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140章 借此机会,秦天正好磨砺两人心志

若无利益承诺,哪怕有神仙站台也可能难打动孙权。

"然而..."孙权话还未完,营帐外传来一阵焦急的禀报。

既然合作的事宜已经大体确定,孙权没有避讳诸葛亮,直接看了过去,并随后大声笑了起来。

"瞧这曹操,居然说自己有八十万大军,真是笑死人了!"

诸葛亮听到这样的评论也不禁莞尔。

的确,曹操宣称拥有百万雄师或许有可能,但他能调动的实际作战部队是多少?也许确有八十万人马随行出征,然而真实的战斗人员可能仅二十多万。

真正的精兵或许还要削减一半以上。

所以说这所谓的八十万只是个愚人的噱头,唯有缺乏军事常识的人会被那个庞大的数目所震慑。

就像那些书生,一旦经历战火就不会为这荒诞的数据所惊扰。

曹操的声势确实给账内增添了气氛。

笑声过后,孙权接着询问他刚才未完成的话题:

"但是嘴巴上的承诺是一回事,那曹操的水军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回应:"若是将军您有所疑惑,只需要验证一下, 自然昭然若揭。

当前之计,联合两 队,操练精熟,才能决胜疆场!"

孙权赞同道:"很好,就是应该如此!"

通过谈判,孙刘联盟之事已尘埃落定,步入正轨。

此时,刘备军正在樊口扎营。

自从逃离长坂坡,刘备稳定后,他每天都派遣巡逻的士兵守望着长江彼岸的吴军。

刘备对此期盼万分。

特别是诸葛亮返回之后,刘备更是渴望能迅速实现与东吴联军的合作。

因为此刻情势严峻,刘备渴望夺回荆州的心情强烈得无法言表。

终于,在某一天,刘备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机。

周瑜的船队出现时,刘备立即派人慰劳。

不过周瑜似乎是故意要给刘备一个教训,竟要求他亲往迎接,刘备颇感不满,尽管诸葛亮心里不快,却明白这是必要的妥协。

慰劳结束后,双方正式开始了实质性商谈。

尽管同为对付曹操的目标,但刘备这边还不清楚东吴具体派了多少军队参与。

当周瑜回应后,刘备才了解到,此次孙权麾下共有三万精兵前来支援。

"真是人数太少了一些啊。"刘备略感忧虑:"如此多的人马如何够用?"

然而,周瑜却充满信心地说道:"足以取胜,将军请旁观我率军击败曹军的场面。"

刘备未做言语,旋即想要召见鲁肃等吴军高层。

为了组成联合军,两军间必然会有接触,表面上是会面,实际上是刘备希望分得部分指挥权力。

周瑜自然不肯轻易放手,给出的回答和上次拒绝刘备一样坚定。

刘备只能勉强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换个角度考虑,这也非全然坏事。

这表示东吴军队纪律严明,皆为精锐。

这让刘备心中重新升起些许喜悦。

经过几日共同训练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两千水师跟在周瑜身后,而这两千人的具体命令,则落入了刘备的手心里。

两大势力的军队整合之后,迅速进入演练状态。

至十二月份,孙权和刘备结成联军。

联军联手后的任务,一是侦查敌情,二是磨炼部队,增强实战能力。

恰在此刻,他们意 见了曹操的大军。

行抵赤壁,在渡河过程中,两家军队狭路相逢。

恩怨纠葛之下,彼此间的 味尤其浓郁。

尤其是他们,早已憋足了劲。

然而,周瑜和其团队却并未急于出击,他们决定先进行观察。

这一番细察让周瑜等人眉开眼笑。

任何人都能看出,曹军此刻士气低落。

因此双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结果不言而喻,孙刘联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曹军只得仓皇败退。

这场胜利恰好验证了诸葛亮之前的预测:曹军疲于频繁战事,已是强弩之末;新近纳入的水军更不堪一击。

对于未来的胜利,联军显然信心满满。

初次败绩对曹操而言并未构成太大的担忧。

他认为,问题迟早能解决,因曹军大多数来自北地,对南土有所不适,且新招募的舟师初次出战便疾病缠身,寒冬又加剧了病情,如同内部瘟疫蔓延。

这些问题不算大难题,稍作调整治疗即可缓解。

至于士气低迷则在于新建水军和荆州本地水军难以融洽。

这只是时间问题,并非不能克服。

初战失利并不让他担心,只是等待磨合到位,届时必有大获全胜的一刻!

