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脚印浅浅 > 第7章 农忙季

脚印浅浅 第7章 农忙季

作者:大道独行AK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7:39 来源:书海阁

集体农耕的人民公社时期,我正处在孩童时代,农村成长的同时,也体味着大人们耕种经历,它是一种沿袭中的学习。

那个岁月,劳作群体是以生产小队为基础,当时村里分为六个小队,我家在第二生产小队。从小记事起,村里就流行一句顺口溜,描述着当时各自经济状况,即“一队整齐二队烂,三队四队走着看,五队六队富得憨”,这里有地理缘故,因我们队里多数土地分布在坡上,土壤含蓄雨水和保湿条件差,收成自然赶不上其它几个小队,每年交了国家的公粮后,留给均分到人的口粮很是不宽裕。一旦遇上天旱年份,境况就愈发恓惶,于是,除了冬季小麦外,秋粮也是必要劳作的。而那个时候,化肥是为计划供给模式,对应于贫瘠土地缺口很大,即使有限的化肥,也得谨慎使用,雨水欠缺而化肥偏多,便招致烧死庄稼的恶果。秋粮播种,同样下种、秋除和秋收……,又几乎小半年时间忙乎,有段时间,还得播种耐旱的稻谷(我们那里叫米子),它可被加工成小米食用,这样一年到头辛苦下来,总是大半时间在食用粗粮。印象中,菜籽油分配人每年也不到一斤。春节,也就成了翘首以待的期盼日,因为再辛苦和艰难,总要过上几日好年天,也是我们希望难得解馋之时。

不过,体会最深、最快乐的是跟着母亲,去生产队蹭吃蹭喝的日子,那多半是生产队麦收之后的一段时间。大块麦茬地要复耕,生产队会提前预约到公社里的拖拉机,同时要好吃好喝招待农机手一日三餐多日。每到这个时候,生产队里会选择一户干净的人家,集体买来米、面、蔬菜和肉等,派手脚麻利妇女去帮厨。我、“黑球”和“社社”母亲,都是每年必去的。母亲们每次做饭,总会偷偷摸摸给我们带回些,诸如鸡蛋、肉夹馍等美味,也会在晚饭趁着夜色掩护,叮嘱我们躲避过队里其他人目光,溜进做饭那户人家。而他们一般也不会声张的,因为他们那段时间也是免费的享用。溜进去的我们,端着碗盛上的饭菜,被一起安顿进窑洞的里间,在那里狼吞虎咽一番。逐渐地我们也就和拖拉机手混熟了,而当时父亲舅家的一位表叔也恰巧在那工作,所以我在伙伴里面更是优越,也更外得到他们关照。除了吃饭,我也会去坐在他所驾驶拖拉机的副驾驶位上,在滚滚农耕田野里驰骋,看他娴熟操作着,也爱看犁后翻起的层层土浪,听拖拉机突突的轰鸣声。即是炎炎烈日,也全无闷热嘈杂的氛围,彷佛置身境外,痴情和悠闲的享受着一趟趟拖拉机来回行驶的感觉,无比自豪和豪迈,这个过程我们管它叫“坐”拖拉机。中间累了,就蜷在行驶座位迷糊一觉,醒来后,那位表叔还会给一个苹果。所以小时候,对坐上拖拉机,特喜欢和痴狂,不仅它是可以拉着我可以跑的机器,更觉想享受行进的那份喜悦,也会感受它比一人一犁套上牲口耕种的高效率。

其实,一年中生产队里最忙乎的活路,莫过于小麦夏收。那时多是人工收割,一人一镰刀,外戴一顶草帽,大家集体下地,劳作采用记工分制,对每户而言,全年挣工分最多也是这个时候,但同劳动,男女记工分也是有差别的,系数男多女少,夏收累计结束后,据此各家会分得口粮。孩提时代开始,我们也加入其中。最初,跟随父母从帮拾麦穗开始,小学了由老师带队,等长大些,就与小队里伙伴们相约独立组队,会从大人那分得一块麦田,挥汗收割,根据每天收割亩数,记一定工分或者货币。这样的时令,发生在十到十五岁那个年龄段,伙伴中“黑球”、“军文”、“狗子”是常年的搭档,我们也在队里有了“四小虎”雅号,大人们的夸奖更是我们的动力。但我们毕竟还是孩子,耐力缺乏,每每一天烈日后,第二天再爬起来就腰酸背疼,前一天握镰刀的手,总是觉得蜷不起来的生硬。接着的一天,一般都会在母亲要下地声声督促中,才不情愿的爬起,而这个时候的天空,总还是黑黑的黎明,却又迷迷糊糊的跟着社员们,下到了麦田里,因为都想趁着清晨的清凉多干点。一到晌午,烈日当空暴晒下,收割效率也会低下来。于是,一种墨守的规定,即太阳正南天边挂空中烘烤之时,大家就下工,各自回家准备午饭,等下午四点后又上工。生产队当时派工的方式,收割的收割,拉麦子的,来回跑着运输,这样田间的收割要经历将近一个月,这段日子过后,麦子就陆续堆积上了队里的大场,周围一圈堆堆三层楼高的麦垛。之所以要堆积,一怕麦子占空地,二为防期间下雨,当然,堆积麦垛也是要技巧的,这往往是生产队里高手所为,并非人人可以办到的。

