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脚印浅浅 > 第2章 伟人辞世、拨乱

脚印浅浅 第2章 伟人辞世、拨乱

作者:大道独行AK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7:39 来源:书海阁

当年还有件更大的事情震动着神州大地,注定一九七六年这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值得记住的。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像往常一样,下午两节课程过后是课外活动,所有的学生经过了一阵自由玩耍之后,整理身上的灰尘、理理满头的汗水,开始进入下一个临近下午放学最后的学习环节,就是大约一个小时的朗读和背诵的时间。

秋夏季交替的时间,下午和往年一样,虽说是下午五点半后放学,但由于是白天长晚上短,所以距离天黑一般还有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段,但从我们顽皮的内心而言,越临近下午放学自然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放学后一般都是回家书包一放,三五成群在家外玩耍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放学前一般还要卖力的准备把当天的功课、作业或当天生僻课文至少会读出来,这样再加上第二天早上来学校的早背诵,第二天课堂上的考核才不至于被动。之所以特别卖力的学习,因为小的时候已经被学校训练出来了,我们都很害怕老师,特别是害怕老师的体罚、罚站等处罚,另外班级里的班干部也是很让人敬畏的对象,因为他(她)有权利去向老师告发你,而老师也基本与他(她)站在一起,所以学习还是不能真正放松的,再说也害怕由于自己的不努力,怕老师的最后一招,就是把我们的“不争气”告给了我们家长。根据以往的经历,如果真告给了家长,那样基本都是轻者被呵斥一顿,重者再被家长暴揍一次,所以三年级以下的我们,班主任和代课老师是第一的神圣者,第二个就是班里的班干部,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感觉最怕在同学面前丢丑,体会出一种本能的自尊和廉耻心。

当时三年级以下的学生,语文和算术是主要的课程,老师几乎要求语文的每篇每课文章,特别是小学课本里的诗、词和散文等,都要求每人会背诵或默写出来,这是铁定的习惯,另外各种生字、生词和成语、词语等,也象恶魔一样纠缠着我们,识字阶段特别辛苦。算术里的各种加减乘除,还有外带整天背着一个算盘,因为珠算也算算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课本里的中心思想、修辞和语法等等也都是要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小学里低年级还有两项特别的任务,就是每天要用一根粗的毛笔,合着黑墨汁写一篇大字,而大字反复临摹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习”(因为要凑够二十个字,随意最后一个字往往都是“习”字),二年级开始再加上一根小毛笔,合着墨水用来抄写课文,称其为写大字和小字。写大字和小字用的本子,当时在商店里都可以买到,每天大字和小字各一篇,而且必须第二天早上由班长收齐教给老师去批改,写的不认真或者错别字多的,老师或者班干部基本都是要惩罚的,多为再加罚一篇乃至于数片,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学习很是敬畏。

鉴于此,所以每天下午的朗读和背诵的时间,大家都很重视,一二年级多数会根据老师的安排,天气好的时间多数学生搬着自己的凳子,在教室外挨着围成一个大圈,最初是语文老师领着读,他(她)一句,我们跟着一句,直到文章读完,后来再由老师点出班干部领我们读。为了怕我们捣乱和偷懒,这时候老师还会让班干部手拿树枝,督导读书,桀骜不驯或者怠读的,老师是容许其人被惩处的,足见这个时期的神圣和威严。

一、二年级就这么被训斥着,我们很是羡慕高年级的同学,因为年级越低,犯错误或者说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学生的困难大,这样到三年级以后就好多了,因为逐渐你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了。但三年级也有要背诵的东西,我记得那天的那个难忘的下午,我就正好处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

记得那天,按常规三年级的晚读,已是自觉的行动了,但低年级的学生还在重复着磨难,而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初级”阶段了,更多的可以找个地方大声读书,也可自己找块空地,默写语文课本中的生字和词语。那个时代处的日子不宽裕,也是习惯了,多是在校园的空地上用树枝、电池芯做工具,蹲在地上,左手边放着书,蹲着、倒退着用右手在地上写字(这样可以节约纸张和笔墨),因为老师从小教育我们“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多了生僻的字就自然记忆了下来。经常是一天下来,学校操场的空地上,会留下曲曲折折,甚至还会交叉着一串串的字。那天我们也不例外在上认真的写着。