虽然初战败退有所影响,因此曹操不得不引导舰队暂时撤回江北,以便与北方的主力部队汇合。

这样做能够让水军在步兵后盾的掩护下防御敌袭,并且给麾下的士兵充足的时间磨炼配合战术。

当曹操指挥船只靠泊北岸的乌林,专注于水军训练并等待良机之时,周瑜则选择让舰队停驻南岸的赤壁,与曹军隔着长江对阵。两军隔河对峙,各方均在暗中等待着最佳出击时机。

就在此刻,曹操做出一项让人哭笑不得的决定。

由于步兵无法适应当下水上战局,为了确保步兵战斗力,曹操异想天开出奇招,用铁索将所有船只串联起来。

这一创新让步骑兵可以在船上自如行动,仿佛平地驰骋,应对敌军战斗。

曹操作想清晰:既然水军不是对手,那就避开它们的领域。

海战打不过,那就回归擅长的土地作战!

这个构思看似合理,但曹操未意识到这个做法隐藏的风险。

这也是在无奈下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训练之后曹操明白短时间内,水军不可能追上孙刘联军的实力。

起初他期待依赖荆州海军征服东吴与刘备,然而初次较量已给他当头棒喝,表明荆州海军无法如预期一般起效。

若选择等待,稍事磨砺两年三载,面对当时的孙刘联盟,曹操仍有取胜把握,那将是实实在在军队力量的较量。

可是曹操不愿轻易妥协,期望一次定乾坤,所以设想出了这一折中的战略。

当情报传来,所有人一致认定唯有火攻为上策。

这些船只相连如一片大目标,不采取烈焰攻势简直是资源浪费。

……

赤壁一战激战正酣、决战之日将至之际,秦天在赤壁高地的筛选也即将告一段落。

首先是高产耐旱的玉米经过几万次筛选,最终,秦天挑中理想品种。

这种玉米比起后世高产耐寒的优势也不逊色,由于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基因特性稳定。

如果在种植时注重良种培育,也许千百年后产量仍然保持高位。

秦天预测,就算环境艰难,只要能种植成功,一亩地最低产量也能达到两石。

条件适宜,亩产量甚至可达六七石,红薯产量更加惊人。

有了这两种作物,未来的三百年里,人民不再为饥饿困扰将是铁打的现实。

只是,

盯着手上选育出的作物,秦天陷入沉思。

是农业产量不足以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吗?

他认为更可能是人为的问题而非天灾所致。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因天灾引起的破坏是寥寥无几的。

大多数的“灾害”其实源自人为因素。

粮食生产再丰饶,也经不住 污吏的巧取豪夺和严苛的苛捐杂税压榨。

农田中的丰裕收获,只会使得地主与官员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愈发猖獗。

“师父,您怎么迟迟不动手?”沐春幻化成小龙飘浮于秦天一旁。

自从秦天进入修炼状态后,沐春和灵夏这对小伙伴感到极度乏味,世间繁华一旦习惯,很难再静下心来山野修炼。

借此机会,秦天正好磨砺两人心志。

几个月来,两小家伙的心境渐趋平和,毕竟面对秦天每日闭目练功,他们是不敢随意打扰,唯有在其身边 。

他们有时也会趁空闲下山去观赏那些凡人间的激战。

碰巧的是,秦天隐居的地方恰好是赤壁战役的核心区域。

自长江两侧,曹操和孙刘联盟已对立良久,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每当双方的智谋之战如火花四溅时,两位小孩便会化身成人偷偷前往观战。

有幸还能目睹草船借箭等经典战役,看完后他们颇有所悟。

然而那些老谋深算的人物使他们感到畏惧,担心即使拥有力量,也可能在人类复杂的计谋中陷落。

虽然恐惧,但无法压抑孩子们对人间战火的好奇。

自他们降生于世,这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见证大规模的人类战争。

灵夏跟在秦天身边,虽经历小规模战斗,却不及今天的规模浩大;沐春倒是有过和少数人类军队的对抗经验。

如此数万乃至数十万规模的人类对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实属首开眼界的经历。

终于到了今日,封闭的修炼结束。

“师父,您手里的这东西好奇怪,究竟是什么?”两位孩子疑惑地看着。

秦天微微一笑:“这个啊,这是可以惠及万民的宝物。"

关于分享它们,秦天陷入纠结:给予是否会造成和 遭破坏,引来更大灾难与战争?

