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135章 守护百姓与赤壁

大秦:我是唯一仙 第135章 守护百姓与赤壁

作者:满满哈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6 14:20:15 来源:书海阁

对刘备而言,几乎没有其它的选择。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稳固生存和争夺霸业都需有根据地。

天下大势,留给刘备的道路只剩一条:继承刘表的地盘,这才是立身之本,争夺霸业之源。

竞逐天下,本质在于争取土地和人民,而现在刘备空无所有,试图争取这些不过是镜花水月。

“然而如果刘备果真背弃盟友,占据刘表的地盘,诸葛亮先生,你认为这究竟是仁义之举,还是背德的行为呢?”

诸葛亮没有犹豫太长时间,很快就给出了回答:

“那自然是仁德的人理当占据。"

简而言之,纵使你曾接纳过他,但我为实现大义,仍然要占据你的势力,这就是所谓的有德得位。

秦天朗声一笑:“诸葛亮,我原以为你也是言辞犀利之人。"

脱口道德说教,腹中有商业考量。

"然而这套理论,你能说服我,也可能说服自己,但你能说服刘备吗?"

"这……有何不可?"

诸葛亮坚信,在乱世仍坚持仁德之人是极少数。

即使不用诉诸暴力,他也能找到各种方法让濒死者“心甘情愿”将位置让给刘备。

类似的局面,现实中多不胜数。

“如果情况如你说的那样,我也无法再说刘备是过于妇人之仁了。"

秦天气定神闲:“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可以通过观察他的以往经历去了解一二。"

"你眼中刘备真如同你说的伪君子般不堪吗?"

"就算你能封锁自己的话柄,也无法压制全社会的言论。

刘备深知这一点,所以绝不会做那种事。"

诸葛亮微微皱眉,表示尽管这是一个难题,但绝非无法突破的困境。

诸葛亮对自身的信念坚如磐石。

即便刘备真是个妇人之仁,诸葛亮也自问有策略应对这一困境,这是智谋谋士的底气。

他缓缓道:“那么,请设想另一种情况:如果刘备为你们找了个容身之处,无论是在荆州还是益州,但假设你们兵败被击溃,需要弃城逃亡。"

“城中的官兵和民众因畏惧曹操,想要和你们一同出逃时,你会如何抉择?众所周知,曹操部下的军纪松散,攻下城池后往往会带来深重苦难。"

“这样的事情几乎在预料之内,甚至是无法避免的。"

就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无法确保一直胜利,所以秦天设想过的情景必然在未来成真。

诸葛亮陷入沉思。

理论上,在弃城逃命的情形中,形势危在旦夕,必须离开,逃跑必然不能带着大批队伍,否则只会引来杀身之祸。

理想的对策应当是婉言谢绝,只带必要的人手,迅速撤离。

然而,以刘备的个性和他的仁名,是否真能抛下民众独自逃命,这让人难以相信。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被敌人追上,然后坐以待毙。

秦天问:“你觉得,这能称他为贤明的君王吗?‘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主动让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的君主,还能被称为明君吗?”

长时间的沉默过后,诸葛亮的反应并未改变。

在那天的对话里,秦天其实已经表达得很清楚。

诸葛亮依然选择追随刘备,只因为那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机会。

但他未曾料到,那天所探讨的情况竟这么迅速地出现在现实中。

生存或是死亡,他的选择即将到来。

曹操的攻势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只在于何时真正发动。

那种无形的压力令每个人都感到不安。

是否真的值此付出忠诚?

诸葛亮以前或许会徘徊,困惑,甚至受到秦天话语的影响。

然而当身临其境,他的心中无比坚决。

值得!

当他看见那些民众期待的眼神和热切的希望,没人能狠下心拒绝。

拒绝的人自然有枭雄的气质,但诸葛亮追寻的从来非枭雄,而是真正仁德的君王。

他认为,只有真正的仁君才能拯救这个世界,这个朝代!

