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脚印浅浅 > 第5章 师生

脚印浅浅 第5章 师生

作者:大道独行AK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7:39 来源:书海阁

高中学习中,按照学校当时带课制度,采用的是老师固定,学生逐渐升级的方法,也就是各年级老师教授课程固定,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就由另外的老师带课,班主任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高二的班主任,是教授我们物理的老师担任,他,人思维敏捷、很精神,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平时的言语简洁,而且逻辑性强,对待班级管理也是中规中矩。主要的班级管理和学校活动安排,都是通过班干部来实施,在其他老师的眼里,他是属于性格外向而活泼的那种,经常会和我们开开的玩笑,但由于是老师的身份,又矜持有度,所以总的对他的感觉,觉得是位敬业、干练的老师,他喜欢的运动就是乒乓球,当时,在我们眼里是技术特好的,经常在教工楼外,有他参加的乒乓球练习或比赛,我们经常旁边观战,此刻,会看到他生龙活虎的一面,篮球他也经常玩,当间也会有和班同学一起玩的时候。

后来到了高三,教授化学的宋老师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宋老师算是中年老教师,中等个头满脸胡子,一口陕西味道很重的普通话,上课声音洪亮,人很朴实易亲近,学生有什么困难喜欢和他谈论,他也会热心帮助,几元的急用钱,也会有同学去找他周转一下,属于热心肠的那种,在学校他的宿舍,也会经常见到进进出出的学生,足见人缘之好。他有两个双胞胎的儿子很活泼,当时在县城一所初中上学,晚上回来住在他父亲的宿舍。因为是班主任的缘故,自然大家也都和他们熟悉,但我总是区分不出那个是那个,名字老搞混淆,后来大家都叫大猫二猫,这样反而更简单了些。这两个孩子也很勤苦和懂事,宋老师的爱人在农村,两个儿子也经常周末回家,去背些馒头食用,平时在学校里打水买饭,都能碰到他们兄弟俩的身影,路遇了也喜欢逗他们两下,他们也会经常来我们宿舍玩耍,我们班级都不拿二位小哥俩当外人。也许是受了学校或他父亲身边学生的影响,二人对待平时学习也抓得很紧,时常在学校里也能看到他们背诵的影子,有时候他们也会搬小凳子,坐在父亲房子外的台阶上写作业,据说学习成绩在当时的初中也很不错。

在就读高中期间,学校里还有两位老老师,我经常会去拜访,一位是管理后勤和学生食堂的李老师,另外一位,是早就退休,但家依然在学校的王老师。

李老师和我是同乡,是邻村的,因为和大哥认识的缘故,所以在我上学期间,帮了我不少忙。按照当时学校的伙食制度,学生在家拿来面粉,交到学校的面粉库里,再交点制作馒头和面条的差价,就会换到学生食堂的面票和馒头票,用于买馒头或买中午的面条,我们管这种在校吃饭的方式叫做搭灶,这也是那时我们住校生的主要吃饭形式,但每次由于各家所磨面粉的等级不同,有时候很难符合学校验收的标准,再加上每次交学校面粉的时间,只是在周三中午饭后,时间很短,且学校的库房也小,每到这天,排队的学生特多,每位学生都生怕自己交不上面粉,有几次我也遇到过被拒收,或学校仓库已收满的情况,这个时候我都找李老师帮忙,他会打招呼给食堂师傅,基本都能把事情办成。在学校也会经常碰到他,只要碰面,我都会很客气的和他打招呼,后来在我高三的时候,他儿子也考上了同校的高一,再加上李老师的一位侄子后来也来这个学校复读,于是我们三人,基本是周日相约一同从县城回老家,返回学校也是在家集合后同路结伴。如果是学校放寒暑假期间,我宿舍的铺盖、书籍和平时的物品,也都会搬到李老师的宿舍寄存,所以和他来往比较多,他也是很热心的人,故而在高中的日子,没少麻烦这位李老师,他也是我感激和尊敬的人。

