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房车环游记 > 第458章 喀纳斯湖·禾木村

房车环游记 第458章 喀纳斯湖·禾木村

作者:画虎成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8 10:24:59 来源:书海阁

吃完饭后,虎永刚几人又回到了喀纳斯湖边。

这一段是喀纳斯湖的中段,也就是坊间流传的“变色湖”所在。

据当地人讲,春夏时节,喀纳斯湖的湖水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换颜色。

从每年的四五月间开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

到了6月,湖水随周山的植物泛绿,呈浅绿或碧蓝色;

7月以后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

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

进入9、10月,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

冰封的十二月,湖水又变回白色的镜面!

沿着湖边往北走,在喀纳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有一条干米枯木长堤,这也是喀纳斯湖独一无二的奇观之一。

每当泛洪时节,这枯木长堤就会飘起来,随着湖水的涨落而浮动。

按常理来说,这些枯木会向下游漂,但是多少年来,却奇怪地浮动且逆流而上,长长地横列在喀纳斯湖的最上游6道湾。

据说有人曾把枯木扔到下游5道湾里,那枯木还是执着地回到老地方,与枯木长堤连为一体。

就像是一只认自己窝窝的小狗,无论主人将它赶得多远,都会重新爬回它的小窝窝。

究其原因在于,每当洪水季节,河水将上游大量的枯木携带漂入湖口,后因强劲的谷风,在遇到喀纳斯湖南面的巨大山体后,风力变向,将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动着逆流上漂。

如此日积月累,逐步在喀纳斯湖湖口汇聚堆叠形成一条,百余米宽、两千米长、枯木纵横交错的特殊自然景观——“千米枯木长堤”。

再往前走,就看到“泰加林廊道”的标识牌。

初看这个名字,虎永刚以为是一条比较普通的走廊而已,但看了牌子上的介绍,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

这是喀纳斯景区内,一条非常着名的生态旅游线路。

由于其集中展示了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精华,像这样的景点特色在我国其他地方十分罕见,而在喀纳斯这里却变得十分常见,且由此形成的观赏性极高,是一处值得来看的地方。

虎永刚几人穿梭其中,只觉得廊道内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

除了多样的植物,还有各种野生动物。行走在路上,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一些动物,如松鼠、鹿、狐狸等,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几人在泰加林廊道走了一下,真正体验着森林浴,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下午三点,几人再次折返回区间车的换乘中心。

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徒步,一直向东走,经过小黑湖,可以到达禾木村。

但这一段的距离有20多公里,且不论时间来不来得及,宁静等三位女士的体力肯定不足以支撑到底。

于是,他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乘上区间车,回到游客中心,开车绕路前往禾木村。

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经过检查站的时候,被顺利放行。

听交警叔叔说,前往禾木村的道路经常交通管制,可能今天可以进去,也可能明天就进不去了。

禾木村也是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有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是中国仅存的三个图瓦人中,最远和最大的一个。

别看禾木村只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却因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图瓦人文化而闻名,被誉为“神的自留地”和“中国第一村”。

此外,它还先后斩获“中国第八个摄影创作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国十大乡愁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禾木村紧邻神秘的喀纳斯湖,以其原木垒起的木屋、小桥流水、辽阔的草原和潺潺的河流而闻名,古朴的山村绝美秘境让人流连忘返。

虎永刚几人来到村口,首先就看到一座木桥,横亘于禾木河上。

此桥名为“禾木桥”,是进入禾木村的必经之路。

据介绍,这座桥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后来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在1970年重建新桥。

新桥东西两端,建有门拱和双开木门,桥两头分别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中间上方有木头做的“禾木”两字。

站在桥上,就可以看到,桥下清澈的河水流淌,河两岸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过桥进到村里,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禾木村居民的小木屋,与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的建筑外貌极为相似,皆为单层双坡顶的木楞屋。

村民采用井干式结构建房,使用当地的树木来建造房屋。

房屋半面呈井干式结构的原木,上面则是尖顶。井干式的房屋结构,是将原木一根一根镶嵌在一起,中间会垫一些苔藓,补漏空隙,既能抵挡风雨又能抵挡暴雪。

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这些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

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

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

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禾木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

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

马儿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蹿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处人家。

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许久不出来,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

村里的图瓦人热情好客,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迎接着一**游客的到来。

虎永刚几人跟随一个旅游团,进到一户图瓦人家家访,欣赏图瓦人的歌舞表演,倾听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尔”演奏。

【百度小知识:“楚尔”又可称之为“楚吾尔”,是一种草笛,是蒙古族图瓦人的民间传统乐器,也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吹出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美妙而又神奇。

更为奇妙的是,制作这一乐器的新疆图瓦人用的是一种名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

他们把这种植物的茎杆掏空钻孔后调制成乐器,但只能用一年,第二年重新制作。

楚吾尔长60多公分,有三个音孔,三个音孔的位置都是用手指量的,这三个音孔能吹出五、六个音。

要想用它演奏出音乐,必须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和竹笛相比,这种草笛几乎没有重量。草笛中空,一端有三个圆孔,各种美妙的乐音就是通过这3个孔发出来的。用丹田之气吹奏,吹孔置于嘴角,靠舌尖的振动发声。】

那来自千年的演唱,让虎永刚几人如痴如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