刘备依旧被曹操作战部的追踪军团如约追至。

前几日。

曹操的战略目标本是南土全面攻占,因而不可能将视线局限于一个城邑之上。

想要利用水域直击南方,必定不能错过荆州的军事要冲江陵。

若此地不入掌握,曹操所有的攻伐计划都会沦为空想。

但是,刘备恰好就在江陵附近的动静引发了曹操的忧虑:他担心刘备会在他们尚未攻至江陵前占据这座城池,坚守城池进行对抗,这对曹操来说绝对是一个棘手的状况。

因此,在得知刘备离开襄阳之初,曹操迅速部署,动用五千轻骑兵,丢弃多余的物资补给,昼夜兼程,目标只在于堵截刘备,并在他抵达江陵之前将他阻滞。

然而形势出人意料,曹操原本并不完善的计划在此出现了转折!

得知刘备竟携带数万民众军队一同行动时,曹操几乎喜笑颜开:“刘备啊刘备,简直是自己作茧自缚!这是你咎由自取啊!”“你的妇人之心断送了你呀!”若是刘备独自逃跑以加强江陵防守,那么曹操的攻势将会举步维艰。

然而刘备身边随行如此大量的人口,无疑大大拖慢了他的行动步伐。

这样就给了曹操足够时间先占领江陵,再进一步稳固据点、发动攻势。

曹操岂非愚者,刘备对他的威胁,他岂能忽视?在乱世背景下,妇人之仁或许显得愚蠢,但在收买人心的手段中确最为有效。

单看他手下的民众与士兵甘愿跟随就可见一斑。

如今的局面对曹操构成巨大威胁:他必须尽早斩草除根。

刘备极有可能是他争夺江山的强大对手。

他绝不能任由这家伙成长!

曹孟德可非仁慈圣君,也不是信奉仁义的君子。

他的行事风格是乘人之危!

对一个带领无数百姓的人来说下手?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当下的战场,关键在于速度!速度快者就能夺取先机。

如果刘备更快,就能先到江陵,利用天然屏障构筑工事,将首个难关留待曹军。

如果连江陵都无法拿下的曹军又如何与之争胜天下?

然而如果换作曹操抢先追到刘备,甚至占据江陵,不仅仅是刘备处境危险,只怕就连孙权也无法幸免于难。

这是一场关乎速度的竞赛。

但是刘备身后还有这么多人跟着,又怎么能与只携带轻兵、全速追赶的曹 拟呢?更何况他还有五千铁骑在后穷追猛赶。

结果毋庸置疑,刘备在曹操 中落入圈套,毫无悬念地被对方追赶上。

在阳平关下,刘备带领的一群民兵与曹军的五千精骑兵偶然相遇。

双方仅仅在瞬息之间从震惊转为备战状态。

望着眼前那支强大的骑兵,诸葛亮心头不禁感到一股震动。

遗憾的是,预想之外的情况还是降临了,他原本设想的战略不得不启动。

在和秦天探讨过那个可能后,诸葛亮开始考虑在这种境况下如何应对。

理论上,他们如今几乎身处绝境,但却并非毫无生机。

“刘备虽为柔弱之身,然而他的两个弟弟关公关羽、翼德张飞,却是当世罕有的勇武之将。"

“给予他们足够力量,或许就能上演超出世人理解的神奇逆转。"

一直以来,秦天的判断都十分精确,诸葛亮自然是对其持有信心。

尤其是关羽,当年斩杀华雄之举仍如昨天一般清晰可见。

因此,诸葛亮派出了关羽带领众人顺江而下。

首先是因为关羽的实力强劲,应对突发冲突绰绰有余。

纵然是顺流而下也并非安全无忧,曹操的手下可能会沿河追击。

尽管这种放弃后勤直奔核心的战略可能性微乎其微,诸葛亮仍然不能忽视此可能性的存在。

让关羽率一部分人流疏散也是一种保障。

而这第二层保障,则来自张飞!

张飞看似豪迈鲁莽,实则心思细腻,战场英勇无比。

在秦天提醒后,诸葛亮已预料到这个情况,当即决定派张飞性命挑战。

刘备身边的人众多,军士当然也不少,即便只有八百骑的张飞对阵五千弃兵的对手,也并不是全无胜算。

敌人若闯进平民群里厮杀,固然可以造成混乱,但在群众的压力下,自己也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结局只会走向死亡!

