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房车环游记 > 第436章 察布查尔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房车环游记 第436章 察布查尔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作者:画虎成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4 10:48:41 来源:书海阁

下午三点过一点,虎永刚一行到达了察布查尔县城。

既然这是个锡伯族的自治县,那第一站就去锡伯民俗风情园吧。

锡伯民俗风情园,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部5公里的孙扎齐牛录乡,313省道旁边,为游客可以呈现的是“世界惟一,惟我独有”的锡伯民俗风格的独特魅力。

锡伯民俗风情园的大门和围墙是仿古城墙建造的,上面有锡伯族猎手射箭和锡伯族人跳舞的浮雕图案。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锡伯族人崇敬的英雄——图伯特的全身雕像。

大门两侧是西迁介绍图。和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浮雕。

【图伯特(1755年-1823年),乳名图克善(锡伯语,“牛犊”的意思),盛京(现在的沈阳市)北郊达子营人。

图伯特早年随父辈西迁伊犁戍边,18岁应试披甲,后升迁为锡伯营总管。

为解决粮食的紧缺问题,图伯特率400名兵丁与闲散,于1802年10月,开始劈山凿渠,引伊犁河水灌溉,开荒造田。

历7年苦战,至1808年,终于挖出了伊犁地区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大渠,当时称“锡伯渠”,后名为“察布查尔大渠”。】

图伯特雕像的一侧是造型突出的锡伯族风格建筑,宏伟壮观,气势震撼人心。

这些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有高大厚重的围墙,围墙有烽火台的垛口。

垛口插着八旗,分别为:正白、正黄、正兰、正红、镶白、镶黄、镶蓝、镶红,旗子在风中飘舞,呼呼有生气。

雕塑的另一侧,是锡伯文化博物馆,将锡伯族西迁史、屯垦戍边史和民族史三史合一,以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和民族生存发展为主要内容,收集了大量锡伯族人自西迁伊犁以来的传统用具、书籍和历史文献等。

馆内陈列着,锡伯族的发源地——嘎仙洞模拟实物、西迁路线图、卡伦图以及锡伯族和汉文化融合的渊源、锡伯族民居、婚俗。

锡伯族在其24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语言和文字(在老家东北已失传),并且将锡伯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乐器、服装服饰、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延续传承。

虎永刚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婚俗都很感兴趣,所以特别关注了一下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采取一夫一妻制,但只限于同族内通婚,而且本姓禁止通婚。

古时候,锡伯族的联姻方式有:小时候指腹为婚,到了成婚年龄才予以成婚的,叫“蛋婚”;

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

没有子嗣,招养老女婿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其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称之为“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

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丈母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收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

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

锡伯族的婚礼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因为锡伯族有句俗话说:“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的婚礼热闹。”

锡伯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以热闹着称,一般亲戚朋友和街坊近邻都要尽力相助。

婚礼进行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之一是聘请“奥得尔阿姆”(简称奥父)和奥得尔额妮(奥母)。

【“奥父”、“奥母”,意思是迎亲老人】

男方要在新郎的长辈中,选择与女方父母相同、年龄差不多(讲究的还要属相相同)、有一定声望、善于辞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为娶亲队伍的全权代表,协调解决迎亲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此外还要挑选6名“打丁巴”的小伙子和几名年轻姑娘,组成迎亲队伍。

锡伯族的婚礼前后要进行几天,主要是女家举行出嫁仪式,男家举行成婚大典。

出嫁仪式,是在女家举办的以宴客为主的礼仪活动,称作“阿吉协仁”(小宴日)。

通常在“阿吉协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礼所需的肉、米、菜、烟、酒等一应礼送到女家。

第二天,女家大宴,四方宾客前来庆贺出嫁之喜,新郎在岳父的指引下,给长辈、亲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

晚上,举行“打丁巴”活动,这是出嫁仪式的**。

第三天,男家举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协仁”。

为保证大婚进行,娶亲的队伍,要看路途远近,或清晨或提前出发。

锡伯族也有要彩礼的习俗,新娘的嫁妆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亲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过两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后要坐首席,即表示开宴)。

新娘出门前,要开启箱笼,向宾客可展示嫁妆。迎亲的队伍临行前,岳父还要将两个装满五谷种子的瓶子送给新郎,以祝将来五谷丰盛,粮食满仓。

新娘到男方后,先举行拜天地的仪式,然后进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为其梳头。

【锡伯族的女子在做姑娘时,只梳一根辫子,正背中间垂下。做新娘后要将一条辫子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

晚间闹新房时,邻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并拿出一根羊骨头让新郎新娘去抢。

闹洞房要到深夜才结束。

离去之前,青年们要将新婚夫妇衣服的扣子解开。

如果新郎新娘害羞,不让解衣扣,大家便会大声喊:“这是老人们的嘱托!”

闹洞房者将两人外衣的扣子都解开后,然后才会离去。

几人从博物馆出来,继续往前走,就是庙会一条街,这里出售锡伯族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等。

茶楼,则是这条街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内厅设计颇有新意,集品茶、休闲娱乐、观景为一体。

在这茶楼里,虎永刚几人稍事歇息,来一壶奶茶、尝一尝锡伯大饼,再品一品他们的自制酸奶和杏子酱,舒坦至极!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可以免费欣赏锡伯族风格的歌舞表演。

这茶楼里的锡伯民间歌舞队,是由六、七个农村妇女自发组成,不为赚钱,只为了继承和发扬锡伯民间歌舞。

没有表演经验,她们从察布查尔县城文工团请来了退休的老演员为她们指导;没有服装和资金,也是她们自己想办法克服。

现在,每当游人进入茶楼,她们都会热情地表演具有锡伯族风格的歌舞。

据介绍,当年锡伯族人以骑射着名,是满清八旗中最为勇猛彪悍的一旗,所以察布查尔县有“箭乡”之称,民俗风情园里自然少不了射箭内容。

在风情园的民俗娱乐区,有民族运动场地,这里设有一个射箭厅,既可作为游客参与射箭表演的场所,也可做为查库尔、摔跤等比赛及训练场地。

虎永刚与刘伟民都兴致勃勃,上去拉弓搭箭,一试身手。

风情院内最大的建筑群为靖远寺,该寺建于1893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庙中较有影响寺院之一。

靖远寺规模宏伟壮观,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两种文字的“靖远寺”大金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

整个寺院对称成比例布局,殿阁、楼台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各尽其妙,组成了一组雄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古建筑群。

它是一座中原文化融合于祖国西北边疆的缩影,充分体现了锡伯人民的建筑艺术,而且是锡伯族与各兄弟民族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