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零八章 龙盘虎踞

鼎定河山 第一百零八章 龙盘虎踞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弋阳西去八十里,有处名山乃道教圣地,名“龙虎山”。

《信州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又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而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仙人张巨君主之,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四十余代,奕世沿守千余年,均得到历代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建有道观八十余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王国。

秦楚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定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皇帝为在职天师赐号之先河。此外,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英宗皇帝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赐建府第。这也开了官方给天师赐建府第之先河。

当今皇帝常佶更是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

这些,冯过并不清楚,几乎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不信教。

但这个时空,九成九的人都信教,非佛即道,如刘几便虔诚的道教信徒。

冯过原不想在龙虎山逗留,可对于刘之道那便是过宝山而不入……呃,不是,是过圣地而不朝圣,等同于“异教徒”。无奈,在小刘幽怨的眼神凝视之下,禀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宗旨,唯有携同上山。

一路上,刘几犹如磕了……总之就是兴奋异常的那种,一面贪婪地四处打量,一面给冯过几人普及道教及龙虎山的相关信息。

还别说,听他如数家珍的说了一通,冯过算是对大定道教兴盛有了较深的了解。

说是太宗即位后,召见道徒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他统治时期,陈抟、丁少微、王怀隐、陈利用、郭恕先、张契真、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崇。太宗还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等校正,删去重复部分,共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写演分赐宫观”。

英宗继位后,为了发展道教,甚至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政和元年七月,英宗建长生宫于京师,以祠荧惑。政和三年四月,他在出生地福宁殿东侧建玉清昭阳宫,后因自称神霄玉清王下凡,于政和七年五月改名为玉清神霄宫。政和五年四月,他于京师建葆真观。政和六年四月,他又在皇宫附近建上清宝宫,并于城上建复道与皇宫相通,以便经常前往作斋醮和授等事,之后又铸神霄九鼎,奉安于该宫的神霄殿。同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政和七年,又令将全国天宁万寿观改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仍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神像。

崇宁元年八月,京师神霄宫建成,当今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京师神霄宫刻于碑上,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于是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皇帝还于茅山建元符万宁宫,在龙虎山迁建上清观,增建靖通庵、灵宝观等,使大定出现宫观盛极一时的现象。

大定帝王崇道,在促进道教管理机制、理论和着作等发展的同时,也使道教出现了新的派别。

一是天心派。天心派是正一派的一支,以传授新符篆“天心正法”而得名,创始人为“天心初祖”饶洞天。据记载,饶洞天是抚州临川人。太宗淳化五年八月,他自称靠梦中神人指引,在华盖山山顶掘地得玉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后遇道士谭紫霄并得其道,才知仙经之妙,于是立天心派授徒。

二是神霄派。神霄派是英宗年间形成的以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帝君为宗师,五雷法、符篆、内炼为主要方术的道教新派别,属符篆三宗分衍的一支。神霄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温州永嘉人林灵素,他在流浪途中被一位赵姓道士收为徒,得五雷法。三是内丹派南宗和北宗。南宗因地处江南,世人称为南宗,奉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为祖经,自称其丹法源于钟离权、吕洞宾。据说,张伯端传道给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五人后被南宗尊为“南五祖”。其实,前四祖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南宗的实际创立人是白玉蟾。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神霄散吏,琼州人。他十二岁举童子科,后因任侠杀人,改装为道士四处游荡。理宗嘉定五年八月,白玉蟾在罗浮山遇陈楠,得其授金丹火候诀及五雷法。

冯过下意识的问:“那内丹北宗呢?”

刘几娓娓道来:“北宗是为全真教,始创人王重阳改派,汲取儒、释、道的部分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其掘地为穴,居于其中修道,榜其所居为‘活死人墓’。数年后,他得吕洞宾真传,在关中广收门徒,以‘三教同源’为根本性指导思想,组建了全真教。之后,他云游四方,在山东、河南等地传道,其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被称为‘全真七子’。全真教开宗立派虽只四十余年,但在北方影响较大。”

冯过险些石化,无心再听刘几讲说“净明道”。

“中神通”王重阳,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呢?“全真七子”,有无“天罡北斗七星剑阵”?“长春子”丘处机收杨康为徒了么?嘉兴有没有“江南七怪”?

冯过魔症了,不怪他孤陋寡闻,实在是这错乱的时空让他完全摸不清历史脉络了。

全真教创立才四十几年,此般说来“全真七子”正当壮年呀。

在那个时空,全真教全真道的创始人陕西咸阳人王嚞,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于金正隆四年,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去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请注意时间点,其时赵宋王朝南渡,陕西终南山也好,山东宁海也罢已沦陷为金国所辖,现今却如北宋,尚属大定国境,用不着“出国”。嗯,有机会一定要去终南山看看活死人墓……啊呸,是要去拜访丘道长,学个一招半式,或许能练就一身不错的功夫呢。君不见生性跳脱的小王爷完颜康也能通过“比武招亲”赢走穆念慈的芳心么?

刘几徐元杰哪能知晓冯过在这当口竟能如此想入非非,见他目光飘忽,还以为他被这满眼美景给迷住了呢。

眼前这山,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未登龙虎榜,且登龙虎山。一见三清易,三年一第难。剑埋光射斗,鸡鸣晓席关。乾坤谁整顿,拟伴赤松闲。”刘几诵罢,叹道:“此诗有讹,依我说,一见三清难,难于三年一举第。听闻那天师府乃是道教圣地,普天之下前来朝圣者不知凡几,有扰天师清修,却是立下规矩外人不可乱入。否则过龙虎山而不拜天师府,犹入宝山而空回也。”

冯过方回过神来,听刘几嗟叹不已,微微一笑:“若这般容易进去朝拜三清,岂非人人可得道飞升了。”

呵呵,饥饿营销了解一下。

刘几有些不悦地看冯过一眼,却也不知如何反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