另外,就是王老师,一位退休老教师,他当时退休,和老伴住在学校后面的窑洞里,这里住的基本都是退休的学校职工、老师。当时,在学校食堂的和学校最北面城墙的窑洞之间有块空地,退休教工,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庭院,拉架栽种各种花卉和蔬菜,平日里也靠浇灌、修剪打发些闲散的日子,这些退休的老教工,都有各自的灶房,不想做饭也会去教工食堂买着吃,要么就买食堂的馒头,回来自己烧菜,闲暇日子就三五成群的聊天下棋或把电视搬在院子外大家看,夏天更是如此,真是快乐悠闲的晚年生活。我和王老师的交往,是因为我大妈的缘故,王老师和大妈是远房亲戚认识的,所以我高一的时候,大伯送我来学校,就顺便带我去拜访了他,除了父辈的唠嗑外,说了些儿子以后在学校也少不了麻烦之类的话,老人很是热情,他老伴也很和蔼和好客,倒茶又递烟。王老师是学校曾经的老领导,德高望重,所以大伯这话是有所指的,无非是希望老人多照看照看自己的儿子。当时,老人虽然退休,但还兼职管理着县城设置在学校里一个地震观测点,这个观测点就设置在他家隔壁的一口窑洞里,每天晚上九点半,要打开仪器,记录下五分钟的观测数据,供上报使用,后来在高二的时候,因为晚自习后要再学习一会儿,我就找王老师主动请求为他记录数据,完成后我也顺便利用那里的宁静、灯光和桌椅复习我的功课。帮记录数据的方法,即机械又简单,程序也很固定,接通电源、打开测震表,记录下数据就算结束,后来我同班的一位同学也经常和我结伴在这里学习,等我们学习完,大约是晚上十一点左右。熄了灯锁好门,将钥匙藏在和王老师约好的地方,我们就回宿舍休息去了。期间,之所以不一直拿他的钥匙,是因为他白天还要有两个时间段的测震数据要观察,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到了高考前,所以那个小小地震测量窑洞,也是我怀念和留下足迹的地方。后来,我上大学第二年的秋季,听大妈说王老师的老伴去世后,王老师离开了学校,搬到儿子家去了,听了这些,当天心沉沉的,多么慈祥和爱人的一位老人,之前去她家要走的时,她定要送你出门口,我唯有默默的为他们祈祷。日子就在高中学校和家之间流淌,在校也是在教室、宿舍和食堂之间重复着时光,我们管这形象的叫三点一线。虽然当时身处县城,但去逛街的时间少之又少,期间,记得就去过几次县城百货商店买学习用品,也看了几次学校组织的电影,其它日子几乎都不会出校门。当时年龄小,也觉得外面没有学校安全,加之学校也要求尽量减少外出,少惹事情多读书,想想毕竟是学生时代。到了周日回家,因为就读学校在县城的最北面,也直接就从学校出来,往东再北出县城,所以也没有机会从县城穿过,也没有那个闲散的想法。

我们班级有家在县城的同学,部分是职工子女,算走读生,他(她)们家境比我们农村的好很多,但又区别那个时代的浮夸子弟,他(她)们也很朴实,喜欢学习和上进。我们中间有个同学,父亲当时算是县一方大员,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的霸气和高傲,也过的很淳朴,吃、用也很节俭。除他之外,当然也有家在县城这个局那个厂的同学,他们都基本是矜持的性格,丝毫看不出例外,也是起早贪黑,少有上学的迟到早退现象。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县城,平时接触和接受的信息量大,而我们农家子弟,这方面总觉有落差,但大家在班级也其乐融融的相处,更多地是从他们身上吸取长处,特别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好品质。所以高中的几年,我们不但同班而学,无形中,也在改变和提高着自己的品性。高中学习固然重要,但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长期。之前,初中在家靠父母,高中了慢慢也开始独立生活了,逐步也学会了与人交往,学着和他(她)人沟通。随着学校生活的深入,在思想和管理自己方面,也觉得有了大的进步,逐渐使自己在向一个独立的方向努力,衣、食、住和行的节奏和安排,也就慢慢变成了必须自己去料理。住校学习的日子里,我基本是隔周回家背一次干粮。县城距离家远,每周都回家精力有限,而且家里仅仅有的辆二八型老旧自行车,父亲还要经常使用。在高一、高二有阵子,二哥经常来县城办事情或跑运输,也会顺便给我捎带三天左右的干粮,所以每月回家次数,也就相对有限了许多,那个时候周六下午放假周末一天半,多数都是在学校洗洗衣服、看看书、打打乒乓球或篮球,更多的还是学校学习等,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