忽然,东北角生产大队的大喇叭里,传出了一篇告全国各族同胞书的声音,当时依稀据说是我们敬爱的领袖、伟大的舵手,**逝世的消息!整个学校惊愕了,低年级同学啷啷的读书声戛然而止,蹲在地上的我和所有正在埋头写字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从半蹲的姿势起身,老师们也都不约而同,走出休息的窑洞或者教室,恭听着反复、缓慢而又沉重的播报声。我下意识的透过学校的西门,看到从隔壁公社机关院子也走出了很多工作人员,公社西面供销社和商店里的售货员也出来了……,所有人都侧耳、肃穆地屹立在晚霞中。随后放学了,按惯例我们按照各自住的方向,一队队走出了学校回家。在路过街道时,好多的人在外面站立、讨论着,所有人的脸上都凝重和严肃。是呀,一个伟人的突然陨落,使得大伙感觉惊愕,瞬间的迷失。对于我们这些从进学校,翻开语文书第一篇就是“伟大的领袖**万岁!、我爱北京**……”下,教育成长的孩子们,热爱领袖胜过自己,领袖时代的教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少年花丛簇拥着伟大的领袖,因为那个革命时代的电影、书籍、广播乃至于家里墙上的**的各种招贴画,都宣传和加深了他老人家对我们的影响,那个合着祖国上下爱戴主席的岁月里,他的讲话、教导和语录影响着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全国上下步调一致而又坚定地心向北京、心向党和心象主席慈祥的面容!

从**九月九日去世,人们倒推联想到了当年七月六日朱老总逝世、一月八日周总理逝世,此时人们心中的一个稻草断裂了,它的杀伤力和叠加效应弥漫着随后的那些日子。对我们学生来说,全国的悲痛心情让那段时间也失去了追逐、嬉戏,我们的情绪也随着大人们的悲痛传播、放大。在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举行全国追悼大会的那天,我们学校集体集合在操场上,每学生义务出钱三分钱,各自买了整版哀悼的人民日报。那刻,大家手捧报纸,胸戴白花肃穆地矗立在那里,随着大喇叭里哀乐的响起,这片小山村也合全国三鞠躬,压抑在人们心中多日的悲情终于爆发了开来,老校长哭了,女老师哭了,男老师也哭了,同学更是哭成了一片,整个操场上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当天放学回家后,那张头版面报纸上我细心裁剪下来**灰白慈祥的遗像,被我郑重贴在家里显赫的中位置,当时大家都是如此,那段时间就是老人家得以祭奠的日子,那天的日子在中国的大地是背负着感情太重太重的一天。至今,我家窑洞墙壁上还贴着那张报纸上的照片,而且每次我都会回家也能看到它,转眼已经三十六年过去了。

接下来,等到**逝世的纪录电影巡回放映到我们村,已经是进入当年冬天了。记忆中,那是一个之前下了大雪几日的夜晚,因为我们放映的时间被排在别的公社后面,等放映的时间,已经是快接近晚上零时了。就这样,在人民公社前推去积雪的空场地上,《**,永垂不朽!》的记录片连续放映了两遍,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人民以各种形式悼念主席的场景,悲痛、泪水再流淌在银幕的内外,当滚动放映到第二遍的时候,天空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风雨中晚上的北方,气候异常寒冷,那时候还没有“羽绒服”概念的夜晚,人们身着老棉袄、脚踩棉窝窝鞋,活生生地肃立在雪天里,无人离开,那个夜晚,也永远,印刻在了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

历史的步伐永不停歇,随后全国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时代。记得有一天,父亲居然告诉我有个本家爷爷也终于平反了。数月后的日子里,村里冒出个拄拐杖的白胡子老者,之前他可是挂过牌游过街的,现今却成了自由、潇洒而又悠闲,转悠在村口、田野之间的“仙”人,此后,我们多次去求他给我们画老虎画,因为他画老虎的功底实在了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去他家次数多了,也了解了一些他的身世,得知他有很多学生是旧社会国民党的军官,有些还在台湾,也知道了他曾经在旧军校教过书,再后来国家也给他落实了政策、平了反,也妥善安排了晚年生活并补发了工资,他的一个女儿,按照本村本家的辈份,我叫她姑姑,也被安排成为了公社国营商店的一名售货员。因为母亲和她年龄相仿,后来买东西时候,我也跟随母亲常去她所在的百货柜台。当母亲和她闲聊和唠嗑的时候,我则更多的在铺柜内外跑出跑进的玩,那刻感觉比其他孩子只能在铺柜外玩优越多了,很是得意。我的这个姑姑也很疼我,在我的眼里,她的夸奖总伴随着我成长,她也像母亲一样慈祥,永远保持微笑的情态,在我后来升入县城重点高中、外省上大学和工作的进程中,她只要碰到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嫂子你要了个好儿子”,母亲那刻总是合不拢嘴的笑,当然她也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从经济上帮过我们家的忙,所以,我始终对她心存感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