先前未多虑便决定执行,现在实施过后,他又开始质疑起这一选择。

除非能消除**问题,否则就算给予丰富的庄稼又能怎么样?世界上的百姓依然要忍受疾苦。

秦天叹了口气,最初他是打算分享农作物种子予世人,如今回想起这步棋似乎存在问题。

当秦天闭关的时候,除了观察山下军队作战以外,捉鱼是这两个孩子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长江水流湍急,但底部仍栖息着众多各类鱼类,特别是在这个未受严重污染的年代,许多未来会灭绝的鱼类在这里都很普遍。

幸运的是,这两个孩子抓鱼纯粹是为了玩耍,并非捕食。

他们捕捉到鱼后会对受惊的鱼儿做一些补偿,这样也算从不幸中获得小幸。然而今晚的捕捞并不如他们想象顺利。

江面波涛汹涌,战斗的呐喊声响彻天空,惊扰了江里的鱼群,使得它们四处逃窜,根本无法安静下来。

沐春和灵夏见此情境,也只好暂时放弃捕鱼,浮出水面关注发生的事态。

...

六小时前,

周瑜看到曹操愚蠢到将船只联接在一起,脑中忽然计上心头。

他与黄盖在军队里演出一出戏,制造他们不合的表象。

就像“周瑜打黄盖”里的一方主动承受痛楚,另一方假装受苦一般。

黄盖受了不少责打,满身创伤,这时他假称想要投降给曹操。

随后,周瑜和黄盖选择十艘艨艟战船,装满干燥的荻草和枯枝,还灌注了油料,外部覆盖帷幕,插上旗帜,并预置快船绑于舰尾。

万事俱备,只是还需一项关键物品。

黄盖焦虑地看着满是船只的江面,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等缺少的那一环便可启航。

但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因素,至关重要的是——风向!火攻是确实可行,然而面对诈降,我们要的是速战速决。

如果船只慢慢接近曹操,恐怕他立刻就能识破,从容解开各船连锁。

那时所有的火攻战术都会失效。

故而,必须等待东风降临。

东风助力,船只的速度能急剧提升。

趁其不备,点燃船队,火借风势,令曹操猝不及防。

然而长江连日来吹的都是西北风,并非东南风。

若一直是这种风向,火攻的功效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伤及我军。

周瑜与黄盖此时忧虑万分。

纵使焦虑,风向也不会因之而变。"将军您无需忧心,”诸葛亮出语坚决,“我有计策引来东风。"

听到这里,周瑜双眼发光:“你真的有法子?这不是骗人的吧?”

“的确,”诸葛亮信心满满地回应,“我曾得神仙指教,研习过奇门遁甲之术,尽管无盖世之才,但可以操纵风云。"

他继续徐徐阐述:“将军若要获得东南风,可于南屏山搭建一座名为七星坛的设施,三层高九尺,百二十人环绕,执持旌旗。"

“稍事咒语施法,必能在接下来三天三夜引来东南劲风!”

周瑜听后大喜过望:“不需三天,只要一夜东风足矣!”

立刻,他命人准备祭坛,并请诸葛亮进行祈风仪式。

尽管对诸葛亮的能力仍心存疑惑,但周瑜决定放手让他尝试。

这并非诸葛亮能真实引来东风,而是他的权谋手段,欲以幻术震慑对手。

他清楚天象和气候趋势,知道近期内必然有东南风降临,至多明天。

所谓的法术和奇门遁甲,仅为增加威慑力罢了。

至于为何如此做,之前已解释过。

刘备势力微弱,不借助神秘力量令孙权忌惮,一旦曹操落败,吴孙联盟可能面临翻脸。

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孙权深信诸葛亮背后有所谓的高人庇佑,甚至神鬼莫测,借此消除对方的任何疑虑。

在势单力薄之际,诸葛亮明白必须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影响力,并不惜采取非常手段,这才是他的生存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