农田收割与麦垛上场后,要选择好的天气,再把麦子从垛上刨下来,分摊在场上,先行晾晒。

此时,偌大个场上,会分摊出几个大圈摊开的麦场,让其集中暴晒。隔一段时间,树荫下乘凉的社员们,被干部吆喝着,用木杈把晾晒的麦子翻个过,期间他们会一个跟一个的绕圈,等翻完了场,又都会聚集回树荫下,调侃、打趣和说说笑笑。期间,男的多数会选择“玩丢方”的游戏,女社员一堆堆坐下一片,拉着手中的针线活,东家长西家短,而我们这帮孩子,象蜜蜂一样,在其中跑来跑去的追逐着玩。每日的碾场从一点多开始,这时,村里的壮劳力,会去队里集体饲养牲口的饲养院子,悉数牵来可以派上场的牛马骡驴,套上套具,往后面挂上个大碾子。等牲口以牵进麦场,碾麦就正式开始了。一个麦场上,有四、五套牲口在绳子的牵引下,一圈圈的在麦海里走着,随着一遍遍碾子的滚过,最初高松蓬乱的麦秸秆,逐渐变得顺从似的贴在场上,根根麦秆也由圆变扁,由长变短,终成了细碎的麦草。在麦草下,满是“隐藏”下来的的小麦颗粒。碾一场直径大约五十米的麦子,约莫一个多小时,碾了一场后,牲口又被赶到另外一块麦场上,再重复着上面的过程。碾场当间,社员们还会起身三、四次,把碾了半截的麦场翻腾好几遍,使下面没碾到麦秆到表面上。等麦秆柔软、轻飘,成了可供牲口食用料草后,碾场也就结束了。随后,就是起场,即把碾后麦草从卖场上挑走。大家先一遍遍用杈抖动着,使混在麦草中的麦粒脱落出来,麦草同时也被一堆堆收集,岗尖岗尖似的堆满一地。随后,就有一个宽两米,长三米根根木条做成的叉车,在三人的推动下,插走一堆堆的麦草,把它们送到场地外围某个堆积的地方。而在那个地方,已经运来的麦草,由七、八个社员一杈杈挑高到麦草垛上,麦垛上的人在上面一层层的摊平,等底下实在挑不上去了,上面的就开始收顶,做出高高的圆形或者两面带斜坡的尖顶,最后再刮研掉四周蓬松的麦草,于是一个漂亮的麦草垛就完成了。

一连好些天,麦子的摊场、碾场、翻场、起场过程重复着。等数日后,几日前还凌乱、忙碌的景象就逐渐清静了下来,当所有的碾场结束后,大场中间就留下了一个偌大,麦草壳和麦颗粒混合的大堆就矗在了那里。随后,只要有风吹动的时间,社员们就开始扬场了。随着一掀掀被抛向空中,大场上浓烟滚滚,麦颗粒先行坠落在近的地方,麦草和麦壳则飘向远方。烟尘下,用扫帚分离颗粒的社员,一波替换一波,每次下来的人,就剩下可以看到滴溜溜乱转的眼睛了,而他们的防尘设施仅仅就是一顶草帽和一副眼镜。队里会组织妇女,包括半打大的孩子,一背篓一背篓往一处集中的窑洞里,集中运输刚扬出来的麦草,这样的细麦草叫麦糠,这也是牲口的料草。

颗颗麦粒,终堆积成了小山,接下来几日是晾晒的时间,每天场上都被铺开晾晒的麦粒,这个过程也有名称,大家叫晒场。下午五点后,就用木推耙,把晾晒好的麦颗粒收集成堆,并完成当天颗粒归仓。只要中间没有雨天的搅合,一周后,所有的粮食就会顺利晾晒并完成归仓。

随后,就是根据年收成,以生产队为单位交公粮的时间。这之前,公社会向生产大队、小队逐级下达要完成交公粮的任务,大队蹲点干部也会下到小队,督促交公粮进度。按照约定,生产队各自人拉车载,大包小包驰向粮库所在地。那里,每年热闹非凡,各村各队早排起长长的队伍,根据被叫到的顺序,要完成验收、评等级、称重、粮食上库及去窗口结算等一系列程序,等所有结束,便完成了交公粮过程。

最最期盼的时候,就是留够牲口和生产队部分储备,再根据家家工分,分余粮的日子。这天,大家拿上自家的口袋,集中到队上的粮仓处。队会计、出纳坐在窑洞边三斗桌子后面,叫着分粮户的同时,还会高声念出这家应得的斤两。帮分粮的社员,三人一组装满口袋,秤上称重……。丰收的年景,大家开开心心;欠收的年份,大家闷闷不乐,但不管如何,还是肩扛车拉,各自往家里运输。

还有就是每年夏收期间,生产队都有几次集体会餐,且贯穿在夏收中间,这几成一种习俗。有一次,发生了件让人至今难以忘记的事,那是我六岁那年,夏收入仓后同样聚餐,大家放开口味享用,一位同队且是远房同族的哥哥,也就二十岁出头,饭后不到一个时辰,觉得肚子不舒,送往公社医院治疗,当天下午居然死了,诊断病例是肠梗阻,后来弄明白是吃多,消化不了给撑死了。这个意外,也震动大伙们一阵子,给他送葬那天,全队乃至全村人都去送埋葬他,大家悲痛同时,对那事也多出了许多的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