢慢壮大实力。
小火星可能最终引发燎原大火!这也是诸葛亮相信刘备的源头。
拜祭完刘表后,队伍迅速踏上了征途。
行军不同于普通旅程,人群越多速度往往越慢。
假使刘备单人独骑,一日百里或许不在话下,但现在众人簇拥,日行数里已算难得。
时间紧迫,不容许刘备缓慢行进。
看他们现在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可用以作战的将士寥寥。
一旦敌人来袭,除了迎战,还得庇护百姓。
最佳策略或许应该是撇开百姓,仅带精锐部队快马加鞭,寻觅据点安身。
这样方能回头援助民间。
面对这些民众的安危问题...只能说只能听天由命,期待敌军追兵追击时不致过度残害他们。
从理智角度而言,确实应该这样考虑。
但刘备向来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他坚持要携百姓同行,尽管此举会使他逐步接近死神的边缘!
诸葛亮既感动又无可奈何。
这样的慈悲在很多情况下是刘备赢得民心的关键因素,但在危急时刻却可能成为拖累他的软肋,使他陷入困境。但此刻还不至穷途末路。
诸葛亮异常冷静,迅速做出了分兵的战略方案。
看似分散了保护力量,实际上提升了整体行进速度。
假若曹操的追击受阻,或许他们还有余裕安全撤离。
计议完毕后,诸葛亮疲惫不堪。
无法控制局势令心情恶劣,他寄希望于敌人的失误,这不是一贯属于他的处事方式。
然而,在此刻,别无它法。
于是刘备决定派遣关羽率部分士卒和民众乘坐船只先行离去,相约在汉津会合。
这样兵分两路,使得追兵难以抉择目标。
诸葛亮原建议刘备用船速更快且更安全的方式先行,以应对潜在追捕。
若是曹操追兵果真到来,也只是追逐水道上的部队,难以迅速攻占地面。
先遣走刘备无疑是明智之策。
但刘备认为,应与民共忧患,自己先行脱身,若曹操追兵因见不到他而迁怒百姓,那将是无法容忍的。
但由于水路承载能力有限,不能搭载所有百姓,诸葛亮只好尽量让更多人随船出发。
路上的人减少,部队行动更快,他们的安全也因此提升。
这时,有人提议刘备应先固守江陵。
江陵稳固才能阻断曹操南侵的路线,维护南方平安。
刘备明白,以人为本至关重要。
当初可能是出于良知和同情,不愿意看到民众受苦。
众所周知,曹军纪律一向不佳,进城必会肆虐劫掠,对城内百姓来说,实为灭顶之灾。
如今情势已不容回头。
丢弃这里的老百姓意味着多年的声望毁于一旦,这已经不再是选题,而是必须践行的责任。
自接收这些人归附以来,刘备就已别无选择。
他所能做的就是与这些百姓并肩前进,直到逃离危险,或被曹操的追军追上。
“若想成就大业,就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如今有多少百姓跟我颠沛流离,我怎能忍心抛下他们!”刘备坚定地宣布,并坚决带领民众继续前行。
看向坚毅坚决的刘备,诸葛亮神色微微有所动。
“孔明先生,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刘备过于宽厚软弱的情况,又会怎样应对呢?”
诸葛亮的身体轻颤了一下。
“你说的‘妇人之仁’是什么含义?”
这场对话在诸葛亮来找秦天商谈的时刻发生,他此刻已明白请他出山的正是中山靖王后裔的刘备。
秦天淡然笑道:
当时,刘备仅仅因仁义着称,并没有足够实据证明他的理念和行为的真实性。
深思一会儿后,秦天缓缓开口:
"刘备如今依附在刘表名下,你想,他会感恩刘表的接纳之恩吗?"
诸葛亮认同道:“当然会,否则就愧为子民。"
既然刘表庇护了刘备,若后者没有感激之情,那岂不是连禽兽不如?
"但若是要夺得天下,刘备舍得放弃刘表的地盘吗?"
当前,江南被孙权、孙策掌控,刘备别想染指。
北方则由曹操统治,理智之人皆明白这不会是他的起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