张飞接收到的命令则是尽量不直接交锋,以持久抵抗为主要任务。

这样的策略下,敌人可能会在情绪失控时迁怒百姓,这是难以避免的损失,但在保大体下,必须如此抉择。

当然,诸葛亮并不会把这些解释给他二人听,因为他们一旦知情,事态恐怕就不由他控制了。

“你只需扰乱他们,对方决不会冒然攻入群众,他们会怀疑这是我们的计谋。"诸葛亮满怀自信地说道,“一旦他们进来,你便可切断后路,在这里彻底摧毁他们!”

骑士之强大在于高速机动,失去这一点便只能沦为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鱼肉。

“只要他们的将领不失理智,就绝不会犯下这种愚蠢的决定!”诸葛亮笃定地说,“而能被曹操指派追击的,怎么可能是愚人?”

似乎有所感应的张飞并未言语,只是领着部队果断上路。

刘玄德心系大局,自然无暇揣摩孔明心思。

此刻心绪如麻,对他来说,军师的话如同圣旨一般。

很快,张飞带领的八百骑兵便与五千米敌兵迎头相遇。

双方僵持许久,都没有急于发动攻势。

果然,正如孔明所料,时间逐渐对他们有利。

只要突破长坂坡,对手便不会再追赶,因为他们已经深陷敌人腹地,地势复杂且对方人多势众。

刘备是否会被找到尚且难料,更可怕的是所有人可能在此埋骨。

对于刘备而言,长坂坡是一座关卡;而那率领数万人缓缓后撤的步兵队伍又是一座难关。

谁能保证对方不会以百姓做为屏障?如果敌人利用百姓充当肉盾,那么即便是八百骑兵也会在这场冲突中饮恨!况且,他们还要背上违背民意的恶名!

那位曹军指挥官见状,愤怒地唾骂道:

"以后谁再提刘备是仁者我必怒火攻心!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丧尽天良!"

拿百姓作为掩体,这不就是对刘备冷酷本性的最好诠释吗?

不能继续这样拖延了。

如果任凭刘备离去,他们将会既无功绩又有过错。

此时此刻,即便是粉身碎骨,他们也要奋力一试!

曹军逐渐后退,然而张飞的神色并未放松,反而是更加谨慎。

当然,他不相信五千骑兵真的会让路,敌军后退显然是在布置战阵,准备冲锋。

瞬间,紧张气氛凝重起来。

微风拂过,夹杂着低沉的吼声,曹军已然发起攻击,显然决定即使自身伤亡,也坚决阻止刘备撤离。

张飞紧握矛杆,同时迅速调动兵马。

对于骑兵的冲锋,傻站在原地无异于坐以待毙。

刘玄德绝不允许张飞撤离,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的百姓。

此时,发号施令者并非自己,而是孔明,形势紧迫,张飞别无选择,只能信任军师的判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山林间竟然飞射出阵阵箭矢。

箭支数量虽不算多,却足够阻碍曹军前进的脚步!

敌将面色突变,心中疑惑:难道这只是陷阱?看似毫无抵抗之力,背后树林可能隐藏着大批伏兵,等着我们自投罗网?

一念至此,曹军冲锋的速度明显放缓,甚至有后撤的倾向。

在任何时代,五千骑兵都是不可小觑的力量,这样的损失即使是曹操也会痛彻心扉。

不论是曹操、还是张飞以及孔明看到那一幕箭矢射出,均愕然失色。

援军?我们怎会不知情?怎么会突然出现援军?

诸葛孔明心念急转,思索这群来路不明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些人不可能是孙权的部队,尽管懂得唇亡齿寒的大道理,在如此形势下,孙权又岂会派人援助蜀军呢?再者,从他们的进攻方式看,并无正式军队的正规排兵布阵。

就算真是孙权一方,人数也不会仅此,况且若真有所动作,孔明定会收到讯息。

就这样突袭的不知何处援军使得战场瞬间陷入微妙僵持。

再这样拖延下去,并非良策。

眼看刘备就要撤走,曹军将领沉不住气了。

时间在此刻显得格外奢侈,再拖下去恐怕将毫无所获。

面临选择,将领左右为难。

是选择立刻撤退,视而不见;或者挺身而出,与敌拼命?目光如炬之下,纠结的心思显而易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